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二、通讀古詩,把握詩意
1、自讀兩首詩,把字音讀正確,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它,然后把詩讀通順。
(1)指名朗讀古詩,正音。著重指導讀準“蠶桑”、“晝”的字音。
(2)齊讀全詩。
2、借助注釋和插圖說說兩首詩意思,讀出詩的節奏。
(1)指名說《鄉村四月》的意思,各種形式練讀,讀出詩的節奏。
(2)指名說《四時田園雜興》的意思,各種形式練讀,讀出詩的節奏。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設計著力體現的亮點之一。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引導學生經歷了自讀古詩,達到字正文順;運用學法理解詩意,達到節奏分明,為突破教學難點,想象詩情畫意,做好鋪墊。同時,把兩首古詩整合通讀,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想象畫面,品悟詩情
(一)品讀《鄉村四月》
1、出示圖。聽教師配樂范讀《鄉村四月》,激發學生想象。
2、指名匯報。其他學生補充。
根據學生匯報出示第一二行詩或者第三四行詩。
(1) 重點指導想象第一二行。
重點引導想象“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雨如煙”的景象。
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指導朗讀和板書:山原綠滿川白子規聲雨如煙
小結:剛才我們抓住景物的顏色、形態、動作展開想象,就能走進詩里描繪的畫面。你能連起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說說嗎?小組練說。指名說。評價。再練說。
(2)體會詩人感情。美讀第一句。
(3)出示第三四行:齊讀。
3、創設情境,深化感悟,練習美讀并背誦。
過渡:剛才我們抓住景物的特點來想象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讀《四時田園雜興》,邊讀邊想象,從這首詩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二)品讀《四時田園雜興》
1、出示圖,配詩。學生自讀,想象:
在對話交流中相機做以下引導和點撥,并指導朗讀:
① 抓住“晝夜”“兒女各當家”想象畫面,體會農村生活的忙碌。
②重點指導想象“童孫學種瓜”的畫面,體會兒童模仿大人勞動意趣。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我們在讀描寫人物的詩句,就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動去展開想象。
拓展想象:這些小孩子還會學大人干什么?
2、創設情境,深化感悟,練習美讀并背誦。
(三)小結:描寫景物的詩句,我們可以抓住景物的特點展開想象;描寫人物的詩句,我們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動展開想象,這樣,我們就能深入地領悟詩境,感悟詩情。
學生配樂有感情朗讀兩首古詩。
(設計意圖:“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而,在這個環節,教師發揮了情境教學的特色,多次巧妙運用語言、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經驗,一步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不同的導語帶動美讀,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其次,教師重視根據詩句內容的不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展開想象,如“綠遍”是通過想象體會用詞的準確,“雨如煙”是通過想象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走進詩的意境,“學種瓜”的想象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對“童孫”的喜愛之情,等等,促使想象畫面的練習落到實處,從而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三、留下懸念,引發期待
1、伴隨著想象,我們走進了詩人描寫的田園畫卷。張志和的《漁歌子》描寫的又是一幅怎樣的美景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