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教學反思
三、注意運用教學手段。
豐富的朗讀形式,務必配合花樣的教學手段。
對于聞一多先生的這三首近乎完美的詩,我是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朗讀的。第一首是配樂詩錄音,第二首是錄像,第三首是背景材料(關于兩位英雄人物的概況和名言)。這三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培養了學生的時空想象能力,從而很好是理解了詩歌的內涵。
《七子之歌》教學反思
《七子之歌》是北師大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十二單元第一篇主題課文。是聞一多先生1925年3月留學美國期間創作的一組組詩,共七首。教材選用了其中的二首,另外四首分別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七子”指的是中國的澳門、香港、中國臺灣、威海衛、九龍、廣州灣和旅順大連這七個地方。這七個地方如同祖國母親的七個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們曾經受盡了列強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熱的苦難當中。本篇課文生字詞較多,預習顯得尤為重要。詩歌內容時代久遠,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聞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
1、歌曲引入、激發興趣。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把握起來難度較大,所以激發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憑借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在悠揚、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門》音樂聲中,開始了這堂課的學習。讓學生在這首歌的背景音樂下,充分談談對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為課前有預習,又沒有固定答案,學生興趣比較高昂,為后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搜集資料、培養能力。
注重了信息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及課文背景的資料,實際就是讓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創作激情,從而為準確體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使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3、想像入手,讀中悟情。
想像是學生把文字變成形象的再創造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展開想像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及時切入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通過朗讀再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想像,走進了作者的心靈深處,更深的體會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過朗讀,進一步品味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現了語文特點。如我引導學生想像在澳門被侵略者擄去的究竟是什么?讓學生體會不僅僅是生命、是財富,更重要的是尊嚴、是主權……在此基礎上我追問:“作為一個澳門人,看到自己家鄉的土地被占,資源被搶走,沒有做人的尊嚴,他會怎樣?”使學生不由的產生與當時澳門民眾一樣的悲憤之情,一樣的傷心之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中悟境,讀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這樣的朗讀才會“有聲有色”,這樣的朗讀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作者生生流動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