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精選13篇)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1
王玲玲老師執教的《一枚金幣》是一篇故事性較強的課文。課文語言通俗,內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因為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錢來的很容易,于是出現花錢無計劃,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因此老師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能讓孩子珍惜財富,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回顧王老師的整節課,我做了一些小小的總結,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
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是所要闡述的道理卻不一定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能感同身受。只有走進人物的內心,與人物產生共鳴,才能激起四年級學生對金錢觀的正確認識。因此,王老師巧妙地拎住了文章的主線,整堂課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想象,從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兩個“受不了”后,師生共同體會父親的心情,在學生明確了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后,,進一步體會因為受不了,帶著傷心、憤怒心情作出的決定,并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隨后,老師引導學生體會兒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傷心氣憤的“受不了”。為了深入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與兒子產生共鳴,老師引導學生豐富文本內容:想象兒子在一周內都會幫人家干些什么?他會吃哪些苦?這些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使學生感悟到兒子掙錢的艱辛,再去體會兒子“受不了”的所作所為就顯得順理成章。所以,學生在朗讀兒子因為受不了而質問父親的話時,就能做到入情入境,聲情并茂。這樣簡單而有效地教學方法值得我去借鑒與學習。
(二)扎扎實實促發展
這次教研活動,主要關注的是語文文本的朗讀,這堂課就充分地關注了文本朗讀。這堂課以“讀”為主線,我大體概括了一下,王老師的朗讀教學分為了“三步曲”。首先是指名讀或是自讀,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談談自己體會到的人物的心情,最后帶著自己體會到的感情再讀文章。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朗讀教學的梯度以及循序漸進,又在讀中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可謂一箭雙雕。在學習描寫第三枚金幣的環節中,我們發現王老師出示了學習方法:抓住重點詞語,細細體會人物心情,反復練習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在指導學生學習完描寫前兩枚金幣的片段以后,此時出示學習方法,既是對前文學習的一種總結,也是對后文學習的一種引導,從“扶”到“放”,不露痕跡。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走進文本,品析詞句,走進人物的內心,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最后老師再引導學生用讀來表現人物內心的感受,從而達到了在讀中學習、體味情感,理解詞語,理解課文的目的。
在最后的環節中,老師出示了關于金錢的格言。細讀了這幾條格言,我個人認為與學生的理解有些差距,如果選用一些比較通俗好懂的是否更好?比如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托里安的“錢幣是圓的,所以容易滾走。” 不過,因為北師大版的四年級我從未教過,因此提出的想法也許不夠成熟,不妥之處,希望大家能夠諒解。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2
一、教材分析
北師大版教材第七冊第十單元圍繞“金錢”這一主題來安排了三篇主體課文,其目的是讓學生對金錢有正確的觀點。《一枚金幣》是一篇格魯吉亞童話,講述了一個辛勞一輩子、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心痛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給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告誡人們一切獲得都要靠自己去親手創造,靠勤勞去獲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也說明父母不能嬌縱孩子,要教育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課文有兩處“受不了了”,前處是老人眼見長大成人的兒子不愿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兒子看見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被羞辱,傷心與氣憤使他難以忍受。課文的重點要放在最后這層意思上,體會兒子“受不了了”時的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
二、學生分析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的疼愛、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在物質上總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因此在他們心中,毫無“錢來之不易”的概念。花錢大手大腳,東西不珍惜等現象比比皆是。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希望學生珍惜財富,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
通過本期的預習指導和練習寫自讀筆記的訓練,大部分學生能夠主動預習課文,并且在讀書時能夠提出一些問題并思考。
三、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作的思路。
2、疲力盡”等詞語中課文中的意思。
3、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能簡單說說自己學習課文后的體會。
四、預習要求:
1、讀課文,繼續做自讀筆記。
2、想一想,自己的壓歲錢是怎樣支配的,自己有沒有親自去掙過十元錢。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識字、寫字,理解部分新詞。
2、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順序,練習復述。
3、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體會并回答老人為什么“受不了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帶有零花錢的孩子舉手?這些零花錢是自己掙的請把手放下。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格魯吉亞童話也是“金錢”有關。
出示課題:一枚金幣,學習生字“幣”
二、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1、指名讀生字詞語:
一枚 發瘋 火爐 曉得
筋疲力盡 辛勤 省吃儉用 花錢如流水 (后三個說說詞義)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你能用上面什么詞語形容人物的性格?
兒子不光花錢如流水,而且還很懶惰。
書空生字“懶、惰”,說說這兩個字在書寫時要注意什么,再理解詞義。
三、初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順序。
1、老人一輩子辛勤勞動,省吃儉用,兒子卻花錢如流水還懶惰。這一對比,矛盾就產生了,于是他希望兒子(也學會掙錢,由學生回答。)
這就是故事的起因。
板書:起因:要兒子去掙錢
2、根據起因我們可以推知經過是什么?結果呢?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經過:兒子去掙錢?(是兒子在掙嗎?因此我們先打個問號)
結果:兒子掙到錢
3、小聲讀課文,數一數課文有多少自然段,想一想,起因、經過、結果分別對應的是課文哪些部分,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學生劃分段落,注意21、22自然段的歸屬。
教師小結這種劃分段落的方法: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劃分段落。
4、這篇課文中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結合板書,試著復述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一部分,體會父親的情感。
1、自讀課文回答父親為什么“受不了了”,指導學生回答問題時注意代詞的具體指代,把問題說清楚。再讀詞語。
2、再默讀各抓住抓住重點詞說說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母親和父親?(辯解和堅決)
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揣摩父親的想法。
3、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五、課堂小結:
1、我們學習了一種很實用的劃分段落的方法,那就是?
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劃分段落。
2、看到了父親和兒子身上的對比,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態度上的對比。
3、因為兒子花錢如流水,懶惰,所以父親要他自己掙一枚金幣。你能用“因為……,所以……”說說人物之間的其它關系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感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啦”時的心情。
3、簡單說說自己學習課文的體會。
教學重難點:
體會兒子“受不了啦”時的心情,感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二、學習課文二、三部分,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1、默讀(9-28)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
次序
錢的來源
父親是怎么做的
兒子的表現
父親的判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結合課文比較第一次和第二次,根據自己的發現質疑、解疑。
根據發言出示句子,填空:
兒子就這樣做了,到傍晚,筋疲力盡、滿頭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說:……
▲理解“筋疲力盡、滿頭大汗”
▲你還能說出哪些帶“汗”的詞 ?
過渡:是呀,父親為什么還是不相信這是孩子掙來的錢?而第三次兒子在父親面前沒有筋疲力盡,沒有滿頭大汗,父親居然“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3、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出示句子:(課文25、26自然段)
▲ 抓住重點詞語可以體會到人物的思想感情,還應注意抓住最容易被忽略的符號。(學生自讀,圈點、批注)
學生交流。
理解“熊熊大火”。
抓住“瘋了”和三個感嘆號積累詞語:口不擇言,氣急敗壞
▲ 從“當牛做馬、苦差事”回讀課文24自然段,想象兒子在這一個星期可能干過什么活?遇到過什么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
學術交流時,引導學生把困難分類,如:自然環境造成的困難,因為自身條件造成的困難,人為的挑剔帶來的困難等,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再理解詞語“當牛做馬、苦差事” ,這才是自己“掙”的。
▲ 兒子“受不了啦”是因為 ,他感到
指名填空,再朗讀課文25、26自然段:(讀出自己的感受)
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道:
“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做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進火爐里去燒!”
4、教師朗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現在,我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除此之外,老人還相信什么呢?
三、總結拓展:
1、對比兒子前后對待一枚金幣的態度,回答課后思考題一。
教師小結:父親讓兒子親身體驗,他用同樣的行為,三次扔金幣的方法,讓兒子明白了人必須自食其力,用勞動創造財富。
2、交流有關“金錢”的名言
3、學習到這里,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話要說,也許你想對教子有方的父親說;也許你想對這位溺愛孩子的母親說,也許你想對前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兒子說,也許自己心中有一些別的感觸,趕快寫下來吧!
4、交流學生的寫話。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3
教學目的
1. 理解課文內容
2. 懂得以誠實的勞動換來金錢的道理
3. 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情。
教學重點
明白老人的用意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qing導入
由歌曲《一分錢》引出話題:比金錢更重要的是什么?并交流。由此引出“課文中的父親眼里比金錢更重要的是”
二、研讀課文
1、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并想開去。
2、抓住“改變”,引導學生讀、悟、議。
重點引導:
(1)兒子態度的變化,體會他“受不了”時的心情。
(2)感悟老人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讀中悟情悟理。
三、延伸,導行。
1、文章結尾父親還會說什么?兒子會說什么?母親呢?
2、這節課讓你明白了什么?
你打算寫下一句什么樣的警言呢?
四、布置作業
展開合理想象,寫下來:兒子通過這次自己掙錢,以后會怎樣?這一家三口會怎樣?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4
一、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本單元三篇主體課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先后發展順序來寫的,與之對比,自讀課文中的幾段內容則是并列寫的,要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悟課文的寫作特點。這一點,我設計了三步走的戰略方針:一.前兩篇課文,通過讀、講及說主要內容等,體會寫作特點。二.到第三篇課文,先明確提出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寫的方法,然后回顧前兩篇再次體會這種寫法,最后說說第三篇課文是怎樣按照這個順序寫的。三.學習自讀課文,提出并列的寫法,與之對比,深化對兩種寫法的認識。
《一枚金幣》是本單元首篇課文,結合單元整體安排和本課特點,我抓住了以下三條線索來教學此文:1.故事情節發展線。通過讀、講故事及說主要內容,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寫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線。抓住兩個“受不了”體會人物心情。3.思想內容線。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金錢是辛勤勞動換來的,懂得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知道珍惜財富。
二、學情分析
對于現在大多數孩子來說,充裕的物質生活,使他們正像文中的兒子一樣,看不到父母掙錢的辛苦,不懂得金錢中包含有勞動價值,當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學習本課,要在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到金錢是辛勤勞動換來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確對待金錢,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三、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心情,重點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2.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金錢是辛勤勞動換來的,要知道珍惜。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進入故事情境
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相機板書:老人兒子)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層次;再現名言,培養愛讀書的好習慣。]
(二)學習第二部分,體會老人“受不了”時的心情
1.默讀第二部分(2~8自然段)體會:有這樣一個懶兒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2.聯系實際,體會父親“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讀,讀出老人的感受。
(三)學習兒子與父親的三次對話,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1.默讀兒子三次“掙”錢的經過,同桌合作口頭填下表。
次序錢的來源父親是怎么做的兒子的表現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指名填表后,進行觀察比較,根據自己的發現質疑。
學生可能會問:
(1)為什么前兩次兒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卻“受不了”了?
(2)父親為什么要把金幣扔進火爐里?
(3)前兩次父親怎么知道那錢不是兒子掙的?
確定第一問為研讀重點,利用表格對比學習前兩次與第三次。
[在老師引導下,學生應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無論思考、討論什么問題,都要立足于自讀,自己產生問題,引起思考。]
2.朗讀討論,前兩次兒子為什么笑了。
(1)分角色朗讀前兩次對話。
指導朗讀,引導讀出母親對兒子的溺愛與縱容,讀出父親的失望與痛苦。
第二次對話中,抓住“筋疲力盡”、“滿頭大汗”,讀好兒子騙父親的話,引導積累帶“汗”字的詞語:汗如雨下、汗流浹背、汗流滿面。(用動作來提示,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2)讀后交流:父親兩次把兒子的錢扔進火爐里,兒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個兒子,你為什么笑?說說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學生在閱讀中,容易形成一種角色認同,利用這點讓他們進行角色置換,會得到獨特的感受、體驗,很好地理解書中人物的心情。]
3.對比閱讀第三次對話,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1)分角色朗讀。
(2)評價,重點評兒子的話讀得怎么樣。
(3)創設情境:要想讀好兒子的話,就要像演員一樣去體驗生活。
①熟悉劇本:第三次這枚金幣是怎么掙來的?(板畫一枚金幣)學生默讀這部分,勾畫出重點詞、句交流。
②體驗生活,以六月天割麥為例,說說兒子為掙這枚金幣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勞動;抓住“苦差使”、“當牛當馬”、“干了整整一個星期”來體會勞動的辛苦。最后歸納出這枚金幣是辛勤勞動、流血流汗換來的。(板書:辛勤勞動流血流汗)
[僅憑那些重點詞句,學生是無法體會到勞動的艱辛的,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思維與想像空間,使他們獲得更深切的感受。]
在談到六月天割麥時的炎熱時,再現帶“汗”字的詞語,
[學生積累過的詞、句及名言等,我們應盡可能多的在適當的語境中再現,給他們做運用的示范,既鞏固了積累,又培養了學生主動運用自己所積累詞句的習慣。]
(4)角色互換,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激qing、交流:兒子辛勤勞動,流血流汗掙來的金幣,卻被扔進了火爐,那扔進去的,不只是金幣,而是他整整一個星期的血汗啊!同學們,假如你是兒子,你現在會怎么想?說一說。
(5)朗讀兒子的話,再次體會他“受不了”時的心情。
師可指名讀、范讀、激qing引讀,在讀中體會。
[通過激qing澎湃地讀,使學生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入體會人物心情。]
(6)父子對比,再次體會父親“受不了”時的心情。
父親的錢也是辛勤勞動、流血流汗換來的,父親只扔了他一枚金幣,他就受不了,他花錢如流水,花了父親多少枚金幣啊,父親會是多么的“受不了”啊!(指板書。)
(7)解決其他質疑,請剛才提問的同學來回答各自的問題。
4.師小結全文。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那么,這個故事中那位高尚的人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師邊說邊把板書圈畫成一個人臉狀,指板書。)金錢是辛勤勞動,甚至流血流汗換來的,要知道珍惜。
(四)聯系實際,激qing導行
1.學了這一課,你怎么看待父母給你的錢?體會父母的辛苦,知道金錢來之不易。
2.你今后打算怎么用他們給你的錢?
(五)作業
1.把本節課學到的詞語記在摘錄筆記本上,記住它們。
2.小組合作,完成調查報告。
壓歲錢使用情況調查
組員原來怎么使用學這一課后有
什么改變改變的原因
(或不改變的原因)
五、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學會獨立閱讀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提出問題,再讀文自行解答問題,通過交流,糾正或完善自己的認識。另外,教材對四年級學生的自學水平通過“金鑰匙”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因而在本課質疑環節中,我做了引導,使學生不光會自己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出比較有質量的問題。
(二)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學生在閱讀中易形成一種角色認同,我利用這點,讓他們進行角色置換:“假如你就是那個兒子,你這時笑什么?說說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也用此法,這招很奏效,學生把自己當成兒子,用兒子的口吻,說出了他當時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聯系生活學語文,再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體會父親失望痛苦的心情時,還有兒子掙錢的辛苦時,都聯系了生活實際,更好地理解了課文;而在學文后,談怎樣看待父母的錢,做壓歲錢使用情況調查,則又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語言文字熏陶的同時,又深化了對所學的認識,指導了學生的行動。
(四)對于積累的點滴之我見
學生積累過的詞、句以及名言等,我們應盡可能多地在適當的語境中再現,給他們做運用的示范,既鞏固了積累,又培養了學生主動運用自己所積累詞句的習慣。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5
一、 整體感知
用較快的速度把課文瀏覽一遍,想想課文圍繞“一枚金幣”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大家說說,父親幾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
師:誰能說說每次都是怎樣的?(可引導學生按兒子是怎樣做的說一說)
(板書:逛 跑 掙 )
師:父親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每次兒子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板書:笑 笑 抓 )
二、自讀質疑
師:下面請同學們細細把課文默讀一遍,注意用心讀用心想,如果能讀出問題來,那就更棒了。
(學生默讀,有問題的可在旁邊注上“?” )
師:怎么樣,有誰讀出問題來了嗎?
(學生質疑)
三、引導釋疑
1、父親為什么每次都把兒子拿給他的金幣扔進火爐呢?
(請同學一起把1——8自然段讀一讀)
師:誰來告訴大家,這部分主要寫什么?
(相機板書:受不了)
師:父親再也受不了了,從哪看出?
師:母親聽了忙為兒子辯解,最后父親堅決地說(齊讀父親的話)
師:從老人堅決的態度和話語中,你們能揣透他當時內心是怎樣的嗎?
2、父親前兩次把金幣扔進火爐時,兒子只是笑了笑,而第三次兒子卻怎樣?為什么?
師:兒子受不了了,從哪看出?
師:從“抓”這一舉動,你們是不是有所感悟?
師:是啊,這位父親真是用心良苦。他三次都把金幣扔進火爐,目的就是要試試金幣是不是兒子親自掙來的;他要讓兒子親身體驗掙錢的不易,讓兒子知道,要珍惜財富。
四、 朗讀感悟
1、體會“受不了”
師:課文中兩個地方寫到“受不了”,你能體會到當時他們各自的心情嗎?你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他們當時的內心感受呢,請拿起筆注上。
(請同學說一說,并把它寫到黑板上)
2、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分角色朗讀
五、 人物評析
師:《一枚金幣》是格魯吉亞的一篇童話故事。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確實也有這樣的爸爸,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兒子。下面,老師讓你們當一回小小評論家,對文中的爸爸、媽媽、兒子進行一番評論,怎么樣?
六、 課外延伸
a) 初顯身手
b)片斷描寫——想象兒子一星期是怎樣掙錢的。
板書設計
一枚金幣
逛 跑 掙
受不了 受不了
(失望)(痛苦)(無奈)扔 (傷心)(氣憤)(委屈)
笑 笑 抓
只有親手創造財富,才會珍惜財富。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6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科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老人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兒子三次看到金幣被扔時5心情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體會兒子看到金幣被扔時心情的變化。
四、課前準備:教學光盤。powerpoint課件。
第二課時
一、 教學內容:1、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心情,重點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2、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金錢是辛勤勞動換來的,要知道珍惜。
二、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進入故事情境。
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學習第二部分,體會老人受不了時的心情。
1.學習第一部分(2-8自然段)體會:有這樣的一個懶惰兒子,老人是什么樣的心情?
①指名讀2-8自然段
②討論:老人“受不了”什么?“再”字在這里有什么含義?
③于是老人對妻子說出怎樣的話來?哪些詞語體現出老人的痛心?
④母親有什么反應?母親替兒子辯解的話,誰來讀?
⑤可老人堅決地說——
你怎么理解老人的話?(老人態度十分堅決,但并沒有進一步斷定兒子什么都不會干。但是,兒子懶惰,什么都不干的確是真的,所以老人堅決地說——要是兒子一枚金幣都掙不來,無論如何也不把財產給他。
分角色朗讀老人和妻子的對話。
過渡:這時,失望的父親終于想出妙策,可以讓兒子體驗勞動的滋味。
(一枚金幣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三)學習“兒子”與“父親”的三次對話,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1.默讀課文9-28自然段,理解兒子“掙“錢的經過,同桌合作口頭填屏幕上的表格。
2.指名口頭填表后,進行觀察比較,根據自己的發現質疑。
(確定重點問題,引入閱讀三次對話。)
①第一次“母親”是怎樣給兒子金幣的?引讀——
“母親”這樣做、這樣說,對嗎?為什么?(不對,這是縱容兒子騙他父親。)
“父親”怎樣做?怎樣說?引讀——
“兒子”有什么反應呢?為什么還笑了起來,走開了?有沒有心疼這枚金幣的樣子?為什么呢?(這枚金幣并不是兒子“掙”來的。)
②第二次“母親”又是怎樣給兒子金幣的?引讀——
“兒子”為什么要跑兩俄里路,跑得渾身冒汗呢?
“母親”為什么要繼續這樣縱容兒子騙“父親”呢?(溺愛)
“母親”這樣做,是幫了兒子還是害了兒子?
積累關于“汗”的成語。
“父親”又是怎樣做,怎樣說的?引讀——
誰能把此時此刻“父親”的感受說出來?你又有什么感受?
聽了父親的話,兒子難過嗎?(看來對這位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來說,兩枚硬幣根本不算什么!這,就是“母親”溺愛、縱容的結果。)
③還好,第三次這位母親對兒子說了什么?誰來讀?讀到這兒,你的心里又有什么感覺?(這位母親終于有些覺悟了……)
“兒子”聽了母親的話,走了,這回他去干活了嗎?引讀——
“兒子”都干了什么活/干得多辛苦?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畫一畫。
“父親”怎么做?怎么說?
“兒子”“受不了”什么?哪些行為表現他“受不了”?
理解:“當牛做馬” “苦差使”
誰能讀出“兒子”的感受?
(父親扔了他掙來的一枚金幣,他就受不了,父親的錢也是辛勤勞動、流血流汗換來的,他隨意揮霍浪費,花去了多少金幣啊,父親該是多么受不了,這回他應該都體會到了吧!)
(四)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呢?
——金錢是辛勤勞動,甚至是流血流汗換來的,要知道珍惜。
父親用心良苦,要讓兒子明白的就是這個道理。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聯系實際說說讀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7
教學要求:
1、通過朗讀,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作的思路,感悟老人這么做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2、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1、感悟課文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寫作順序。
2、學習課文1——20自然段,了解前兩枚金幣的由來及發生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作。
2、根據文中三次出現金幣把課文分為三個部分來教學。
(1——13)、(14——20)、(21——28)。
三、學習課文1——20自然段。
了解兩枚金幣的由來及發生的故事。
四、指導有感朗讀1——20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師: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一枚金幣》的1至20自然段,邊說邊板書課題。
來,讓我們打開書再一起讀讀,進入課文共同回憶一下。
2、學生齊讀1到20自然段。(注意讀書的姿勢;用心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3、昨天學習的內容都想起來了吧,考考你們:誰發現兒子前兩次拿回金幣給父親時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發現相同的地方是:兒子的兩枚金幣都是媽媽給的,兩次拿給父親,父親都把金幣扔進火爐里,兒子兩次都笑笑地走開了。
師:兒子笑笑走開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掙來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枚金幣,看看與前兩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學習課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幣)
1、學生自由讀這一部分。
師:認真讀書,想想第三次與前面兩次有什么不同?
生:這一次媽媽說不行,兒子出去掙錢,父親又扔,兒子抓金幣,父親相信。
師:這一部分你們有什么問題想提嗎?
2、學生提問,教師歸納。
3、帶著同學提出的問題默讀:邊讀邊思考:父親為什么后來相信了?從哪看出是兒子自己掙的?
4、生答。(兒子忙跑到火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幣,大聲叫到)
師:同學們原來是從兒子的表現中知道的。
5、生再讀25、26段,找找兒子的動作(忙跑、抓、叫到),感受當時的心情。
師:這里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齊讀25、26段。
師:剛才同學提出兒子這么愛錢,為什么媽媽給的兩枚被扔進火爐,他不去抓。而自己掙的那一枚卻從熊熊大火中抓出來呢?誰知道。
引導學生找到有關的句子。(23段)知道這枚金幣是兒子自己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掙來的,鼓勵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從中體會掙錢的辛苦。
7、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感朗讀。
8、指名讀、評價。
9、多種形式練讀。
三、領悟道理:
課文三次出現金幣,你們懂得老人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過自己勞動換來的是最珍貴的)
師:學到這,我們來討論一下開課時提出的問題:課文里講了三枚金幣,為什么課題不叫三枚金幣,而叫一枚金幣呢?說說你的看法。生答
看來老人讓兒子明白的道理,你們也明白了。掙錢要取之有道,靠勞動掙來。想想還有不理解的嗎?
四、擴散思維。
師:想一想,兒子經過這一次自己辛苦掙錢,以后會怎樣呢?
聯系自己平時想想,錢不是你們自己掙來的,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你們是怎樣做的?
通過學習,我們從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個生字書寫生字。
1、讀準字音,觀察字形。
2、認真書寫。
3、摘錄好詞、句。(摘錄好詞、句是個寶,要把這個寶記下來。)
板書:
一枚金幣
父 子
扔 走
又扔 走
仍然扔 受不了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的教學既要抓住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在閱讀理解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同時,把重點放在課文兩處“受不了”時人物的心情體會上,在此基礎上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父親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其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為什么會這樣呢?針對自己的質疑進行集體交流,還可以分角色讀課文,進入情境,體會兒子心情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作的思路,感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大家再次快速瀏覽一遍課文,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讀思考
1.老人是怎樣教育兒子懂得這個道理的?(補充畫批課文)
2.組織好語言,準備小組交流。
(三)集體交流
學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語句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談理解。隨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有語氣地讀一讀這些語句。
這個環節展開生生互動,互相補充、質疑、評價對方的朗讀……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體會老人寒心、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帶著悲哀、痛心、無奈、失望的語氣讀這部分課文。
“老人堅決地說”讀出毫不猶豫的語氣來。對于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慣了的兒子,老人此時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兒子笑了起來”這一句,體會:一枚小小的金幣對于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來說根本不算什么(聯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幣的舉動對兒子沒有任何觸動。
抓住“兒子又笑了起來”這一句,體會到兒子仍然無動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讀“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一句,可以邊讀邊加上動作表演,體會:兒子這回是眼睜睜地看著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親手掙來的一枚金幣扔進火里,正因為這枚金幣的來之不易,所以兒子才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一枚小小的金幣看起來不起眼,但只有親身體驗才會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讀第二、三部分課文,再次對比前后三次兒子的不同反應,充分感悟:父親的做法妙在以讓兒子親身體驗,代替枯燥的說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組內可分工進行角色扮演,表演課本劇。)
(五)展開討論:分析人物
此時你能來評價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物嗎?可以通過文中對人物語言和動作的不同描寫,有根有據地運用書中的詞語來評價,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語言流利,表達清楚。
小結
故事中的父親對兒子沒有一味的說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幣的方法來告訴兒子珍惜財富是獲得財富的前提條件,勞動果實的獲得是要付出艱辛勞動的,我們在享受時一定要珍惜勞動成果,同時還應該知道勞動者的艱辛。
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枚印制好的金幣,請同學們將這節課的最大收獲濃縮為一句話或者幾個詞寫在金幣背面。寫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獲)。
課后延伸
1.完成《語文伴你成長》冊上的相關習題;
2.繼續練習朗讀課文;
3.你打算怎樣支配自己積攢的壓歲錢?給自己設計一個小賬本。
板書設計:
一枚金幣
扔第一次:逛第二次:跑第三次:掙笑笑抓
五、教后反思
這節課在教學時抓住了兩條線,一條是情節線,即引領學生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理解課文內容;第二條是抓重點詞句來感悟,如對話部分。為體現“文道統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礎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而后又通過“評價人物”的方式進一步挖掘理解課文。
因為課文中的對話很多,所以這節課上尤其加強了朗讀的指導,通過學生互相“評讀”的形式展開,父親與兒子的三場對話,環境一樣,事件也有極其相似之處,隨著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人物情緒也在發生變化,要讀出這種變化,朗讀的語氣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復的“評讀”過程中,學生的“讀”確實表達出了父親失望、痛苦、無奈和驚喜的情感變化以及兒子冷漠、自私、傷心和憤慨的情感變化。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9
一、說教材
《一枚金幣》是北師大版四上第十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該單元的主題是金錢,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感知金錢金錢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懂得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不做金錢的奴隸。
《一枚金幣》講述了辛勤勞動、省吃儉用的老人把兒子養大成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痛心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與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第二課時目標為
1、閱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使學生懂得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予以珍惜的道理。
2、 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應體會兒子“受不了”時ᎏ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引導孩子去思索,為什么有人花錢如流水。
三、說設計理念
1、教師、學生共同與文本對話。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想象,從而層層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2、關注學生的感受,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平日的積累與表達的訓練,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與文本對話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第一范文網更多說課]
四、說教法學法
鑒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2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3讀寫結合,訓練表達能力
4運用多媒體課件,強化語言訓練
五、說教學流程及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大板塊:1、體會老人和兒子的兩次受不了;2、體會老人要讓兒子明白的道理;3、引導學生說出感悟。
具體教學思路如下:
(一)體會父親“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語,引導學生感悟父親和兒子的特點。
(2)父親把妻子叫來,會怎樣說呢?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
(二)著重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還有一處受不了,在哪里?
讀到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質疑.兒子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兒子的三次對話。讓學生從“三扔、兩笑、一受不了”中體會父親和兒子的受不了及兒子對金錢態度的轉變。
課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過金幣,扔進火爐里。
“這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笑了起來,走開了。
第二次:
爸爸接過金幣,又把它扔進火爐里。
“別騙我了,孩子,這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又笑了起來,走開了。
第三次:
老人接過金幣,仍然把它扔進火爐里。
“不,孩子,這也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到:“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做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到火爐里去燒!”
這時,老人說:“現在,我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問:為什么前兩次兒子受得了,而后來受不了?
(四)體會老人要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比較兒子和老人的兩種“受不了”,可以體會到父親當初的痛苦、失望、傷心和無奈等復雜的感情,再朗讀父親的話。
然后,多媒體展示幾位富豪父親對待兒子和金錢的故事。讓學生說說:老人和著幾位父親一樣,要讓兒子懂得什么道理。
課件展示名人名言。
(五)引發學生說出感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父親說“現在,我相信這是你掙來的錢了”,引導學生轉變閱讀角色,想一想:聽了父親的話,作為兒子會對父親說些什么?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學生對“金錢”這個主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六、說板書
一枚金幣
父親——扔、又扔、仍然扔
兒子—— 笑、又笑、受不了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10
一、導入。
1、出示課題,齊讀。
二、回顧課文內容,引導質疑。
1、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父親幾次扔金幣?(板書:父親扔扔扔)三次兒子都有些什么反應?(板書:兒子笑笑受不了)
2、仔細觀察板書,你產生了什么疑問?(板書:?)大概會出現以下問題:扔?笑?受不了?
3、問題提出來了,有什么解決辦法呢?現在,我們就再次走進課文,邊讀邊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跡,比如把能幫助解決問題的詞語句子勾畫下來,或在旁邊簡單批注一下。
4、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三、交流讀書收獲。
你解決了哪個問題?(根據學生回答,調整教學順序)
兩次“笑“
1、抽生說理由。(板書:母親給給)
2、你是從哪里知道答案的?
3、咱們就分角色讀一讀這兩次對話,再現當時的場景。你想演哪個角色就讀誰的話,好嗎?快做準備吧。(生自瀆)
4、抽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讀敘述語。
5、采訪三個角色。
母親:請問你為什么不讓兒子自己掙,而是直接給他金幣呢?
父親:第二次,你的兒子累得筋疲力盡地把金幣交給你,你為什么還要扔呢?(相機解決扔?)
6、小結:是啊,因為這些金幣都是媽媽給的,得來全不費工夫。所以,即使父親把它們扔進火爐里,兒子也覺得怎么樣?(板書:毫不可惜)
過渡: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決了。(擦笑?)
兒子“受不了”
1、說理由。
2、兒子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呢?(出示課件:“兒子再也……”)
3、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讀著讀著,兒子當時的那種心情就會自然地跳出腦海。下面,我們就來發揮集體的力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出示學習建議)
(1)你讀出了兒子什么心情?請聯系前文和你的生活實際,說說理由。
(2)把你們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準備參加小組朗讀擂臺賽。
4、全班匯報。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委屈、憤怒、難過的心情。
著重抓以下幾點:
從“跑”“抓”“叫”體會出兒子的著急。學生可能還會把注意力放在“熊熊大火”上,可聯系生活實際,把手伸進熊熊大火里,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可見兒子當時的著急。
從三個感嘆號體會出兒子憤怒、委屈的心情。他為什么憤怒?抓“當牛作馬”,他怎么當牛作馬的?引導學生找到兒子幫人干活的段落,想象他吃了多少苦?(板書:掙錢辛苦)
其間,相機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讀。
5、開展小組朗讀擂臺賽。
6、創設情境引讀:是啊,兒子想啊,我去收割莊稼,累得腰酸背疼,可父親啊,你卻把我的勞動成果扔進火堆,我受不了了,委屈地大聲叫道:(引讀);我去幫人蓋房子,搬磚頭把手磨出了一個個血泡了,挑水泥把肩膀都磨破了,才掙來這寶貴的一枚金幣,您卻扔掉了,我受不了了,悲憤地大聲叫道:(引讀)
四、父子對比,體會父親的“受不了”
兒子僅僅被扔掉了一枚金幣就受不了了,可是他卻曾經花錢如流水,而花的錢都是父親(省吃儉用、辛勤勞動)掙來的,所以父親就更加(受不了了)。他準備怎么做?(抽生讀父親的話)
如今,兒子終于能自己掙錢了,這時,老人欣慰地說:“(引讀)”
五、總結全文,提煉道理。
(指板書)父親三次扔金幣,如此良苦用心是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板書:倍加珍惜)
六、創作名言。
同學們,相信此時此刻你心中有許多話想說,現在,就拿出筆把你的感受濃縮成一句話寫下來,老師帶回去給我的學生,讓他們也學會正確地對待金錢。
板書:
一枚金幣
父親兒子
母親給扔笑
母親給扔笑
自己掙扔受不了掙錢辛苦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11
《一枚金幣》教學反思
《一枚金幣》這篇課文講述了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心痛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給別人,而不留給兒子。后來,老人三次燒金幣,直到第三次,兒子才用勞動換來了金幣。這時,老人才相信了兒子。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我抓住重點句段,進行深入學習。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我讓生自由閱讀課文第二部分,邊讀邊畫出老人三次燒金幣,兒子反應的句子,然后討論交流兒子為什么會這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兒子“受不了”的心情,我引導生進一步討論:兒子的這枚金幣是怎么來的?與前兩次的金幣有何不同?通過比較,學生懂得了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財富,只有自己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最后,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兒子受不了的句子。通過感情朗讀,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一枚金幣》教學反思
文本的情味是實實在在通過對言語的研讀“品”出來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文本,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詞、句,進行分析、比較、推敲,這樣不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還能體會到作者譴詞造句之精妙,從而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世界。品什么詞?怎樣品詞?在《一枚金幣》的教學中,我有了一些實際的體會:
一、抓住情感線和相關的詞句體驗情感。
語言文字為表情達意服務,作者往往為了表達某種情感而寫作,或直接表現,或于字里行間蘊藏情感。所以文章表現的情感是選擇切入點時首先考慮的,許多課文感情基調明顯,文章的情感就是行文的線索或主旨。
通過對《一枚金幣》的深入解讀,我們找到了“受不了”這個切入點。通過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想象,朗讀感悟,從而層層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內涵,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豐富詞語內容,激發朗讀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文質兼美,作者在刻畫人物時,將自己濃烈的情感滲透于字里行間。教學中應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反復琢磨,豐富內涵,細細品味。
為了深入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與兒子產生共鳴,我引導學生豐富文本內容:想象兒子在一周內都會幫人家干些什么?他會吃哪些苦?這些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使學生感悟到兒子掙錢的艱辛,再去體會兒子“受不了”的所作所為就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讀兒子因為受不了而質問父親的話時,就能做到入情入境,聲情并茂。
三、引導質疑,品讀詞語。
一枚金幣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處看表格質疑的環節表格中的重點詞都是與“受不了”一詞相關的,由學生對這些詞進行質疑,也是對文本的思考,這樣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也教給了學生品析詞句要多問問為什么,才能理解深刻,認識到位,學生的語感也會由此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不可忽視對語言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對于文本中那些該抓的詞句,還是要理直氣壯地抓;該咀嚼的地方,還是要反復的玩味。關鍵是我們要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讓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人文知識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在工具性上面,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激qing對話,品味語言——《一枚金幣》教學反思
近而立之年,我卻不悔初從教之志。八年來,一直努力創造能讓學生快樂的語文課堂。曾執教過一些公開課,成敗分成,喜憂參半,總言之,是一位虔誠朝圣教育的跋涉者。為了提高自己今后的教學效果,不斷使自己成長,故用這些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思考。
一、找準課文的切入點。
語文教學很強調“點”的教學,因為一篇課文涵蓋的信息量眾多,因此首先得抓住一個能統領整篇課文內容,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效果的切入之處,這個切入之處就是我們立足于課文進行教學的基本點。備課時,我通過反復通讀《一枚金幣》這篇課文,決定以課文兩次出現“受不了”這個詞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思考:父親為什么受不了?兒子為何受不了?“學而不思則罔”這樣的切入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學習習慣。
二、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感悟父親、兒子受不了的原因。
學生通過讀書,通過思考找到了父親受不了的原因是:父親辛勤勞動,省吃儉用,而兒子卻花錢如流水,又很懶惰。我認為要讓學生真正理解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光找出這幾個詞,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就讓學生反復品讀這幾個詞語,通過讀詞語來想象畫面。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沒有形象的再現,不讓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去揣摩,語言就生動不起來,鮮活不起來。因為想象可以使語言文字中,那些含而未露的情景得以再現;想象可以幫助學生讀懂文字背后含著的意思;想象使語言文字變得鮮活起來。當學生充分理解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后,再來讓學生有感情讀父親受不了時說的話,學生就能讀得入情入境。語言離開了思想是淺薄的,形象離開了思想是蒼白的,朗讀離開了理解是平淡的,只有揉合了思想、形象、情感,語言才是深刻的、生動的。
不足之處:(由于執教這篇課文時沒有到其它班試教,教案也沒有請高手幫忙設計,所以不足之處現寫出來,利于今后不犯同樣的錯誤)
1、課件過于簡單,應該找一些兒子在農田、工地干活的圖片,讓學生看圖片后再想象,兒子為了掙這一枚金幣,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在學生動筆寫的這個環節,本來準備了一段舒緩的音樂,可是在課堂上,雙擊時卻播放不了音樂。
2、課堂上男同學發言踴躍,可女同學發言不積極,只有二、三個女同學發言。雖然男、女同學比例嚴重失調,(男:女=32:16),但教師要善于用激勵的語言,鼓勵女同學大膽發言,使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3、教學時控把握不當,回顧整節課,時間是先松后緊,如果把拖堂超過四分鐘當作一次教學事故的話,那么這節課是比較嚴重的事故了。按一節課三十五分鐘來計算,估計我拖堂超過了八分鐘。看來以后教學時,語言要更簡煉才行,因為課堂時間寶貴呀!廢話要少說呀!本來教案設計中,教師要煽情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老師所描述的情境中,朗讀兒子受不了時對父親說的話,當時由于時間關系就沒有去煽情,直接讓學生帶著受不了的那種感情去讀那句話。
4、課文可以挖掘的亮點還有很多,如蔣志鵬老師聽完課后跟我交流,還可以抓住兒子從大火中抓金幣的“抓”字進行深挖。盡管課堂上對兒子從大火中抓金幣這一動作,進行了分析,但還可以進一步問學生:這一“抓”抓出了什么?僅僅只是抓出一枚金幣嗎?
以上是本人的愚見,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批評指正。
一枚金幣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學會獨立閱讀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提出問題,再讀文自行解答問題,通過交流,糾正或完善自己的認識。另外,教材對四年級學生的自學水平通過“金鑰匙”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因而在本課質疑環節中,我做了引導,使學生不光會自己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出比較有質量的問題。
(二)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學生在閱讀中易形成一種角色認同,我利用這點,讓他們進行角色置換:“假如你就是那個兒子,你這時笑什么?說說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也用此法,這招很奏效,學生把自己當成兒子,用兒子的口吻,說出了他當時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聯系生活學語文,再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體會父親失望痛苦的心情時,還有兒子掙錢的辛苦時,都聯系了生活實際,更好地理解了課文;而在學文后,談怎樣看待父母的錢,做壓歲錢使用情況調查,則又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語言文字熏陶的同時,又深化了對所學的認識,指導了學生的行動。
(四)對于積累的點滴之我見
學生積累過的詞、句以及名言等,我們應盡可能多地在適當的語境中再現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12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童話故事。說起童話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很多吧!你都聽過什么故事?誰愿意來說一說?
看來大家談起童話故事來都津津樂道,很喜歡。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課本,讀一讀語文書給我們講述的這則童話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一枚金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的瀏覽課文,整理預習時發現的難以讀準的字或難理解的詞,全班交流。
2、指名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讀課文,領悟中心
(一)理解兒子三次的不同表現,感受兒子的“受不了”
1、通過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父親幾次把兒子交給他的硬幣投入了火爐中?(三次)這三次兒子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的 ~ 自然段,將描寫兒子表現的句子畫出來,想一想,兒子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表現?
(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兒子笑了起來,走開了。
兒子又笑了起來,走開了。
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到:“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作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進火爐里去燒!”
分析原因:前兩次扔的金幣是媽媽給的,而最后一次的金幣是他自己辛辛苦苦的掙來的。
2、重點分析第三次扔金幣,理解兒子掙錢的不易。
重點句:1)真的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活,他幫著這個收割莊稼,又幫著那個蓋房子,掙夠了一枚金幣,帶回來交給爸爸.(課件出示)
重點句:2)我替人家當牛作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來這枚金幣!(課件出示)
引導問題:a、兒子干了整整一個星期的苦差事,除了收割莊稼、蓋房子,兒子還可能干了什么活?
b、作為一個平時花錢如流水,又懶惰的兒子,做這些事情,他還可能遇到那些困難?
c、他可能怎么想呢?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看來兒子掙錢真的很不容易,誰愿意帶著你的理解來讀一讀這兩句話?
3、體會兒子的“受不了”,指導朗讀兒子的話
所以,當父親將這枚沾滿兒子辛勤汗水的金幣扔進火爐里時,兒子受不了了。他對父親(引讀)——(大聲叫道)
課件出示:
兒子看到父親將自己辛苦掙得一枚金幣扔進火爐里,再也受不了。他( )的叫到:"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作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進火爐里去燒!
引導學生用填空的不同的語氣詞,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
看著兒子如此的寶貝那枚金幣,三次驗證之后,老人終于相信了這枚金幣是兒子自己掙來的
(二)理解老人的“受不了”,體會老人的苦心
1、老人為什么要大費周章的三次驗證,非要讓兒子自己掙一枚金幣不可呢?請同學們細讀課文的第1 ~ 自然段,將你能夠找到的原因畫下來。
2、老人為什么受不了?老人受不了什么?
3、指導朗讀:是啊!老人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辛勤勞動,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對比剛才講過的內容,我們知道,老人只是將兒子掙得一枚金幣扔進火爐里,兒子就受不了了,兒子如此揮霍,老人怎么可能受得了呢?誰愿意帶著這種感情讀一讀老人的話?
課件出示: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起來說:"把我們的財產隨便給誰都行,就是不要給兒子,這懶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錢也掙不來."
老人堅決地說:"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掙錢去!哪怕掙一枚金幣也好,我就把全部財產給他."
4、老人讓兒子掙一枚金幣,其實是希望兒子——兒子也確實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掙回了一枚金幣,我想,他掙回的不僅僅是一枚金幣,也懂得了——
1)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創造財富
2)要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四、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文中老人的良苦用心,不但讓兒子,也讓我們明白了勞動的成果來之不易,是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我們得學會去珍惜。但是同學們,在我們身邊,勞動的成果可不僅僅只有金錢,還有許許多多的表現形式,比如……
這些都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動,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學會珍惜。
教學反思
青島上海路小學 尚文娟
《一枚金幣》這篇課文記敘了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兒子懶惰成性,萬般痛心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與別人。母親在兩次放縱兒子蒙騙老人之后,只好勸兒子自己掙一枚金幣,老人一連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直到相信金幣是兒子掙來的。通過這個故事,讓孩子懂得: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道理。
《一枚金幣》作為本單元首篇課文,結合單元整體安排和本課特點,我抓住了以下三條線索來教學此文:1.故事情節發展線。通過讀故事及說主要內容,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寫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線。抓住兩個“受不了”體會人物心情。3.思想內容線。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金錢是辛勤勞動換來的,知道珍惜財富,并引導學生理解我們的生活更是來源于勞動,要學會用勞動創造生活,更要珍惜我們的生活。
反思這堂課,我通過這節課也收獲了很多。
(一)語文教學,以課本為藍本,引導學生想開去。
我們常說:“閱讀文章,首先要讀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還要能聯系實際,從所閱讀的文章想開去。”其實也就是說,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的聯想、想象,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文章的中心。在課堂上,當學生抓住“當牛作馬”、“苦差事”這些詞時,我順勢引導學生想象兒子掙錢的辛苦,想象兒子可能為掙回這一枚金幣做哪些“苦差事”?他會遇到什么困難?當真的掙回這一枚金幣他會想什么?通過想象,為學生理解“金錢得來不易,要學會珍惜”這一主題奠定基礎。課堂上這一環節的進行,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我原先設定的目標。
(二)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在筆下”。
如果說上面一點感悟是順利進行而得出的一點體會的話,那么這一點就是我課堂的遺憾之一了。許是教高年級所養成的習慣,很少單獨拿出來哪些字要求孩子們注意它的寫法、讀法,所以在課堂上,當我讓孩子們自由交流預習時發現的難以讀準的字詞時,如“懶惰”等我沒有及時地將這些字板書到黑板上。這樣匆匆而過,知識學起來是很浮躁的,學生很難掌握扎實。只有“落在筆下”加深學生對字形的記憶和理解。
(三)分層次的朗讀,層層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現在大家都很認同的一點是語文需要多讀,我們常說“以讀促講,以講帶讀”,而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不但講求多讀,而且要求多種方式的讀,分層次的讀。旨在通過朗讀,使學生更貼近文本,從而更貼近文章的主旨。我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很重視,也很注意引導學生的朗讀,但是,這對于我來說同時也是一個困惑,更是一個難點。怎么樣才能做到分層次的朗讀?怎么引導學生?很真心地希望我這個困惑可以得到大家的指導。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尤其在對母親這個人物的評價上很簡單也很倉促,教學應變機智還很欠缺。
評王玲玲老師的《一枚金幣》 篇13
一 、 導入
1.童話是智慧老人送給孩子的禮物,你們喜歡一枚金幣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故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下面我們一起重溫故事。
2. 放課件 、師范讀。
3. 請孩子們說說故事講了件什么事?
二、學習課文
1.剛才,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這個故事。那么,兒子一共交給父親幾枚金幣呢?三枚。
父親是怎樣對待兒子交給他的這三枚金幣的?(把它扔進火里。)
父親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父親認為這金幣不是兒子自己掙來的。)
2.在文章中,父親與兒子有幾場對話?三場,請你把它們找出來并讀一讀。
3.在這三場對話中,父親與兒子的神態與心情有什么變化呢?請學生分組展開討論。
4.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而已,為什么第三次金幣被父親扔掉兒子就“受不了”?(因為是兒子辛辛苦苦掙來的。)哪些句子體現了兒子掙錢的辛苦?當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后,兒子是怎樣的心情?(傷心與氣憤)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兒子的話呢?指導朗讀。
5.課文中有幾處“受不了”?分別是誰“受不了”?兒子“受不了”是因為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那么,父親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親因為兒子不愿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讀出父親的這種心情嗎?指導朗讀。
三、 深化中心
討論:那請你們想想許多年以后,父親去世了,兒子靠自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來到父親墳前,會對父親說些什么心理話。
四、 總結
希望同學們做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同時也做一個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