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精選14篇)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1
【教材簡說】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
1、課文簡說: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面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并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2、詞句解析:
⑴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這是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時所見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過幾重山就是鐘山。而鐘山,就是詩人的家鄉。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是山高水長,路途遙遠。為什么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產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說明了詩人人在途中,人向遠方,卻心系家鄉。戀鄉之情躍然紙上。
⑵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句點明了詩人離鄉的時間,正是草長鶯飛的春天。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么時候能再回來呢?這一思鄉的愁緒像春天的草一樣,很快地滋生、蔓延起來,當春風綠了江南兩岸的時候,詩人的心里也長滿了鄉愁。詩人的思鄉情從離開家鄉的時候就開始了,剛剛離開,就已經想著回來,更見其情之濃烈。詩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為詩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蘊涵著團圓之意。
此詩對字的錘煉被人稱道,“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仿佛有陣陣春風撲面。
《秋思》:
1、課文簡說: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全詩的大意是: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2、詞句解析:
、拧 奥尻柍抢镆娗镲L,欲作家書意萬重。”
第一句說秋天來到了洛陽城里,因為秋風起了,平平敘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才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游子情懷。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卻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容秋態。那么,詩人見到的恐怕是這秋風帶來的凄涼搖落之景?途铀l的游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羈泊異鄉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多么豐富的想象!
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只有修一封家書了?蓪懸环饧視,來表達離情別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情態:心里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是我們對詩人的濃郁思鄉情有所體會了。
⑵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并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極本色、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小詩,其實包含了作者艱辛的構思過程,應該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秋天最令人思鄉的季節。見秋風而起鄉思,古來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的《秋思》又屬一例。當然他見秋風而想的不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則怎會“意萬重”呢?同是起鄉思,張翰“命駕”而歸,張籍卻不能,恐怕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歸鄉的惆悵和無奈吧!
《長相思》:
1、課文簡說: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2、詞句解析:
、拧 吧揭怀,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詞的上闋”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說明了身離故鄉之遠,行軍之艱難!吧硐蛴荜P那畔行”點明了行進的方向。“夜深千帳燈”,“千帳燈”點明了軍帳之多,此行隊伍之龐大。在這羈旅野外的深夜,頂頂帳篷,點點燈火,也算是一個特殊的景觀,足見將士之多,聲勢之浩大。
、啤 帮L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下闋以“風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變來細致描寫將士的心理。夜的靜謐更顯出了風雪的聲音之聒耳,睡夢被無情地打斷,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無。聽著帳外的風聲雪聲,感受著襲來的陣陣寒意,更加懷念故園的溫暖、寧靜和祥和!肮蕡@無此聲”雖寥寥幾個字,卻把將士的內心世界袒露無余,使思鄉之意自然酣暢地流淌出來。
詞的上下兩闋開頭對仗,“一”字的運用,有連續不絕的含義,使詞風纏綿。而作者于清麗自然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細膩哀婉的人物內心世界和山高水長的場景及氣勢龐大的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且它們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升華了羈旅懷鄉的主題,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長。
如果說,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是肅殺的秋風引起,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這首詞在表達上與李清照的“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芭蕉》)”有異曲同工之妙。
選編這三首詩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幾首詩詞的對比體會,揣摩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同時,積累古詩詞,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淀。
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2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边h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ā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是呀,故鄉的月亮總是那么令人懷念,今天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
3、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ń處煱鍟n題,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課題。)
二、查找資料,了解詩人
1、課前,你們通過收集資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拧 肮现蕖爆F在揚州的一小鎮,位于長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2、解題: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齊讀,注意讀準字音。
2、根據注釋,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自由朗讀,并從詩中找出能集中表達詩人想回家的一個字。(“還”字)
四、緊扣“還”字,披文入情
1、自由匯報:
你學懂了什么?
2、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引導學習:
⑴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問:從這兩句詩句中你還體會到什么?
。ǹ商崾荆簭摹耙凰g”、“只”、“數重山”等詞去體會)
生:我能體會到作者離家非常近。……
(板書:*家近──很想還)
⑵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佟∽x讀詩句,想象畫面。
、凇⊥魄迷娋溆迷~的準確:
將“綠”字與詩人曾想過的“到、過、入、滿”作對比,想一想詩人為什么最后選”綠”?
、邸l想象:
假如你來到江邊,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對岸,而對岸的不遠處就是你離開很久、思念很久的家鄉,此時你有何感想?
。ㄒx”明月何時照我還”)
、堋∫龑W生概括詩人此時這種強烈的思鄉之情:
(板書:思家切)
過渡:詩人思家切,可他能還嗎?(學生板書:不能還)
3、指導學生朗讀,感悟體會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詩境
1、課文學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ㄉ赡芴岢鲆韵聠栴}:詩人為什么不能還?……)
2、討論、升華詩情:
既然詩人已經離家很近了,而且他又這么渴望回到家鄉去,那他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學生先猜測有幾種可能,師再順勢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
。ㄔ娙藶榱烁母锎笥、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們。)
4、同桌互說詩意。
5、分男女生讀古詩。
六、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1、總結學習方法:
剛剛我們通過初讀詩句──緊扣題眼──朗讀感悟的方法學習了《泊船瓜洲》這首詩,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秋思》。
2、初讀詩句,了解詩人情況。
3、合作學習,了解詩句大意:
、拧÷尻柍抢镆娗镲L,欲作家書意萬重:
。ǹ途勇尻枺忠娗镲L。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啤涂执掖艺f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帶信的人將要出發的時候,我卻又打開了封好的信。)
4、指導朗讀,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體會“推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兩首詩中都因某個字用得特別妙而成為千古絕句,有誰知道是哪兩句詩、哪兩個字嗎?(綠、見)
2、過渡:
我們已經體會了“綠”字的妙用,那么秋風無形,何以用“見”,談談你的理解。
3、師講解:
秋風本無形,但它可使本葉黃落,百花凋零,給自然界帶來秋光秋色,因而雖無形可見,卻又處處可見。用“見”就將秋風與秋風所帶來的肅殺的秋景聯系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4、總結:
秋風無形,但處處可“見”;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現在讓我們也來當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該用什么字好。
5、填字練習:
、拧∵x擇最恰當的字填入括號內,并說說理由:
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起、動、翻、皺、拂
風乍起,吹(。┮怀卮核。
、啤∽杂商钭郑
春風吹(。┝藰渖,吹( )了小草,
吹(。┝撕铀,吹( )了花苞。
八、反復誦讀,指導背誦
1、有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2、指導背誦。
第二課時
一、查找資料,了解詩人
1、上節課,學習了兩首思念家鄉的古詩,今天繼續學習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長相思》。課前通過收集資料,你們有哪些收獲呢?(從作者生平及作品內容等方面進行交流。)
2、簡介作者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是清初滿洲貴族人士中,文學造詣很深,藝術成就很高的詞人。他的作品大多數反映滿洲貴族的生活情調,盡管缺少廣泛的社會意義,但情真意切,顯現著一種華貴的悲哀,一種優美的感傷。他和朱彝尊、陳維嵩被稱之為清代”詞家三絕”。
3、這首詞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隨康熙皇帝東巡到山海關的途中所作。
4、納蘭性德善作詞,反對模仿,強調獨出心裁。“長相思”,詞牌名,內容多寫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二、自查釋疑,讀懂詩句
1、學生試讀,思考:
這首詞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學生試講,逐句理解:
。ㄗ⒁鈺系淖⒔猓
、拧∩揭怀,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走過一段山路,又走過一段水路,我向榆關那邊行。夜深了,周圍千百座帳篷里亮著燈。)
、啤★L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L兒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兒碎,連回鄉的夢都未做成。在我的家鄉啊,可沒有這樣的風云交加的聲音。)
3、再現形象:
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呢?
4、觀察插圖: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軍帳外,他在望何處?心里又在思念誰呢?
三、討論探索,感受詩境
1、根據插圖,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詞人在夜深時無法入睡,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2、討論探究,感受詩境:
。◤脑~的內容看,寫的是從軍出征的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作者無法入睡就是因為思念家鄉、懷念親人。)
四、反復誦讀,體會詩情
1、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這種思鄉之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觸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情。
五、積累內化,拓展延伸
1、背誦全詞。
2、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拓展閱讀。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3
一、火眼金睛,我會辯字組詞
諳( 。 ∷{( 。 ⊥ぃā 。 ⊥ィā 。
暗( 。 』@( 。 ∠恚ā 。 ⊥ⅲā 。
二、小小變色龍
和:( 。ā 。
。ā 。ā 。 曾:( 。ā 。
。ā 。ā 。 相:( 。ā 。
。ā 。ā 。
三、修辭方法我知道
1、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ā 。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ā 。
3、能不憶江南? 。ā 。
四、我會填
詩詞名作者朝代表達的思想《憶江南》 《望洞庭》 《獨坐敬亭山》
【參考答案】
一、火眼金睛,我會辯字組詞
諳(諳達) 藍(藍天) 亭(書亭) 庭(家庭)
暗(黑暗) 籃(搖籃) 享(享受) 廷(朝廷)
二、小小變色龍
和:(hé)(和平)
(hè)(和詩) 曾:(zēng)(曾孫)
。╟éng)(曾經) 相:(xiāng)(相信)
。▁iàng)(照相)
三、修辭方法我知道
1、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M人)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ū扔鳎
3、能不憶江南? 。ǚ磫枺
四、我會填
詩詞名作者朝代表達的思想《憶江南》白居易唐朝 贊美了如詩如畫的江南風光!锻赐ァ穭⒂礤a唐朝 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獨坐敬亭山》李白唐代 通過對敬亭山孤寂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情感。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4
一: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 ,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么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么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钡淖x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 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二、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三、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四、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5
學習建議:
親愛的同學們,拿到新的語文課本,你們一定欣喜不已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課《古詩詞三首》,我們在這里將學習三首古詩詞: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劉禹錫的《望洞庭》和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古詩詞以生動優美的語言,帶我們進入那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山水,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情感。
學習本課,我們要認識兩個生字“螺”和“諳”,會寫5個生字:“亭、庭、潭、螺、諳”。在此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諳”字的讀音。
古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同學們可以自己嘗試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詞,如果愿意,你還可以在“同步課堂”的“朗讀欣賞”中欣賞播音員的朗讀,如果有興趣,你還可以和播音員比一比。
積累語言的最好方式就是背誦,你多長時間能夠背會這三首古詩呢?別忘了背給爸爸、媽媽聽一聽,聽到你們熟練的背誦,爸爸媽媽一定十分高興。對于《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兩首詩不單單要會背,還要會默寫,可不要寫錯字喲!
有同學問我:該如何學習古詩詞?我的辦法是這樣的: 1、朗讀古詩。先要借助拼音或工具書,也可先聽“朗讀欣賞”,目標是讀準字音;2、描述古詩。先把不理解的字、詞、句找出來,通過預習查字典,結合注釋或及老師的幫助解決,然后學生用自己的話串講,基本弄懂詩句意思。3、展開想象。邊讀邊想象畫面,感悟詩的意境,品味詩的語言;4、熟讀成誦。不僅會背還要會默寫,積累優美的語言,感受詩詞的魅力。
同學們,讓我們打開書本,操縱手中的遙控器,趕快開始我們的學習之旅吧!
復習建議:
1、復習時,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前學過的課文,展開合理的想象,由“話”轉變成為“畫”,從而再現詩句的意境,活化詩句的意境。
2、可以通過三首詩的對比進行復習,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互相比較;對詩與詞的形式作比較等,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深入體會詩句的魅力。
同步練習:
一、聽寫練習:(放在“生字新詞”中)
敬亭山、洞庭湖、水潭、青螺、諳熟(諳練、諳達)
二、課后習題講析:
1、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還想象出了一幅幅圖畫。
ø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詩句意思: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只有孤單單的一片白云,卻也不肯停留,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
畫面描述:寂寥的長空、遠去的眾鳥、連孤云也悠然遠去。讀這兩句詩,同學們腦子里一定出現了這樣一幅清幽平靜的畫面。也抒發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和寂寞的感情。
ø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詩句意思:從遠處看,月光下洞庭湖里蒼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畫面描述:讀這兩句詩,同學們腦子里一定會出現這樣的景象:清冽的月光下有著一望無際的洞庭湖,波光粼粼,銀光閃閃,如同銀白色的盤子。湖中蒼翠的君山,就像一枚小小的青螺,小巧玲瓏、精致無比。如此美景,怎不令人喜愛?
ø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詩句意思:春日映照下,江邊盛開的鮮花比那火焰還要紅艷;那碧綠的江水如同藍草一般。
畫面描述: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江邊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再看那碧綠的江水,綠波粼粼。紅花碧水,好一幅江南春景圖!
3、選做題:我還會背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同學們,下面幾首詩都是描寫山水風光的,你會背它們嗎?趕快和我一起來背誦吧!
如:《絕句》 杜甫
兩只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江南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同步檢測
一、基礎知識題
。1)“相看兩不厭”的“厭”的意思是( )
1、討厭 2、滿足 3、憎惡
(2)“湖光秋月兩相和”中“和”的讀音是( )
1、huó 2、hé 3、hè
(3)《望洞庭》的作者是( )
1、劉禹錫 2、白居易 3、李白
二、鞏固提高題
(1)“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運用了( )修辭手法。
1、比喻 2、夸張 3、擬人
。2)《憶江南》中“憶江南”是( )
1、詞的題目 2、詞牌名 3、既是詞牌名,又是題目
。3)“能不憶江南?”是用反問的語氣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1、對 2、錯
三、能力拓展題
選擇下列詩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
。3)能不憶江南? ( )
1、比喻 2、擬人 3、反問 4、對偶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升華
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ù笞匀唬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徐、籬”等6個生字,會寫“宿、徐”等1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結合注釋,理解詩詞大意,抓住關鍵語句,想象詩詞描繪的畫面,感受田園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哪位同學能來背一背?(《春曉》《詠柳》……)
2.引出詩題:這些古詩都寫了春天的景致,接下來讓我們再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板書詩題,齊讀詩題。讀寫“宿”字。“宿”書寫時寶蓋頭不能寫得太寬,適當提醒。)
3.解釋詩題:根據詩題,你覺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據學生的回答,師點撥: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開的店。詩題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再齊讀詩題。
4.導入新課: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因為他長期居住在鄉村,對鄉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的鄉村自然風光也特別有趣。你想知道這是怎樣有趣的一首詩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自主交流:小組內交流你覺得這首詩中應該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學習。在相應的字下面做上記號(加點),朗讀時注意。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4.自主練習:這次你一定能更有節奏地朗讀好這首詩了,趕緊自己試試吧。
5.多種形式朗讀整首詩:指名讀、同桌讀、小組比賽讀、集體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著讀著,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天畫面,讓我也來讀一讀,好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說說老師讀得好在哪里。
(朗讀時注意前兩句語調平穩、柔和一些,渲染一種寧靜、柔美的鄉村環境氛圍;第三句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句“無處尋”讀得慢而穩一點,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2.學學老師,自己再讀讀詩歌。
3.講詩歌,讀詩歌。
(1)“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描寫了什么?(籬: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陰:樹蔭。描寫景象: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一直伸向遠方,樹枝上新生出的綠葉還沒有形成樹蔭。)
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嗎?
男生一起來讀一讀。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寫了什么?(描寫景象: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那蝴蝶飛入金黃的油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帶著剛才的感受再來讀這兩句。
你們讀了以后有什么感覺?
(感覺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對鄉村美景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5.集體朗誦,讀出古詩的趣味。
6.誰愿意把整首詩背給大家聽?
(1)1分鐘背誦記憶古詩。
(2)填空式背誦。
(3)全詩背誦,背誦比賽。
7.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四、關注細節,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詩,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來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嗎?大家仔細看,評一評誰是“最佳小演員”。
2.依次請幾位學生表演“捉蝴蝶”。(預設:分別表演“走”著追蝴蝶和“跑”著追蝴蝶。)
3.我們再來看詩句中寫的是“急走追黃蝶”,表演時到底是應該“走”著追還是“跑”著追?(學生討論)我們來看看古代漢語詞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現在,你覺得剛才哪位同學可以被評為“最佳小演員”呢?說說你的理由。
5.美讀:詩中不僅有美麗宜人的景色,還有活潑可愛的兒童在追逐翩翩飛舞的黃蝴蝶,簡直太有趣了,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
五、延伸故事,感悟詩境。
1.動動手,畫一畫。
讀了這首詩,你覺得圖上該畫出哪些景物呢?(籬笆、小路、樹、兒童、黃蝴蝶、油菜花。)趕緊動手畫一畫這美麗的景色吧。(提醒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畫和課文中的插圖作做比,辨別不同之處,適當進行修改。)
2.這是一首詩,是一幅畫,也是一個小故事,請你回家先把詩背給父母聽一聽,再依照自己的畫把詩歌編成故事說一說。
板書設計
宿新市徐公店
贊美春色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以題目導入:齊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2.看到“田園”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學能分享一下?
3.回顧學過的有關鄉村的古詩有哪些。(《村居》《所見》……)
4.簡介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誰來說說你對這位詩人的了解?
(2)介紹作者:播放課件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初讀正音。
注意生字,要讀得字正腔圓、準確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認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讀通詩文。(注重糾正字音)
2.注意節奏。
(1)聽范讀。(出示課文朗讀)
(2)自主練習朗讀。(朗讀詩歌,要求準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3)指名試讀,評議。
(4)教師示范指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再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鄉村場景。(讀注釋)
2.交流感想。
透過文字與畫面你還能看到什么場景?請同學們結合生活體驗分享一下。(農家忙)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惟有/蜻蜓/蛺蝶飛。
4.理解詩意。
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工具書查閱自己不明白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譯文: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果實肥碩;蕎麥揚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籬笆前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讀出你的喜愛與贊揚之情,并評價。指名說。(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在美麗的田園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蕎麥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黃稀疏,蜻蜓蝴蝶飛舞,寄托著收獲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齊讀本詩。
其實很多詩人都喜歡田園風光的美麗和農村生活的恬靜,他們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篇。請看南宋翁卷的《鄉村四月》。(體會又忙又樂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再讀古詩,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齊誦,感受大家在田間忙碌勞作之美。
3.引導學生說說學習古詩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誦給父母聽。
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對田園風光的熱愛
- 第三課時 -
一、直接導入,明確詩題。
1.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板書詩題,齊讀詩題。
3.解題:看到“村居”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教師指著板書“清平樂(yuè)”,請再齊讀一遍“清平樂”,讀了這個詞,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呢?(給人一種寧靜、閑適的感覺。)
4.師簡單介紹:“清平樂”是詞牌名,“清平樂”是一首曲子,是用來演奏的。用它作詞牌的詞一般給人一種寧靜、平和、舒適的感覺。
5.那就帶著這種感覺一起來讀《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把課文讀得準確流利,富于感情。
2.學生自讀:誰先來讀給大家聽?(教師正音)
3.指導書寫“鋤豆”的“鋤”。
4.指名學生朗讀。
5.齊讀全詞,讀的同時請注意觀察,這首詞與前面的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這首詞的特點:有長短句,有詞牌名,分上下兩片。)
6.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詞,看看有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個句子不理解。
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共同討論交流。
7.討論交流。
我們先來交流一下,經過討論解決了哪些問題?
(1)你們是怎么理解“翁媼”的?
(“翁”是什么?請大家看這個字的上面,是一個“公”字,“翁”指老公公!皨嫛弊筮吺且粋“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媼”就是指老翁、老婦。)
(2)“鋤豆”這個詞的意思是什么?
(“鋤豆”這個詞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聯系上下文。聯系上下文,你們能猜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嗎?“鋤豆”就是鋤豆田里的雜草。)
三、再讀課文,感受韻律。
1.我們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之后,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聽到你們讀,老師也特別想讀一讀。教師入情入境地范讀。
3.教師朗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方法。
教師簡單介紹:請讀這三個字,“小”“草”“媼”(課件閃爍),發現了什么?(這三個字最末有相同的韻母,都有“ao”。)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押韻。古人寫詩、寫詞講究押韻,所以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大家讀讀詞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練習讀)
看看詞里面還有哪些字押韻?(“東”“籠”“蓬”)讀一讀,再次感受一下。
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四、品讀詩詞,展開想象。
1.品讀鄉村美景。
好詞需要細細品,下面用我們的想象去品出詞中的圖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家的居住環境。誰來讀詞的一、二兩句?你從這兩句中體會到了什么?
美麗的風景不僅要用眼睛去欣賞,還要學會用耳朵去聆聽!(課件播放潺潺的溪流聲)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
其實“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壘的墻,茅草蓋的房,又矮又小,很簡陋,為什么還能帶給我們美的感覺呢?(老師簡介:很多詩人都有“茅檐”情結,“茅檐”這個詞在詩人的筆下頻頻出現。)
一個“茅檐”,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寧靜的、詩意的小鄉村里去。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生一齊朗讀。
想象畫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畫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緊靠著一條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草。聽見茅屋里有人操著柔媚的當地方言,帶著醉意在互相逗趣、取樂,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老翁、老婦?)
2.品讀人物畫面。
在這樣美的環境里住著怎樣的一家人呢?請接著讀下片。
這一家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預設:我最喜歡小兒,因為他很可愛。)
從哪里可以看出小兒可愛呢?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那作者為什么說小兒“亡賴”呢?(“亡賴”同“無賴”,實際上是說小兒頑皮、淘氣。)
哪個字最能看出小兒可愛呢?(從“臥”字可以看出小兒可愛。)
想象“臥”是什么樣的姿態?“臥剝蓮蓬”的樣子你能想象出來嗎?
(學生想象:小兒很專注,很認真,還會哼著歌,還可能仰著,高興了就打個滾,搖頭晃腦,晃動著小腳,側著身子,用手托著頭……)
師小結提升:是的,小兒臥的姿勢可多了,他愿意仰著就仰著,愿意側著就側著,愿意趴著就趴著……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愜意……難怪冰心奶奶說,“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通過你們的聲音來表現出這種愜意吧。
想象畫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畫面:茅屋外,老夫婦的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忙著編織雞籠。可愛調皮的小兒子最討人喜歡,他正趴在溪邊剝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師講解:詩中的翁媼雖然青春不再,容顏已老,可是他們的童心未泯。人們常說老小孩兒,其實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樣可愛。同學們來仔細看圖,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親熱地聊天,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層朗讀,品讀詩詞。
1.帶著感情來朗讀。
(1)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2)在小組內展示朗讀。
(3)選代表全班展示朗讀。
2.師生合作引讀。
喜歡老人們,這么親密地、甜蜜地說著話,聊著家常,讀出他們的——“相媚好”。
喜歡大兒,讀出他的——勤勞。
喜歡中兒,讀出他的——心靈手巧。
六、展開想象,拓展延伸。
1.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時大兒、中兒、小兒聽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呢?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樣?(溫馨幸福、美好)
你們看,他們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干自己喜歡干的活,真是各得其樂。讓我們帶著這種快樂來讀一下吧:
師引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僅僅是“翁”和“媼”醉了嗎?還有誰醉了?(詩人、我們)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樂,配樂朗讀)
讓我們閉上眼睛,吟誦這首詞。
聽了同學們的吟誦,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畫,仿佛聽到了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美美地吟誦一遍!
2.延伸補充。
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普通農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資料吧。
(補充資料:辛棄疾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那時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領,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復河山。但是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卻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擠、打壓,辛棄疾被發配到江西上饒等偏僻的小鄉村。在小鄉村,辛棄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鐵蹄的踐踏下生活,辛棄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卻無法施展抱負。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僵臥病榻,高呼:“殺賊!殺賊!”然后憤然離世。)
3.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清平樂·村居》。
板書設計
清平樂·村居
恬靜優美
平和無憂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靜態描寫;第三句是人物的動態描寫,第四句是景物動靜結合的描寫:油菜花是黃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飛入這黃色的海洋里,自然是無處尋了。學習古詩過程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朗讀中表演,把兒童們東張西望、四處搜尋的焦急狀態,以及搜尋不著的失望情緒等畫面顯現出來,使學生更能感受到兒童的天真和稚氣。
2.《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這首詩寫初夏農村的自然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初夏江南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詩,談感受,以此來喚起學生的'想象。古詩重在朗讀,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的意境。
3.《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鄉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鄉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鄉村風俗畫,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以及三個兒子的日常生活。詞人尤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兒童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這首詞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洋溢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課堂上運用想象形成畫面:鄉村美景圖、翁媼對話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編織圖、小兒臥剝圖等。通過不同形式的引讀,補充課文的相關資料等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8
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锻赐ァ肥翘拼娙藙⒂礤a在秋天轉任和州,行經洞庭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寫洞庭湖詩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薄杜R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倍鴦⒂礤a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詩先以“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潔,一片和諧。湖面無風,如月下銅鏡鋪展于大地!扮R未磨”寫出了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呈現出迷蒙之美。放眼遠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如一種工藝珍品,使人愛不忍釋。全詩構想新奇,化大為小,色調淡雅。
【教學理念】
1、把握好兩點:
、拧 伴喿x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啤 伴喿x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新課標》)
2、詩歌教學從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
、啤∽ハ胂螅褐荚陬I悟詩的意境。
⑶ 抓吟誦:旨在進一步升華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2個生字,認識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正確認讀1個多音字“磨”。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思路】
1、以學過的古詩導入。
2、組織教學,每一首詩大體步驟:
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抓住字眼,明白詩意;想象意境,領悟詩情;積累內化,拓展遷移。
3、大致分二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課前背誦一些古詩,最后背《望洞庭》:
1、解題,了解詩人:
⑴ 板書課題:望洞庭。你從題目知道了些關于這首詩的什么信息?
(寫的是洞庭,從“望”角度來寫的,是遠看)
、啤〗榻B詩人:
劉禹錫,洛陽人,它的詩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2、初讀:
自由讀詩,想想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讀,正音:潭、磨、螺。
齊讀。
3、精讀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拧 昂馇镌聝上嗪汀保
感受“和”──和諧、協調。
你讀出時間了嗎?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
“兩相和”這“兩”誰與誰?
(湖光與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⑵ “潭面無風鏡未磨”:
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
(未:沒有)
這里藏著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
(把“潭面”比作“銅鏡”)
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
、恰 斑b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感受“遙望”“銀盤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絕倫。
閉上眼睛,邊讀邊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讀,想象:白銀作的盤子里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田螺,看著它,你有什么感覺?
詩中的“白銀盤”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圖。說說感受。
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積累內化,遷移運用:
、拧±首x、背誦。
(指名有感情讀背,因已有基礎,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啤⊙由欤浩鋵崒懚赐ズ脑娺有許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薄杜R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彼麄兊奶攸c是把洞庭湖寫得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讀讀比較一下。
、恰≌n后5:想象,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課上說課后寫)
【作業設計】
抄寫第3題詞語,并抄古詩;寫寫《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9
學習建議:
親愛的同學們,拿到新的語文課本,你們一定欣喜不已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課《古詩詞三首》,我們在這里將學習三首古詩詞: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劉禹錫的《望洞庭》和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古詩詞以生動優美的語言,帶我們進入那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山水,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情感。
學習本課,我們要認識兩個生字“螺”和“諳”,會寫5個生字:“亭、庭、潭、螺、諳”。在此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諳”字的讀音。
古詩詞讀起來瑯瑯上口,同學們可以自己嘗試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詞,如果愿意,你還可以在“同步課堂”的“朗讀欣賞”中欣賞播音員的朗讀,如果有興趣,你還可以和播音員比一比。
積累語言的最好方式就是背誦,你多長時間能夠背會這三首古詩呢?別忘了背給爸爸、媽媽聽一聽,聽到你們熟練的背誦,爸爸媽媽一定十分高興。對于《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兩首詩不單單要會背,還要會默寫,可不要寫錯字喲!
有同學問我:該如何學習古詩詞?我的辦法是這樣的: 1、朗讀古詩。先要借助拼音或工具書,也可先聽“朗讀欣賞”,目標是讀準字音;2、描述古詩。先把不理解的字、詞、句找出來,通過預習查字典,結合注釋或及老師的幫助解決,然后學生用自己的話串講,基本弄懂詩句意思。3、展開想象。邊讀邊想象畫面,感悟詩的意境,品味詩的語言;4、熟讀成誦。不僅會背還要會默寫,積累優美的語言,感受詩詞的魅力。
同學們,讓我們打開書本,操縱手中的遙控器,趕快開始我們的學習之旅吧!
復習建議:
1、復習時,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前學過的課文,展開合理的想象,由“話”轉變成為“畫”,從而再現詩句的意境,活化詩句的意境。
2、可以通過三首詩的對比進行復習,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互相比較;對詩與詞的形式作比較等,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深入體會詩句的魅力。
同步練習:
一、聽寫練習:(放在“生字新詞”中)
敬亭山、洞庭湖、水潭、青螺、諳熟(諳練、諳達)
二、課后習題講析:
1、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還想象出了一幅幅圖畫。
ø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詩句意思: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只有孤單單的一片白云,卻也不肯停留,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
畫面描述:寂寥的長空、遠去的眾鳥、連孤云也悠然遠去。讀這兩句詩,同學們腦子里一定出現了這樣一幅清幽平靜的畫面。也抒發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和寂寞的感情。
ø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詩句意思:從遠處看,月光下洞庭湖里蒼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畫面描述:讀這兩句詩,同學們腦子里一定會出現這樣的景象:清冽的月光下有著一望無際的洞庭湖,波光粼粼,銀光閃閃,如同銀白色的盤子。湖中蒼翠的君山,就像一枚小小的青螺,小巧玲瓏、精致無比。如此美景,怎不令人喜愛?
ø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詩句意思:春日映照下,江邊盛開的鮮花比那火焰還要紅艷;那碧綠的江水如同藍草一般。
畫面描述: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江邊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再看那碧綠的江水,綠波粼粼。紅花碧水,好一幅江南春景圖!
3、選做題:我還會背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同學們,下面幾首詩都是描寫山水風光的,你會背它們嗎?趕快和我一起來背誦吧!
如:《絕句》 杜甫
兩只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江南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同步檢測
一、基礎知識題
。1)“相看兩不厭”的“厭”的意思是( )
1、討厭 2、滿足 3、憎惡
。2)“湖光秋月兩相和”中“和”的讀音是( )
1、huó 2、hé 3、hè
(3)《望洞庭》的作者是( )
1、劉禹錫 2、白居易 3、李白
二、鞏固提高題
。1)“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運用了( )修辭手法。
1、比喻 2、夸張 3、擬人
。2)《憶江南》中“憶江南”是( )
1、詞的題目 2、詞牌名 3、既是詞牌名,又是題目
。3)“能不憶江南?”是用反問的語氣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1、對 2、錯
三、能力拓展題
選擇下列詩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
。3)能不憶江南? ( )
1、比喻 2、擬人 3、反問 4、對偶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10
一、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 ,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么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么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理解課題
二、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三、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四、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六、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11
1、學生應該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懷親的詩詞,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積累,引入新課的學習。
2、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谶@個特點,可以在初讀課文,理解內容之后,把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
當然,也可以按順序一首一首地進行教學,要有導有放,以第一首詩為例,學習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二、三首詩則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交流來理解詩意,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來比較寫法,通過誦讀來積累語言。
3、引導學生學習詩詞的時候,要體現自學為主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詩,結合注釋和上下文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的盲點,適當點撥,使學生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比如,對《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個地名,學生可能只是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卻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師可以這樣點撥:“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他到底要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么關系呢?”在學生心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時,教師適當地介紹背景,幫學生體會文字里面蘊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陽城里見秋風”,僅僅是要說秋天到了嗎?也要在學生不留意之時,引導其思考“秋風”帶給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長相思》中的“故園無此聲”中的“故園”,不僅要讓學生聯系前文,明白“故園”是什么地方,還要點撥學生想象:為什么他想到了“故園”?他可能想到故園的什么呢?從而使學生體會“故園”二字所承載的無窮的韻味。
4、要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
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聯系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實提高古詩詞背誦積累的質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保質地默寫下來。
6、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搜集誦讀積累有關鄉思的詩詞或詩詞名句,并啟發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學本課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利用掌握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通過形近字對比或形聲字的方法,扎實地寫好生字。本課出現了幾個多音字,要在初讀時幫助學生讀準字音,熟讀時體會它們的意思。本課的多音字有:“間”讀 jiàn;“萬重山”和“意萬重”的“重”讀 сhóng;“還”讀 huán;“風一更”的“更”讀 gèng。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12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讀會寫“洛、榆、畔、帳”,正確讀寫“洛陽、榆關、湖畔、千帳”等詞語。
。2)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相象等方法理解詩詞意思,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4)體會作者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古詩,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通過背誦古詩,深化體驗詩人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了解豐富多彩的祖國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
重點、難點與關鍵:
1、想詩境,悟詩情,背誦、默寫,積累語言。
2、體會詩人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泊船瓜洲》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古詩的內容,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文插圖
3、學生課前查閱資料,了解詩人、知道詩的大意、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及板書設計
設計目標
一、導游介紹,激趣導入
1、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當導游,好不好?(出示地圖)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鎮頭。”這首傳唱了千年的歌謠向我們介紹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蘇省揚州南面,長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長江水見證了瓜洲的興衰,瓜洲曾經是“江北重鎮、千年古渡”。而“京口”不僅是東漢吳國第一古都,更是文氣洋溢的靈秀之地。許多詩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唱的詩句: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一首廣為傳誦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看圖聽介紹
出示地圖(標明“瓜洲”、“京口”、“鐘山”的大略位置)
明白三個地方的地理位置,三個地方的一些歷史了解。
2、 板書詩題,讀題
過渡:為什么人們喜歡這首詩呢?先去讀一讀吧!
讀題
板書:泊船瓜洲(王安石)
三、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1、請看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師板書詩句
讀古詩
板書:(詩句)
多讀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間、數重山、照我還”。講講多音字:間、重、還。
指名讀
正音
3、反復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反復讀詩,結合注釋想詩句意思,體會作者感受。
結合注釋想詩句意思,體會作者感受。
4、指名交流
生回答:詩句意思和感受
說詩句意思,談感受
5、你最欣賞詩中的哪一句呢?
生自由交流
引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三、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剛同學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詩,(課件出世: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生齊讀
賞析: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能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詩嗎?(指名回答)
生回答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
同桌之間互讀、練說
說詩意
4、指名說,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
生回答
檢查交流情況
5、小結: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么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相象。
6、那就用朗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
。ㄐ〗M內練讀、指名讀)
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感情朗讀,感受詩意
7、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綺麗風光。詩人描寫了幾種“綠”色呢?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觀察插圖,說出描寫了幾種“綠”
板書:(綠)
訓練觀察力和口頭表達力
8、指名答
生回答
9、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見了(課件出示練習題)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綠色的詞嗎?
生口頭回答
課件出示:近處( )的小草,( )的柳樹,遠處( )的樹林,( )的高山。
詞的積累與運用
10、小結: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綠色,讓作者明顯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1、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它僅僅告訴你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呢?指名回答
生回答
抓重點詞理解
12、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賽讀)
男、女賽讀
朗讀
13、小小的“綠”字卻有大大的文章!請看課后“資料袋”
閱讀資料袋
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4、聽完“綠”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交流,回答
說感受
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了一個字修改十多次,難道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不能做到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首詩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讓人們更加贊賞,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你的贊嘆吧!
讀詩句
朗讀訓練
四、品評詩句,升華情感
1、過渡:這么美的綠,這么迷人的風光,誰不想多看兩眼?誰不想留戀其中?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嗎?(指名答)
生回答
激趣引入
2、詩人想回哪里去?詩中的家鄉是指哪兒?引導從課題“泊船瓜洲”和詩句“鐘山只隔數重山”等處理解。
生回答
板書:(京口、瓜洲、鐘山下劃線)
引出三個地方
3、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嗎?先好好讀讀古詩
學生上臺指明
熟悉地理位置
4、簡介:王安石的父親曾在江蘇南京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鐘山即現在的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可以說那里是他的第二故鄉。
了解背景
5、你從哪里能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到家鄉?指名回答
生回答
6、讀出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生讀
聯系有感情朗誦
五、回歸整體,深化體驗
1、這真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是多么的牽腸掛肚呀!讓我們一起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練習背誦
背誦
背誦古詩
六、總結
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政治家,立志于國家改革。這首詩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徑瓜洲時所寫,短短28個字,展現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綠,抒發了久思故鄉的一寸衷腸,更暗示了他對自己前途的擔憂。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圖嗎?千頭萬緒涌上心頭……更讓我們驚嘆的還是他對文字的講究,一個“綠”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風范。
板書:宋
復習回顧
七、布置作業
1、 抄寫生字。
2、 抄寫生字詞。(自組的)
3、 背誦《泊船瓜洲》
ppt出示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13
【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教學課時】
2~3節。
第一節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學都出去旅游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
。z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2、諳、暗:區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
〖教學目標〗
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云:少(孤) 慢慢飄走(閑)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閑、 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了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云閑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節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啤“足y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拧《,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
、啤∷木洌言鹿庀碌暮姹茸縻y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
憶,在此當回憶講。“憶江南”為詞牌。
2、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注釋:
舊:過去。
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
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布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 (比較、比喻)
4、請聯系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后的反問句寫完整:
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參考篇目: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的畫面。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 篇14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洛、榆、畔、帳”,正確讀寫“洛陽、榆關、湖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等方法理解詩詞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詩境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通過景物、事件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想詩境,悟詩情,背誦、默寫,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泊船瓜洲》) 學 案 教案 學習提綱
1.背誦一首思鄉的古詩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泊船瓜洲》這首詩,注意“間、數、重、還”的正確讀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間”的意思是( );“數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詩的意思是。
5.“綠”的意思是( );“還”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詩的意思是。
6.詩集中集中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句子稱為詩眼。默讀詩句,勾出詩眼,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 )思想感情。
7.討論:“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又”可以換成哪些詞,與原句比較,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一、古典音樂創設古詩情境,背誦懷鄉古詩詞。
二、明確古詩學習方法:解詩眼→解詞→理句→連意→體情。
三、初讀課文,落實字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音:間、數、重、還。
四、自讀自學“學習提綱”3.4.5題,理句連意,說說古詩大意。
五、導讀導悟重點、難點、疑點及“詩眼”,體會思想感情。
1.質疑問難,解決難點、疑點。
2.抓住“詩眼”“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聯系全詩想象意境,反復朗讀,體會作者思念家鄉之情。
六、討論“綠”“又”的準確、生動,領悟作者“用景”表達感情的表達方法。
練習提綱
1.背誦、默寫古詩。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積累一首思念家鄉的古詩,說說詩句意思及表達的情感。
七、改寫古詩,積累古詩
第二課時(學習《秋思》) 學 案 教案 學習提綱
1.題目《秋思》的意思是。
2.“見秋風”指作者看見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詩的意思是。
3.“復恐”的意思是( ),“說不盡”指說不完,“行人”指( ),“臨發”的意思是( ),“開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詩的意思是。
4.默讀古詩,勾出詩眼,聯系全詩,想想全詩表達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一、創設古詩情境,復習古詩學習方法(解詩題→解詞→理句→連意→體情)
二、整體感知。檢查正角、流利地朗讀課文情況,正音。
三、自讀自學“學習提綱”1.2.3題,理句連意,說說古詩大意。
四、導讀導悟“三點”“一眼”,體會全詩思想感情。
1.解決課文中“難點、疑點”。
2.指導學生抓住詩眼“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全詩。
練習提綱
1.背誦、默寫古詩。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寫成300字左右的記敘文。
3.積累思念有鄉親人詩《鄉愁》
七、改寫古詩,積累古詩
第三課時(學習《長相思》) 學 案 教案 學習提綱
1.題目《長相思》的意思是( )。
2.“榆關”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帳燈”的意思是。這首詞的上闋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夢不成”的意思是( ),“故園”指( )。這首詞的下闋的意思是。
4.默讀全詞,勾出“詞眼”,聯系全詞,想想“這首詞”表達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朗讀、背誦全詞。
一、創設音樂情境,明確學詞方法(解題→解詞→理句→連意→體情)
二、整體感知,正確流利地朗讀全詞
1.朗讀、正音。
2.書寫難字:榆、畔、帳、聒、園、此。
三、自讀自學“學習提綱”1.2.3題,理句連意,說說全詞大意。
四、導讀導悟“三點一眼”,體會邊塞將士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1.解決詞中難點、疑點。
2.以詞眼“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帳燈”想象意境,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五、回讀古詩詞三首,比較其中心、語言、表達方式的異同。
練習提綱
1.背誦、默寫《長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長相思》改寫成300字左右的記敘文。
3.積累思鄉的詞一首
六、改寫《長相思》,積累思鄉詞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