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
【設計理念】1、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
2、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教學目標】
1、會認“螺、諳”等2個生字,會寫“亭、庭”等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詩意,能想象三首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1、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或課件)。
2、“獨坐敬亭”、“洞庭勝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寫意畫(或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游覽了不少地方吧?
1、課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
師問: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說一說這些景象嗎?(學生說《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2、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第1課《古詩詞三首》。
師板書課題“1、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說詩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為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二、借助注釋,自讀明義
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1、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 ting,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于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師范讀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3、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詩句意思。
4、交流:
⑴ 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⑵ 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通過注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
師:通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么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⑴ “獨”坐是“誰”獨坐?
⑵ 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詩人聽到些什么?會想到些什么?
⑶ 本來,還有眾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云為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里你讀懂了些什么?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