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綜合資料
4.整篇課文的背誦,要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抓住線索背。全文可按“趵突泉→大泉→小泉”順序背。每部分的背誦,可抓住能體現順序的詞語幫助記憶。如寫大泉的部分,可抓住“泉池、翻滾、看三分鐘、冬天”,每部分哪些詞語能幫助記憶,學生有自己的體會,不必強求一致。
寫大泉、小泉的詞句,學生可能會喜歡,要鼓勵多摘錄。
5.本課生字生詞不多,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分析字的音、形、義。
“乏”,獨體字,查撇部,書寫時要注意“點”寫在豎中線位置上,最后一筆是平捺,收筆時要出鋒。“疲乏”,即疲勞的意思。課文中泉水“不感到疲乏”,是指泉水不停地往上冒,用的是擬人修辭手法。“藻”,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
課文為什么以“趵突泉”為題呢?“趵突”是跳躍的意思。趵突泉同別的泉上涌時的形狀有明顯的不同,它不僅水量多,而且向上噴涌的力量大。此泉以“趵突”為名,十分貼切地表現出泉水的樣子和氣勢。
“境界”,詞典的解釋是“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課文中說趵突泉姿態之美,會讓你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這里的“境界”實際上是“地方、處所”的意思。
四、參考資料
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1966),字舍予。滿族,北京市人。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小學教員、校長、勸學員,1922年到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教,并在燕京大學讀書。
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并進行文學創作,著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三部長篇小說。后又寫了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1934年回國,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又著有《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和《老舍幽默詩文集》等作品。1937年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這部長篇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影響很大,被譯成十幾種外文出版。
抗戰期間從事抗戰文藝運動。抗戰后赴美國講學并創作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1949年回國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先后創作了《龍須溝》《茶館》等優秀劇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 1957年,隨赴朝慰問團去朝鮮,深入部隊體驗生活,回國后寫有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等作品。他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1966年8月因“文革”遭受迫害,不幸含冤去世。
趵突泉位于山東省濟南市西門橋南約500米的地方,是濟南72名泉的第一泉。它是濼水的發源地。趵突泉又稱瀑流,也叫檻泉。從宋朝始叫趵突泉。泉水從地下溶洞的裂縫中涌出,分三個泉眼同時噴發,四季晝夜不停,形狀就如三堆白雪。池的北面有濼源堂,堂前柱上刻有名人對聯。后院壁上有明清以來許多人的詠泉石刻。池南是半壁廊水榭。西南有明代的觀瀾亭,其中立有“趵突泉”“觀瀾”“第一泉”等石碑。池東為來鶴橋,橋東為“望鶴亭”茶社,是游客品茶的好地方。建國后,國家開辟趵突泉公園,其中包括趵突泉和附近的金線泉、漱玉泉、臥牛泉、柳絮泉等。宋代詞人李清照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泉北建有李清照紀念堂。前些年,趵突泉中的大泉水流曾一度枯竭,近年又恢復了原來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