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雜談
學完《桂林山水》后,我讓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梳理和反思:為什么人們稱“桂林山水甲天下”?你是怎么讀懂的?還有疑問嗎?結果學生又提出新的問題:“為什么會形成桂林山水這樣奇特的景觀呢?”這個問題已經打破了教材的限制,打破了學科的限制。這堂課中,學生在自我反思、調控過程中,在對課文再發現的過程中,超越了課堂,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教師,進而超越了自我。
【北京市朝陽區安貞里第二小學 宋雪梅】
〖抓住課文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抓住課文中的精彩片斷,引導學生進行仿寫、這樣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課文描寫漓江的水抓住靜、清、綠這三個特點,描寫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險這三個特點,分別把它們寫得很具體,文章結構整齊。我就讓學生仿照這種描寫方法,寫一些其他的事物。如公園里的花真多啊,真香啊,真美啊;菜市場里的蔬菜真多啊,真鮮啊,真齊啊;媽媽的手真糙啊,真巧啊,真勤啊等。
【河北省安陽市曙光學校 申艷霞】
《桂林山水》是一篇看圖學文,作者以寬闊的視角,敏銳地觀察、優美的語言、精粹的筆法,抓住特點在寥寥數百字中寫出了素有“甲天下”之稱的桂林山水的風貌和神韻,表達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游覽過桂林之后,不由得這樣感慨“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課堂上我們也跟隨作者一同游覽了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在充分感受領悟課文之后,我問同學們:“‘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作者的感受,那么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游覽桂林之后的感受,你會怎么說呢?”當時,我沒有對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給予太大的期望,因為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同時包含自己的感受,對于剛入六年級的孩子還是很有難度的,這樣問,只是為孩子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同時也是一次難得的錘煉語言的機會。然而出乎我意料的事,我聽到了這樣句子:
秦澤華說:“桂林山水好,誰敢與爭鋒?”武欣欣說:“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游?”薛飛作對聯一幅:“水,靜請綠;山,奇秀險;橫批,人間仙境。”張敏杰同學說:“桂林山水好,不來遺憾了。”武曉明同學說:“來到桂林山,勝似活神仙。”與同學們所寫相比,我寫的句子“心在文中走,神似天上游”卻顯得那么生澀與懂。
孩子們,好樣的!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潮橋小學 吉壽昌】
〖精心設計指導學法培養能力詳細內容〗
抓住思路,理解課文對思路較明顯的課文,通過抓住文章思路的方法,去分析理解課文。
如《桂林山水》一課,有經驗的老師是這樣安排的:
1、審題,預測思路。出題后先提出桂林在地圖上的位置,然后讓學生思考:
⑴ 看了題目,你認為文章是寫什么的?重點應該寫什么?
⑵ 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以設置懸念。
2、感知課文,理清思路:
通過以下“練讀”,理清文章脈絡:
⑴ 哪幾段分別寫桂林的山和水?
⑵ 課文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⑶ 在段落結構上,本文有什么特點?給課文列思路圖。
3、閱讀分析,理解思路:
教師激qing朗讀,學生自讀體會。指名列思路圖,全班評析。在評議中,滲入必要的詞句和讀寫訓練,并組織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