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一單元
〔語意理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殘陽”快要落山的太陽。“鋪”陽光貼著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陰處有如青綠的玉。這兩句的意思是:夕陽沿地平線平鋪江水中,江水一半鮮明,一半陰暗,一半紅光閃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現碧綠,有如青玉。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憐”,可愛。“九月初三夜”,即夏歷初三新月如鉤。“真珠”,即珍珠。“弓”,彎弓。這兩句的意思是:可愛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邊的草地上掛滿晶瑩的露珠,多么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頭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綠的天幕上懸掛一張精巧的弓。
〔寫作特點〕
1.抓一時一物,表濃重情思。
白居易擅長寄情于物,常常在詩中通過一時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思。寫本詩時,作者正因不滿朝廷的昏暗與各派斗爭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緒本來愁憤交織,但見到暮江美景又將愁憤一掃而光,涌起喜悅與熱愛。于是,詩人將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與月夜美景,字里行間洋溢著輕松愉快。
2.工致入畫的技巧。
明人楊慎評《暮江吟》說:“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致入畫。”盛贊白居易在本詩中寫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殘陽照江面,不說“照”,卻說“鋪”,是因為殘陽而近地平線,是貼著地面照過來的,確像“鋪”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鋪”顯得平緩,寫出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親切、安閑之感。面對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設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彎弓;把岸上凝露,比為閃閃發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營造了一種恬靜、秀美的氛圍。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并能背誦。
3.認識課后兩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借寫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1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本課閱讀要以感情朗讀和欣賞為主。
⑴要引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教師要結合時代背景,借助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語言,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之中,反復地讀,在讀中感悟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⑵教師適當抓住重點詩句進行引導,使學生通過佳句體會詩人的情感。
⑶要引導學生反復讀描寫景物的詩句,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寫法。
2.積累內化。
背誦三首古詩。
3.識字寫字。
學生認識“曠、瑟”兩個字。可以先在詩文中認識,然后單獨拿出來,讀音組詞。
4.練習。
⑴遷移練習:在三首詩中任選一首講一講詩中描寫的情境。
⑵實踐活動:閱讀一些描寫日月的古詩閱讀欣賞。
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朝杰出山水田園詩人,畫家。后人評論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詩人,繼杜甫之后又一位現實主義詩人。
皎皎空中孤月輪
教材說明
〔解題〕
《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峻青寫的一篇散文。峻青原名孫俊卿,山東海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