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幣》教案(第二課時)
一、導入。1、出示課題,齊讀。
二、回顧課文內容,引導質疑。
1、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父親幾次扔金幣?(板書:父親扔扔扔)三次兒子都有些什么反應?(板書:兒子笑笑受不了)
2、仔細觀察板書,你產生了什么疑問?(板書:?)大概會出現以下問題:扔?笑?受不了?
3、問題提出來了,有什么解決辦法呢?現在,我們就再次走進課文,邊讀邊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跡,比如把能幫助解決問題的詞語句子勾畫下來,或在旁邊簡單批注一下。
4、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三、交流讀書收獲。
你解決了哪個問題?(根據學生回答,調整教學順序)
兩次“笑“
1、抽生說理由。(板書:母親給給)
2、你是從哪里知道答案的?
3、咱們就分角色讀一讀這兩次對話,再現當時的場景。你想演哪個角色就讀誰的話,好嗎?快做準備吧。(生自瀆)
4、抽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讀敘述語。
5、采訪三個角色。
母親:請問你為什么不讓兒子自己掙,而是直接給他金幣呢?
父親:第二次,你的兒子累得筋疲力盡地把金幣交給你,你為什么還要扔呢?(相機解決扔?)
6、小結:是啊,因為這些金幣都是媽媽給的,得來全不費工夫。所以,即使父親把它們扔進火爐里,兒子也覺得怎么樣?(板書:毫不可惜)
過渡: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決了。(擦笑?)
兒子“受不了”
1、說理由。
2、兒子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呢?(出示課件:“兒子再也……”)
3、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讀著讀著,兒子當時的那種心情就會自然地跳出腦海。下面,我們就來發揮集體的力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出示學習建議)
(1)你讀出了兒子什么心情?請聯系前文和你的生活實際,說說理由。
(2)把你們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準備參加小組朗讀擂臺賽。
4、全班匯報。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委屈、憤怒、難過的心情。
著重抓以下幾點:
從“跑”“抓”“叫”體會出兒子的著急。學生可能還會把注意力放在“熊熊大火”上,可聯系生活實際,把手伸進熊熊大火里,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可見兒子當時的著急。
從三個感嘆號體會出兒子憤怒、委屈的心情。他為什么憤怒?抓“當牛作馬”,他怎么當牛作馬的?引導學生找到兒子幫人干活的段落,想象他吃了多少苦?(板書:掙錢辛苦)
其間,相機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讀。
5、開展小組朗讀擂臺賽。
6、創設情境引讀:是啊,兒子想啊,我去收割莊稼,累得腰酸背疼,可父親啊,你卻把我的勞動成果扔進火堆,我受不了了,委屈地大聲叫道:(引讀);我去幫人蓋房子,搬磚頭把手磨出了一個個血泡了,挑水泥把肩膀都磨破了,才掙來這寶貴的一枚金幣,您卻扔掉了,我受不了了,悲憤地大聲叫道:(引讀)
四、父子對比,體會父親的“受不了”
兒子僅僅被扔掉了一枚金幣就受不了了,可是他卻曾經花錢如流水,而花的錢都是父親(省吃儉用、辛勤勞動)掙來的,所以父親就更加(受不了了)。他準備怎么做?(抽生讀父親的話)
如今,兒子終于能自己掙錢了,這時,老人欣慰地說:“(引讀)”
五、總結全文,提煉道理。
(指板書)父親三次扔金幣,如此良苦用心是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板書:倍加珍惜)
六、創作名言。
同學們,相信此時此刻你心中有許多話想說,現在,就拿出筆把你的感受濃縮成一句話寫下來,老師帶回去給我的學生,讓他們也學會正確地對待金錢。
板書:
一枚金幣
父親兒子
母親給扔笑
母親給扔笑
自己掙扔受不了掙錢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