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節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里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通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么樣的圖畫呢?(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景,什么樣的情?)能不能試著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后,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在長音后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注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后再誦讀。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設計意圖:對古詩的朗讀節奏、重音的處理,不宜由教師直接下結論,先由學生自己嘗試后,教師再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形成彼此認同的意見后誦讀效果會更好。
第二課時
一、簡介洞庭,引入課題
1、齊背《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寫景也寫情,看《望洞庭》,又寫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課題并板書《望洞庭》。
2、介紹洞庭湖。
設計意圖:由上一首古詩引入,除有復習作用外,主要體現前后兩首古詩之間的聯系。
二、初讀正音,多讀明義
1、學生初讀古詩:
“螺”:常見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聲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橫折折撇”和“平捺”的筆勢。
2、再讀古詩,借助注釋初步理解詩句:
、拧 昂汀,和諧。水天一色,和諧漂亮。
⑵ 青螺,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狀,因為“君山”上樹木蔥蘢,故稱“青螺”。
3、互讀古詩,相互交流:
同桌互說對詩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問詢。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自讀,再通過注釋讀懂詩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詩句意思。
三、再讀古詩,啟發想象,釋疑解難,深化理解
師:讀古詩要會悟,而悟來源于多讀多問多想象。
1、讀古詩,想象畫面:
你頭腦中有哪些美麗的圖畫?邊讀古詩,邊想象,再說說頭腦中的畫面。
2、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交流:
、拧⊥赐ツ芨臑椤翱炊赐ァ眴?
⑵ “和”是和諧的意思。你頭腦中,怎樣的“湖光秋月”畫面才“兩相和”呢?
⑶ 古代“鏡”是由銅磨平而成的!扮R未磨”是一種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絕對的平,有粼粼波紋的景象)。這與“潭面無風”有矛盾嗎?
、取 按洹笔鞘裁搭伾?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銀盤”指什么?這里的湖水“白”,與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嗎?
⑹ 文中幾處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全班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提出幾個疑問,抓住幾處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體會詩的意境。
四、誦讀古詩,畫出意境
1、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誦讀古詩,想象畫面,畫出意境:
各組合作畫一幅簡筆畫,一幅圖配一句詩,看哪組畫得更符合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