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里的銅錢》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課文通過回憶幾十年前一位賣烤山薯的老人送兩個烤山薯給“我”吃的事,刻畫了一個慈祥、謙卑的老人形象,表達了“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并通過這件事透視金錢的價值,使學生從小認識金錢,懂得正確地對待金錢。
文章采用倒敘的方法來謀篇布局,對事情的全過程描寫得很清楚。敘事時以“我”的心理活動為主線,抓住了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來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利用反襯的手法體現(xiàn)老人的善良、淳樸的好品質(zhì)。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理解課文意思,體會賣烤山薯的老人的善良、淳樸和“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亮晶晶”、“熱烘烘”等詞語,體會它們在文中表達的意思。
3、培養(yǎng)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能力。
4、引導學生從小認識金錢,懂得正確地對待金錢。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理解課文意思,體會賣烤山薯的老人的善良、淳樸和“我”對老人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亮晶晶”、“熱烘烘”等詞語,體會它們在文中表達的意思。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能力。
2、引導學生從小認識金錢,懂得正確地對待金錢。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課件出示銅錢的圖片)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藥讖埦赖膱D片,請大家觀賞。
能告訴我你看到了什么嗎?誰來說說銅錢是什么樣子的?你還知道有關銅錢的哪些知識?
(師簡介銅錢)銅錢是我國流通時間最長的一種貨幣。從秦始皇統(tǒng)一貨幣到清朝末年,大約流通了兩千一百多年。它的形狀為圓形方孔,上面鑄有文字。早期銅錢上的文字,一般用來標明重量,后期則為朝代年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關銅錢的故事。板書課題——毽子里的銅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銅錢背后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自讀課文。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讀感悟:
過渡:老人以賣烤山薯為生,今天遇見了“我”和二嬸兩位客人,老人對我們的態(tài)度一樣嗎?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的是老人向二嬸要銅板?
⑴、齊讀第三自然段。學習老人與二嬸之間的對話。
⑵、(課件出示對話)指導朗讀。
⑶、二嬸始終沒給老人那一枚銅板走了,老人愣愣地望著她家那扇門,他在想些什么?
⑷、老人為什么這么需要錢?
⑸、你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老人的日子過得很艱辛?
過渡:既然老人這么需要錢,為什么又會白白給“我”兩個烤山薯呢?
2、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老人前后兩次給“我”烤山薯的句子。
學習老人第一次給“我”烤山薯的句子。
⑴指名朗讀老人第一次給“我”烤山薯的句子。
⑵老人給“我”烤山薯時是“笑呵呵”的,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⑶他需要錢,卻很樂意白給“我”一個烤山薯,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
學習老人第二次給“我”烤山薯的句子。
過渡:老人又為什么第二次給“我”烤山薯呢?
⑴指名朗讀老人第二次給“我”烤山薯的句子。
⑵當二嬸沒給老人那一個銅板時,我愣愣地望著老人,我在想些什么?我心里為什么會覺得不安呢?
⑶小姑娘這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