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精選3篇)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

發布時間:2023-08-10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精選3篇)

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 篇1

  1、《古詩詞三首》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獨坐敬亭山》。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的意境,激發愛美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句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祖國的千山萬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峰,那遼闊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讓我們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覽"敬亭山"

  (二)、學習課文:

  1、老師引導學生復習學習古詩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想象,浮畫面;多誦讀,悟詩情。

  2、學習《獨坐敬亭山》

  a、解詩題,知作者

  1.獨:獨自一人獨自一人坐著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稱為詩仙,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b、抓字眼,明詩意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結合上下詩句理解詞語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2.檢查合作學習情況

  ①指名讀

  ②匯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眾鳥:鳥兒們;高飛盡:都飛遠了(孤帆遠影碧空盡)

  孤云:孤獨的白云(孤帆遠影碧空盡);獨去閑:獨自飄來飄去悠閑自在

  ③師小結:從這兩句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單、孤獨)

  ④介紹背景:這首詩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后,經過了長達十年的飄泊生活,來到宣城時所寫。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對看;厭:滿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對看總不感到滿足

  ⑤指名完整敘述古詩概意:天上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閑地飄向遠方。此時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怎么看也不覺得滿足。

  ⑥師小結:其實,這首試詩不只是表達了李白孤獨的感情,同時還表達了他對生活的堅定和樂觀。為什么呢?當世界上的一切都遠離李白的時候,他不是頹廢痛苦地生活,而是樂觀、堅定地和敬亭山悠閑地"相看"。

  c、多想象,浮畫面

  讓學生自由朗讀,熟讀成誦,在大腦中想象詩中的意境。

  d、多誦讀,悟詩情

  ①過渡:學了這首詩歌,讓我們進行下一個步驟:多誦讀,悟詩情

  ②自己帶著感情讀

  ③四人小組讀古詩

  ④匯報:指名讀、小組自選方式讀 

  ⑤全班再齊讀古詩

  板書: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飛盡

  獨去閑  孤獨寂寞

  兩不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詞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句意,體會詩中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頗深。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望洞庭》。

  (二)、學習古詩:

  1.學生初讀古詩,再指名讀,老師正音,然后全班齊讀。  2.復習上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按這些方法學習:

  a 、解題:

  ①望洞庭:望著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

  b、 抓字眼,明詩意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②結合上下詩句理解詞語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2)檢查合作學習情況

  ①指名讀

  ②匯報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和:和諧,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

  秋月:點明時間--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運用比喻,我們還學過什么古詩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結: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遠地看;翠:蒼翠

  青螺: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話解釋整首古詩的意思

  ⑤指名復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師小結:詩人以奇特的想象,準確的比喻,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風光。你們說,作者此時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呢?(輕松、自然)

  ⑦朗讀想象詩歌畫面

  全班齊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歌畫面

  c、多誦讀,悟詩情

  現在黑板上有好幾張洞庭湖月夜圖,讓我們看著這些圖,自己美美地讀一讀《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讀古詩)

  三、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本詩。

  板書

  望洞庭

  唐:劉禹錫

  和、鏡、翠、螺

  山光水色

  古詩詞三首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這首詞。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詞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句意,體會詩中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指名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大家欣賞。

  二、初步理解詞與詩的區別:

  1、自讀"預習"。讀后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2、誰能找到詩與詞的區別?

  三、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憶江南》理解詞意

  1、《憶江南》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帶點字的意思。

  (1) 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互相質疑,互相解決。

  (2) 學生匯報:

  好:美好。

  舊曾:以前、過去。

  諳:熟悉。

  勝:勝過、強過憶: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如詩如畫的江南,風景還是以前熟悉的那樣。太陽光下,江邊的鮮花比火還要紅艷。春光里,江水碧綠如藍。如此美麗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4、學生朗讀本詞,要讀出感情。

  (1)在組內讀。

  (2)在班上匯報讀。

  五、總結升華

  1、進一步讀《憶江南》(邊讀邊想江南美景的畫面)

  2、討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懷念江南的美麗景色)

  板書

  唐:白居易

  紅勝火

  綠如藍

  懷念江南美景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 篇2

  1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

  《望洞庭》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并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 (給生配樂)

  湖光/ 秋月/ 兩相和,

  潭面/ 無風/ 鏡未磨.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銀/ 盤里/ 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 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評析:

  一,注重遷移,積累,感悟,習慣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現問題,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二,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里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造性思維.

  三,"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后的習題設置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的提高嗎 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望洞庭》古詩解讀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選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瀏覽,沒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對它的注意,是這次在徐州聽民主路小學劉杰老師的課.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一, 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廣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后來,引申為和睦,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由此不難發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后來隨著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 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著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但不管哪種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系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三, 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涂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說來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語文試卷中就有一道判斷選擇題.它要求考生判斷"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是否正確.其標準答案認定: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我們的判斷.

  第二,"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我覺得,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么樣.《淮南子.修務訓》上這樣說:"明鏡之始蒙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說,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于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為,后一種說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性.

  為什么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

  李白《獨坐敬亭山》鑒賞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 (753)秋游宣州時,距他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前二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云去之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作伴吧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于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2,桂林山水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學習首節.

  1,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 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為什么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下面我們就一同去桂林游覽一下,讓我們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會有一個滿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讓我們伴著優美的音樂,來欣賞一組精彩的桂林山水圖片.

  演示:"配樂欣賞".

  欣賞同時教師做以下文字說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綠水映山,這山,這水是那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這是螺螄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著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麗啊!

  這是蘋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圓的蘋果.

  煙雨朦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這是雪獅嶺,一只多么偉武的大獅子啊,仔細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綠山綠水,讓人覺得好像走進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駱駝!

  美麗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喲!

  二,加深對山水特點的理解.

  一)讓我們從桂林的美景中回來,回到課文中,先來了解美麗的漓江.

  1,介紹漓江:如詩如畫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發源于桂林市東北興安縣的貓兒山,它如同一條秀麗的玉帶般一路流經桂林,陽朔,一直到桂林東南部的平樂縣,全長有170多千米.

  如詩如畫的漓江之所以這么美麗,是因為它有三個特點,你們能在課文中找出嗎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靜,清,綠)]

  學生齊讀描寫三個特點的句子.

  2,靜.

  1)請同學們來看插圖: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靜,水面上幾乎沒有一絲波紋,簡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靜

  演示:"桂林的水".(點擊略縮圖可放大)讓同學們體會漓江不的靜.(漓江的水多靜啊,像不像一面鏡子 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讀指導:漓江的水多靜啊,你能把有關句子讀一讀嗎 朗讀指導.(注意"真靜啊",作者發自內心的由衷的贊嘆)

  3)在多次指名讀后齊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 書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紹,同學們肯定覺得不夠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嗎

  2)先請同學們來看一幅圖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課件中把鼠標放在兩幅圖片的中間,會出現詳細的說明文字.通過這幅圖片的欣賞,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圖片,同學們對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觀的感受,讓我們再來看一組具體的數字吧

  演示"對比圖":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漓江的水整整比黃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謂是水清見底,游魚可數,景色如畫.

  4)朗讀指導:漓江的水清不清 那么我們該怎樣朗讀來表現呢

  5)齊背.

  4,綠.

  1)"無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半邊渡"(在課件"桂林的水"部分中,還有其它的圖片,教師可根據需要展示,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個特點.)

  桂林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山上長滿了綠色植物,山是綠的,把水也映綠了,看,多綠的水,像不像無瑕的翡翠

  5,連讀描寫三特點句子.

  這是幾個句子 一個還是三個

  簡要說明本自然節首尾兩句,齊讀全段.

  6,本節小結,演示:連續欣賞.(在課件"桂林的水"部分點擊畫面中間的動畫.)

  二)了解桂林的山.

  1,過渡:漓江的水那么靜,那么清,那么綠,真是太美了,不過你可別只顧了低頭看水,而望了抬頭看兩岸美不勝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點是什么呢

  [板書:(奇,秀,險)]

  2,奇.

  1)齊讀"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駱駝山","蘋果山","雪獅嶺".(欣賞這些圖片時,把鼠標放在圖片的中間部分,會有說明文字出現,如不想讓學生看到,請不要把鼠標放在中間)

  語言補充:朝板山,九馬畫山,八仙過海,月亮山,孫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關這些山的文字說明,請到我的專輯中下載)

  其實又豈止是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說也說不盡.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心中只有七個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導朗讀.

  2,結合七幅圖片,讓學生理解山之"秀,險".

  3,連讀三個特點的句子.

  三,理解"連綿的畫卷",總體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師接讀:(這樣的山......連綿的畫卷)

  "這樣的山,這樣的水"指哪樣的山,水 (圍繞,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進這哪兒

  2,理解"連綿的畫卷".

  [板書:連綿的畫卷]

  什么是"畫卷","連綿不斷"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圖.

  由桂林到陽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條青綢,如一條綠帶,盤繞在兩岸萬點峰巒之間.一路上風光奇麗,奇峰夾岸,青山浮水,碧水縈回,真猶如一幅百里的畫卷.說它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一點也不過份.

  3,齊讀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5,再次演示:"配樂欣賞":看看你有沒有在"畫中游"的感覺.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詩如畫,下面老師要為你們介紹一首詩《桂林山水歌》,這是詩是著名詩人賀敬之寫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樣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結合學生特點運用靈活的手段,讓學生通過讀感受詩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總結升華.

  1,本文寫了什么 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過桂林嗎 你游過什么地方 (讓學生暢所欲言,贊美祖國美麗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偉的連綿的畫卷啊,可這83千米,在我們偉大的祖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國美麗的山河又豈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我們美麗山河的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國是多美麗,我們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而感到自豪.

  3,欣賞"帶"字:最后老師請你們來欣賞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風景線.

  演示:"鑒山樓石刻"

  讓學生根據課件提出的問題充分討論,找學生代表來回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結合學生回答,總結結束全課.

  層層剖析 領悟內涵——《桂林山水》句子教學一得

  多媒體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師:同學們,假如把這句話換個寫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請同學們讀一讀,比一比,哪句話寫得好 為什么 (學生自由讀句子)

  生:第一句寫得好,因為這句話寫得很具體.

  生:當然第一句寫得好.因為這句具體地寫出了漓江的水靜得怎么樣,清得怎么樣,綠得怎么樣,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我也認為第一句寫得好,因為這句話把漓江水靜,清,綠的程度寫清楚了,更令人體會到漓江水的美.

  師:(去掉第二句)同學們說得真棒.的確,這句話具體地寫出了漓江水的特點,讓我們能夠真切地體會到漓江水的美.

  師:要是把這句話再換個寫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現在哪句話寫得好呢 為什么 (請兩位學生分別讀句子)

  生:第一句好,因為這句話用了感嘆句,語氣比較強烈.

  生:我也覺得第一句寫得好,因為這句話用一些感嘆句,把作者贊美漓江水的強烈感情寫出來了.

  師:(去掉第二句)同學們真會讀書,說得很好.不錯,這句話運用了感嘆句,抒發了作者對漓江水的贊美之情,讓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師:如果再把這句話換種寫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綠得很,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現在,哪句話寫得好呢 為什么 (同桌一人讀一句)

  生:我還是認為第一句寫得好.因為這句話用了"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讀起來瑯瑯上口,而第二句用"真靜啊","很清","綠得很",感覺有點亂.

  生:我也覺得第一句好,因為這句話是個排比句,寫得十分有節奏感,更令人體會到漓江水的美;而第二句沒有運用排比句,顯得有點零亂.

  師:你的課外知識挺豐富的,居然還知道排比句,真了不起.(去掉第二句)是啊,這句話運用了一組句式相同的語句,也就是——(生齊:排比句)這樣一來,語言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生齊:朗朗上口)讓我們能深切地體會到漓江水的美.

  【評析】

  這個重點句子是描寫漓江水的精華所在.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在比較感知中,學生對句子差異看得特別清晰,幫助學生領悟語言內涵,獲得語感.這三組句子的比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水美.通過第一組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形象美;通過第二組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情感美;通過第三組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語言的韻律美.這樣,層層剖析,步步深入,由語言的變化帶動情感的升華,體會贊嘆之情,體會漓江水的獨特美.最終使學生既體驗到語言之美,又體會出情境之美,達到語言美和情境美的統一.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 篇3

  教學目標: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明詩意,背詩詞,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品味詩句

  教學創新點:邊學邊練,實時反饋

  教學準備:制作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1獨坐敬亭山

  1.學生齊讀課題“古詩詞三首”,教師導入:把這個課題和以往的同類課題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不同嗎?

  2.學生表述,教師相機訓練學生規范的表述:……是詩,……是詞。

  3.教師過渡:詩盛于唐,詞盛于宋,所以在文學史上有唐詩宋詞之說。什么意思呢?通俗一點兒說,就是唐朝的詩寫得最好,宋朝的詞寫得最好。詩和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這些我們先不談,咱們一首一首地學,慢慢地就明白了。請一位同學為我們朗讀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4.學生朗讀,教師相機評點:是否讀正確了?注意“相”字的讀音。

  5.運用反復手法,訓練幾個學生朗讀全詩,教師橫向評價:詩味讀得最濃的是誰?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全詩。

  6.教師過渡:詩和詞,最大的作用就是表達作者內心的感受。李白想表達一種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先來聽一段小故事:……在被迫離開長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區的敬亭山之時,寫下了這首詩。一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這首詩,你體會到一種怎樣的感受?

  7.學生表述,教師相機:(1)這種感受在詩題里邊有沒有表現?(2)在詩句里有沒有表現?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遍, 著重注意“閑”和“厭”的解釋。

  8.教師小結詩中的情感, 引導學生體會“只有”一詞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無言的敬亭山。這句話當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沒有!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邊的孤獨!

  9.教師過渡:學了這么久,也不知道同學們學明白了沒有,聽老師說一段話,看老師說的是哪一句詩?教師引讀:天上的鳥兒都結伴飛走了,不見了蹤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飄走了,只留下孤孤單單的我。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這座敬亭山了。

  10.訓練學生看著課件反復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11.教師組織學生在朗齊誦詩歌,筆記,背誦、默寫。

  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

  孤獨

  只有

  教學后記:

  要準確地理解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就一定要插入李白寫這首詩當時的情況。如果學生不知道李白是在被迫離開長安,孤身一人漂泊十年之后寫的這首詩,那很容易誤解其中的情感——有可能把這首詩當作一首游山玩水的休閑詩作來讀。正因為這個考慮,我插入了一段類似于李白小故事的敘述,詳述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的前后情況。從現場效果來看,我覺得這樣操作是很正確的!學生一下子就能體會到,詩當中傾訴的其實是一種浪跡天涯、四處漂泊、無人相伴的“孤獨”的感受。

  備課網摘:

  2望洞庭

  1.教師導入:上一節課,我們說過,《憶江南》是一首詞,《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兩首詩。合在一塊兒,我們就把他們稱作“古詩詞三首”,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首詩《望洞庭》。首先跟老師讀一讀這首詩。

  2.教師教讀兩遍,請兩位學生讀:(1)教學生正確地朗讀“和、磨”;(2)叫學生正確地書寫“庭、潭、螺”。

  3.學生齊讀,教師訓練學生說話,用三種方式介紹詩人“劉禹錫”:

  詩人

  唐      劉禹錫

  4.教師過渡:劉禹錫在這首詩里邊,寫了很多美景。聽老師讀一讀,你仔細聽,看你從詩中看到了幾處美景?

  5.教師朗讀,學生表述,教師要求學生逐一標畫后,連起來說:詩中寫了如下美景,分別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6. 學生齊讀,要求讀出畫面的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所描繪的美好景象。教師要注意在學生表述不清的時候,用課件、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反復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靜無風的湖面,看起來像是一面沒有打磨的鏡子。遙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銀盤里放著一枚青螺啊。

  7.教師指出其中的兩處比喻,引導學生體會劉禹錫的情感,并與《獨坐敬亭山》相比較表達上的異同:都是寫景的詩,但抒發的情感不一樣。《望洞庭》抒發的是內心的愉快,而《獨坐敬亭山》抒發的是內心的孤獨。

  8.學生齊誦古詩,想象畫面。

  9.教師小結,學生筆記詩的意思,背誦、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

  寫景   抒情

  1.古詩詞三首  獨坐敬亭山孤獨

  望洞庭    愉快

  教學后記:

  為自己的講解,找個依托

  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時候,如何穿插進行生字教學,我一直都感到很為難。但經過這兩節課的嘗試,我覺得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進行古詩詞字詞教學識,學生的朗讀是個可靠的依托——依托學生的朗讀,來穿插進行古詩生字的教學。說白了,學生的朗讀,不過是教師為自己的講解找來的一個“托兒”,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首古詩。

  生1:望洞庭……

  師:讀得好,特別是標題當中的“庭”這個生字,讀得很正確。伸出手來,跟老師寫:廣字邊,廷字里,合起來就是洞庭湖的庭。再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詩,看是否真的把這個字讀好了!

  生2:望洞庭……

  師:不僅庭字的后鼻音讀得好,而且“潭”字和“螺”字也念得相當好,我們一起動手寫一寫這兩個字:三點水,覃字邊,合在一起念潭;蟲字旁,累字邊,合在一起就是田螺的螺。

  備課網摘:

  3 憶江南

  1.教師導入: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都是詩,只有《憶江南一首是——詞。為什么不把《憶江南》稱作詩呢?觀察一下,詞和詩之間究竟有什么不一樣?

  2.學生表述,教師講述:正因為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詞又叫做“長短句”。長句短句交錯出現,有一種特別的韻律美。跟老師一起讀一讀,介紹白居易。

  3.請一位學生讀:(1)書寫“諳”;(2)“諳”的意思(學法提示)及常用的詞“諳熟于心”;

  4.學生齊讀,教師強調要讀好、讀懂“諳”:理解一字,領悟一句。

  5.教師過渡:江南好,那里的風景我從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風景是作者所熟悉的?學生:(1)用詩句表述;(2)用自己的話來表述。

  6.教師小結:正因為日出時,江邊紅花似火,春天到時,江水綠如蘭草,所以作者說——能不憶江南!這句話什么意思?

  7.教師引讀,有層次地訓練學生反復表述詩的意思,加強對詩意的整體記憶:

  江南好,      

  那里的風景我從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時,江邊紅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綠如藍草。

  怎能不讓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8.學生筆記,背誦。

  9.教師檢查學生是否背到了詩,加強對詩的記憶。

  10.教師小結:(1)詞牌和另兩首《憶江南》;(2)筆記;

  板書設計:

  憶江南——風景舊曾諳

  詞又叫長短句,有詞牌名。

  教學后記:

  先拉個雛形,然后再精雕細刻

  ——理解古詩文句子方法談

  把詩句的意思說明白,是古詩詞教學的另一個難點。怎樣讓學生自己把古詩的意思說明白呢?我今天嘗試了一下,總的感覺就先需要從一個雛形開始,一步一步地雕刻,最后才能成形。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讀《憶江南》這首詞。

  生1:憶江南……

  師:你讀得很正確,尤其是“諳”這個字讀得很對!我們一起來寫一寫這個字——言字旁,音字邊,合在一起就念an1。知不知道這個字什么意思?

  生2:“諳”是“熟悉”的意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看注解。

  師:對了!要把古詩詞讀懂,看注解是一種方法。“諳”就是“熟悉”的意思,有“諳熟于心”這個詞,就是對事情非常熟悉。比如,期末的時候,我們把200個生字反復聽寫了五六次,已經——

  生:諳熟于心了。

  師:有的同學昨天在家里把三首古詩詞背了十遍,到現在已經——

  生:諳熟于心了。

  師:對了!“諳”就是熟悉的意思,你理解了“諳”,你就能明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的意思。誰來說一說。

  生3:江南的風景很美,我很熟悉。

  師:說得很好,把這個句子大致的意思說出來,只是沒有把“曾”的意思說出來,“曾”什么意思?

  生:曾經。

  師:把這個詞放到剛才的這個句子中去,怎么說?

  生4:江南的風景很美,我曾經很熟悉。

  師:真好!說的更細致了!如果把“舊”的意思也加進去就更好!“舊”在此句中怎么理解?

  生5:從前。

  師:加進去說一說。

  生5:江南的風景很美,我從前曾經很熟悉。

  師:對了,這就全面而且細致了!

  但是,如果每句詩都這樣去理解,那上課會上得很累,一首詩的教學中,有一兩句精細地雕刻一下,讓學生知道怎么對應著把古詩文用現代的方式說清楚地方法,就夠了——不過是個代入、替換、擴展的問題。盡管說出來的句子有時候會顯得很生硬,但是理解古詩文就是從直譯開始的。其他的一些句子,學生能說個八九不離十,也就過了。最后老師利用句式引讀,對譯文整理一下、規范一下,也就夠了。

  備課網摘: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精選3篇) 相關內容:
  • 《古詩詞三首》(通用16篇)

    學習目標1.識記本課四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3.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課前準備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導游介紹,激趣導入(出示地圖,標...

  • 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通用3篇)

    一、讀題審題t:同學們已經知道,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上的課文是——s齊說課題:古詩三首/古詩詞三首(聲音參差不齊)t:沒聽清楚,誰來告訴我。有些同學漏了一個詞。你說。s個別:古詩詞三首。t:對,古詩詞三首。...

  • 《古詩詞三首》教材簡說(精選14篇)

    【教材簡說】《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泊船瓜洲》:1、課文簡說:《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

  • 《古詩詞三首》快樂練習:提升訓練(通用12篇)

    一、先解釋字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1、從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盡:___________________ 閑:___________________詩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 《古詩詞三首》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會讀會寫“洛、榆、畔、帳”,正確讀寫“洛陽、榆關、湖畔、千帳”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等方法理解詩詞意思。...

  • 古詩詞三首(精選13篇)

    1.【設計理念】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 古詩詞三首《牧童》教案(精選14篇)

    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古詩的意思。2.體會詩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六七里”、“弄”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 《古詩詞三首》學習目標和教材分析(精選17篇)

    學習目標: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3、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 5古詩詞三首(通用17篇)

    教材分析:家鄉,在游子的心里,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舍、最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本組選編的一首首詩詞,一篇篇散文,可以說,都是游子們思鄉懷鄉的絕唱。...

  • 人教版小語四下第23課古詩詞三首:《漁歌子》(精選17篇)

    預設目標:賞析《漁歌子》,體會詞中畫面的美,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一、回顧《憶江南》,走進《漁歌子》。師:煙花三月走江南!...

  • 《古詩詞三首》作者簡介(精選14篇)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于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

  • 《古詩詞三首》快樂練習:基礎知識訓練(精選16篇)

    一、火眼金睛,我會辯字組詞諳()藍()亭()庭()暗()籃()享()廷() 二、小小變色龍和:()()()() 曾:()()()() 相:()()()() 三、修辭方法我知道1、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 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精選17篇)

    【設計理念】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

  • 四年級人教新課標下冊1、《古詩詞三首》指導和練習(精選14篇)

    學習建議:親愛的同學們,拿到新的語文課本,你們一定欣喜不已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課《古詩詞三首》,我們在這里將學習三首古詩詞: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劉禹錫的《望洞庭》和白居易的《憶江南》。...

  • 《古詩詞三首》難句解析(精選13篇)

    獨坐敬亭山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云,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操狠狠摸 |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人 | 免费av播放| 69影院在线观看 |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色 | 太久ta19| av网页观看 |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 国语自产拍在线视频中文 | 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介绍 | 色欲av久久无码影院色戒 | 欧洲成人一区二区 | 精品国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成人软件在线观看 |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91啦91丨porny丨论坛 | 欧美性猛交99久久久久99按摩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产自 |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产 | 加勒比aⅴ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看 | 成人爽爽 | 草草久久97超级碰碰碰 |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 日韩激情无码AV一区二区 | 日本高清二区 | gratisvideos另类灌满 | 青青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麻豆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婷婷五月 | 国产夫妻原创自拍 | 秋霞一级国产毛片视频 | 免费哦观看av |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奶头 | 大地资源中文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 内射高潮享受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