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幣》教后反思
《一枚金幣》教后反思
上午與學生合作學習了《一枚金幣》一課,總的感覺是比較成功的,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其中有幾個教學細節讓我驚喜讓我憂。
學習課文時,學生很順利地填寫好表格:
次序 錢的來源 父親怎么做的 兒子的表現
第一次 母親給 扔 笑
第二次 母親給 扔 笑
第三次 自己掙 扔 受不了(抓 叫喊 跑)
在填好表格后,我讓學生觀察表格質疑,發現問題。學生的提問很精彩,不但提到了重點內容,還有針對性的進行了解答,一問多答的場面十分熱烈,同時,學生所提的問題不僅僅是我預設的那幾個,生成的一些問題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我不禁想起數學特級教師黃愛華老師說的一句話:只有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我雖還沒達到“精心預設”的地步,但這次意外的成功讓我更加注意備課時的“精心”。
這節課也讓我發現了學生身上存在一個共性的薄弱點:概括文章的能力差。在讓學生“簡單完整概括故事”時,許多同學不知怎么概括,要么是語言拉雜,要么是偏離主題,要么是過于簡練,倒不出所以然來。
我想,學生之所以沒有概括課文的能力,是因為其以前沒做過這樣的聯系,或者是很少做過,不知如何“開口”。鑒于此,我打算在以后講課中,加強這方面的練習,用實例教給其方法,授之以漁。
另外,有些學生發言過于積極,把手舉得高高的,甚至故意站起來引起我的注意,以期待我的提問,對于這種現象我是贊同還是反對?給學生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任其發揮?這樣做會影響其他同學的傾聽,有時也會引起大家反感;讓其“正襟危坐”的舉手,似乎有些專制,怕扼殺他們的積極性。另外,個別學生發言踴躍,但我不可以總提問他們幾個,這時他們總能顯露出很失望的神情,甚至是嘆氣——影響我講課的情緒——這個問題需要我盡快想出對策。
《一枚金幣》教學反思
作者:陳娟
《一枚金幣》是小學語文北師大版第七冊第十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主要講了父親讓兒子去掙錢的事。在新教師匯報課上我上了這一課,這節課我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景觀較為活潑。我覺得這節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出發落實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
(一)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讀中體會文章的含義,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節課我安排了豐富、多層次、多形式的閱讀。一次讀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讀有一次讀的效果。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覺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