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幣》教學指導(通用13篇)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1
〖課文分析〗
課文講述了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痛心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與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全文有兩處“受不了了(啦)”,前處是老人眼見長大成人的兒子不愿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兒子看見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被羞辱,傷心與氣憤使他難以忍受。課文的重點要放在最后這層意思上,體會兒子“受不了了”時的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引導孩子去思索,為什么有人花錢如流水。
簡單完整,層次分明是本課的結構特點。先寫老人有一個什么樣的兒子,是整個故事的起因,接著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記敘一枚金幣的故事。課文人物對話串聯了整個故事的發展,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課文新詞不多,懶惰、省吃儉用、辯解、筋疲力盡、熊熊大火等詞語可建議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起來。
〖要點提示〗
1.朗讀或講述故事,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作的思路,感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啦”時的心情。
〖教學建議〗
1.本篇課文的教學,一要抓住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理清思路;二要抓住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感悟課文內容時,要重點放在課文兩處“受不了”時人物的心情上去體會文章的中心。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閱讀,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父親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引導學生質疑閱讀,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而已,這一次為什么會這樣?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自己提出問題,交流討論,分角色朗讀,體會兒子心情的變化。
3.加強朗讀指導。本文人物對話極多,父親與兒子的三場對話,環境一樣,事件也有極其相似之處,隨著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人物情緒也在發生變化,要讀出這種變化,朗讀的語氣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表達出父親失望、痛苦、無奈和驚喜的情感變化以及兒子冷漠、自私、傷心和憤慨的情感變化。
4.學完課文,可讓學生展開討論。假如你是兒子,會怎么辦。假如你是老人,會怎么辦。可借機引導學生領悟金錢的價值取向,體會這個故事揭示的道理。以“壓歲錢”為話題,交流各自的經歷和金錢觀。并鼓勵學生課后以訪談的形式繼續做好筆錄或調查報告。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的教學既要抓住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在閱讀理解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同時,把重點放在課文兩處“受不了”時人物的心情體會上,在此基礎上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父親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其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為什么會這樣呢?針對自己的質疑進行集體交流,還可以分角色讀課文,進入情境,體會兒子心情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作的思路,感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大家再次快速瀏覽一遍課文,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ǘ┠x思考
1.老人是怎樣教育兒子懂得這個道理的?(補充畫批課文)
2.組織好語言,準備小組交流。
。ㄈ┘w交流
學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語句讀一讀,再聯系上下文談理解。隨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有語氣地讀一讀這些語句。
這個環節展開生生互動,互相補充、質疑、評價對方的朗讀……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體會老人寒心、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帶著悲哀、痛心、無奈、失望的語氣讀這部分課文。
“老人堅決地說”讀出毫不猶豫的語氣來。對于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慣了的兒子,老人此時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兒子笑了起來”這一句,體會:一枚小小的金幣對于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來說根本不算什么(聯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幣的舉動對兒子沒有任何觸動。
抓住“兒子又笑了起來”這一句,體會到兒子仍然無動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讀“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一句,可以邊讀邊加上動作表演,體會:兒子這回是眼睜睜地看著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親手掙來的一枚金幣扔進火里,正因為這枚金幣的來之不易,所以兒子才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一枚小小的金幣看起來不起眼,但只有親身體驗才會懂得珍惜呀。
。ㄋ模┓纸巧首x第二、三部分課文,再次對比前后三次兒子的不同反應,充分感悟:父親的做法妙在以讓兒子親身體驗,代替枯燥的說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組內可分工進行角色扮演,表演課本劇。)
。ㄎ澹┱归_討論:分析人物
此時你能來評價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物嗎?可以通過文中對人物語言和動作的不同描寫,有根有據地運用書中的詞語來評價,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語言流利,表達清楚。
小結
故事中的父親對兒子沒有一味的說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幣的方法來告訴兒子珍惜財富是獲得財富的前提條件,勞動果實的獲得是要付出艱辛勞動的,我們在享受時一定要珍惜勞動成果,同時還應該知道勞動者的艱辛。
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枚印制好的金幣,請同學們將這節課的最大收獲濃縮為一句話或者幾個詞寫在金幣背面。寫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獲)。
課后延伸
1.完成《語文伴你成長》冊上的相關習題;
2.繼續練習朗讀課文;
3.你打算怎樣支配自己積攢的壓歲錢?給自己設計一個小賬本。
板書設計:
一枚金幣
扔第一次:逛第二次:跑第三次:掙笑笑抓
五、教后反思
這節課在教學時抓住了兩條線,一條是情節線,即引領學生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理解課文內容;第二條是抓重點詞句來感悟,如對話部分。為體現“文道統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礎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而后又通過“評價人物”的方式進一步挖掘理解課文。
因為課文中的對話很多,所以這節課上尤其加強了朗讀的指導,通過學生互相“評讀”的形式展開,父親與兒子的三場對話,環境一樣,事件也有極其相似之處,隨著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人物情緒也在發生變化,要讀出這種變化,朗讀的語氣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復的“評讀”過程中,學生的“讀”確實表達出了父親失望、痛苦、無奈和驚喜的情感變化以及兒子冷漠、自私、傷心和憤慨的情感變化。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3
“落實目標,達成有效課堂” 教學設計
《一枚金幣》第二課時
12班3組 吳倩
【設計理念】
一 師生與文本對話。緊緊抓住文中前后出現的“受不了”一詞,走進文本,激發想象,層層深入理解文章中心,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1、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人物心理。父親的“省吃儉用”、“辛勤勞動”和兒子的“懶惰”、“花錢如流水”形成鮮明對比。感悟父子截然相反的個性特點,從而理解父親的“受不了”。
2、進一步引導學生豐富文本內容,想象兒子一周勞動的艱辛,體會兒子的“受不了”。
二 個性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文中父子的三場對話環境一樣,人物情緒卻在發生變化,父親從失望、痛苦、無奈到驚喜,兒子從冷漠、自私、傷心到憤慨,在閱讀中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進行朗讀,進而體會人物情感,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懂得用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2、理解“懶惰、省吃儉用、辛勤”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體會人物的心情。
3、獨立識字,認字7個,寫字6個。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父子兩人“受不了”的心情,學會正確對待金錢。
2、抓住人物特點,揣摩其在不同環境下的心情,讀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復習聽寫
1、金幣、懶惰、省吃儉用、掙錢、筋疲力盡(抽生寫詞卡)
2、訂正“掙錢、筋疲力盡”。
二 復習導入
1、訂正“金幣”,課文圍繞“金幣”寫了一件什么事?
2、訂正“懶惰”、“省吃儉用”,它們分別形容誰?
。ò鍟案、子”,貼詞卡,“懶惰”、“省吃儉用”)
3、兩人各自還有什么特點?
(板書:辛勤、花錢如流水)
4、從這兩組詞中,你有什么發現?
生:反義詞/父子性格完全不同
[讓學生感悟到這對父子截然相反的個性特點,突破難點,為后邊理解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奠定了基礎。]
三 理解閱讀
1、一位辛勤勞動的父親和一個懶惰的兒子,兩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父親一輩子省吃儉用,兒子卻花錢如流水,久而久之,父親對兒子有什么感受?用文中的詞來說說。
生:受不了(板書)
。1)你能讀讀書中的句子嗎?
生:老人一輩子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見兒子還是這樣,再也受不了了。
。2)幻燈出示:把我們的財產隨便給誰都行,就是不要給兒子,這懶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錢也掙不來。
a、父親受不了了,他說:(生接讀)
b、自讀,體會父親此時的心情。
。3)幻燈出示: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來( )地說:“把我們的財產隨便給誰都行,就是不要給兒子,這懶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錢也掙不來!
生:傷心/生氣/失望/無奈
(4)帶著自己的感受同桌互讀。
[引導學生將個性化的感受融入文本,深入體會人物情感。]
2、再次朗讀,你們明白父親為什么受不了了嗎?
3、這樣的一個兒子放在誰家,誰都會受不了。課文中還出現了一次“受不了”,快速瀏覽全文,是誰“受不了”了?
生:兒子受不了。
4、兒子受不了什么?默讀課文,畫出相關詞句,合作學習。(結合詞句,討論問題,選出重點發言人。)
[充分利用教材金鑰匙內容,對學生總結、表達、合作等綜合能力進行鍛煉,提高語文素養。]
5、生匯報學習情況,共同深入學習。
。1)重點發言人匯報,組員補充。
(2)生讀句子:兒子聽了媽媽的話,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活。他幫著這個收割莊稼,又幫那個蓋房子,掙夠了一枚金幣,帶回來交給爸爸。
。3)比一比,哪句話好,為什么?
a、兒子聽了媽媽的話,走了,真的干了一個星期活。
b、兒子聽了媽媽的話,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活。
生:“整整”寫出了兒子掙錢的辛苦。(生讀)
。4)在這漫長的一周里,兒子幫這個收割莊稼,又幫著那個蓋房子,還幫助人家干了些什么?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豐富文本內容,從而感悟兒子掙錢的艱辛,為后面理解其“受不了”做鋪墊。]
。5)兒子一件又一件地做著自己從未做過的工作,無論多累,無論多苦,他也沒有放棄,此時,你就是這個兒子,這些苦和累讓你收獲了什么?替兒子說說他的心里話吧!
師:你是正在炎炎烈日下蓋房子的兒子。
生接答
師:你是在滂沱大雨里收割莊稼的兒子。
生接答
。6)把你的感受放在文中大聲讀出來。
6、當兒子捧著這枚金幣交給父親時,卻被他扔進火爐里,兒子有什么反應?
(1)生齊讀
(2(出示圖片)怎樣才叫做“當牛做馬”、“苦差事”?
生:“當牛做馬”指干牲口干的活,“苦差事”指干特別累、艱辛的活。
。3)兒子受不了什么?
(4)師引讀: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道:
生接讀: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做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事,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進火爐里去燒!
師:他沖著父親——
生接讀:大聲叫道。
師范讀,你聽出了什么?
生:委屈/生氣/憤怒/傷心(生讀)
7、面對兒子的激動,這時老人說:(生接讀)
。1)為什么父親相信這枚金幣是兒子掙來的?
。2)兒子對自己勞動掙來的金幣是什么態度?你從什么地方感受到?
a、兒子的動作:忙跑、抓、大聲叫
b、兒子的話
。3)老人一輩子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終于盼到兒子懂事了。此時父親的心情?
幻燈出示:這時老人( )地說:“現在,我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生:欣慰/高興/激動
8、出示詞卡:掙錢
。1)你怎樣記住這個“掙”?
。2)你怎樣理解“掙”?
四 總結
1、因為愛,母親兩次給金幣,因為愛,父親三次扔金幣,現在兒子長大了,面對母親的寵愛、父親的用心良苦,他會說些什么?讓我們把心中的想法匯成一句話寫下來吧!
[讀寫結合,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2、現在再看看這張一百元,你想到什么?
3、文中的兒子長大了,你們也長大了,也把你們的心里話,讀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一枚金幣
受不了
父 省吃儉用 辛勤 珍惜
子 懶惰 花錢如流水 掙錢
受不了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4
[教學思路]
1教師、學生共同與文本對話。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想象,從而層層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1)抓住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語,引導學生感悟父親和兒子的特點。引導學生通讀文本,并讓學生從文中找到形容父親的詞語是“辛勤”、“省吃儉用”,形容兒子的詞語是“懶惰”、“花錢如流水”,使孩子們從中感悟到這對父子截然不同的特點,從而理解到父親“受不了”的原因。
(2)找出文中的兩個“受不了”,師生共同體會父子的心情。在學生明確了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后,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出現的兩次 “受不了”的不同:第一次是父親面對兒子的失望與痛苦而感到“受不了”;第二次是兒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感到傷心與氣憤而“受不了”。此時,引導學生豐富文本內容,想象兒子在這一周中都會幫人家干些什么?他會吃哪些苦?受哪些罪?這一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使學生感悟到兒子掙錢的艱辛,從而體會兒子后來 “受不了”的心情。
(3)引發學生寫出感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當學生讀到父親說“現在,我相信這是你掙來的錢了”時,引導學生轉變閱讀角色,想一想:聽了父親的話,作為兒子會對父親說些什么?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學生對“金錢”這個主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2關注學生的感受。
(1)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如體會父親的“受不了”和兒子的“受不了”時,請學生先來說一說他們會“怎樣”說,然后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再讀出自己的感受。
(2)課前的小游戲,請學生說一說對“錢”的真實感受。讀過課文后,再來談對“錢”的認識,使課文的主題和每一個學生的感受相聯系。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知反義詞在刻畫人物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了解人物特點,揣摩其在不同環境下的心情,展開聯想,讀出感受。
[教學過程]
師:我說一個詞,馬上把你的第一感覺告訴我,第一個詞“幸!。
生:爸爸、媽媽、家。/美好的心情。/溫暖。
師:下面我們不說詞了,(師出示一百元錢)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財富。/富裕。/給我吧。
。埸c評:初步了解學生對錢的感受,引入本單元“金錢”這一主題]
師:讓我們帶著對“錢”的不同感受走進《一枚金幣》(板書課題)這個故事。
師:請大家打開書,默讀一遍課文,想想課文圍繞一枚金幣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圍繞一枚金幣寫了父親讓兒子去掙錢的事。
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父親,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兒子呢?
(板書“父親兒子”)(板書“辛勤省吃儉用,懶惰花錢如流水”)
從這兩組詞語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兩組是反義詞。/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埸c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特點,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訓練——反義詞的應用。學生也從中感悟到這對父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點,突破了難點,也為后邊理解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奠定了基礎]
師:一位辛勤勞動的父親卻有一個很懶惰的兒子;父親一輩子省吃儉用兒子卻花錢如流水。你能用書上的詞來說說面對這樣一個兒子父親是一種什么感受嗎?
生:父親受不了了。(板書“受不了”)
師:你能讀讀書上的句子嗎?
(生讀)老人一輩子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見兒子還是這樣,再也受不了了。
師:一輩子省吃儉用、辛勤勞動的父親卻養了一個很懶惰、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來會怎樣說呢?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來( 。┑卣f:“把我們的財產隨便給誰都行,就是不要給兒子,這懶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錢也掙不來。”
生1:帶著生氣的語氣讀句子。
生2:帶著無奈的語氣讀句子。
生3:帶著傷心的語氣讀句子。
師:相信同學們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那么就帶著你們各自不同的感受讀給你的同桌聽吧。ㄍ阑プx)
[點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感受。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進行朗讀,更有利于體會人物的情感,理解文本]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你們明白父親為什么“受不了”了嗎?
生:一輩子省吃儉用、辛勤勞動的父親,想把好不容易節省下來的錢留給兒子,希望他能有所作為,但兒子卻什么都不會,還很懶惰、花錢如流水,父親很傷心,很無奈,所以他再也“受不了”了。
師:這樣的兒子放誰家誰也“受不了”。文中還出現了一次“受不了”,是誰“受不了”了?請你快速瀏覽全文把它找出來。(再次板書“受不了”)
生:是兒子“受不了”了。
師:這父子倆截然不同,再看下面的兩個詞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兒子“受不了”什么 ?
生:兒子那么懶,又花錢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師: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繼續學習課文,畫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合作學習:結合詞句討論問題 ,選出重點發言人)
。埸c評: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中取長補短,升華理解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但這一過程需要教師訓練、引導,教師能充分利用教材金鑰匙的內容:“做重點發言人,事先要做好準備,想想說什么,怎么說。”對學生進行此項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師:我們一起來討論這懶惰、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他有什么“受不了”?
(匯報合作學習情況,代表發言, 其他同學補充, 共同深入學習)
生(讀句子):兒子聽了媽媽的話,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活。他幫著這個收割莊稼,又幫著那個蓋房子,掙夠了一枚金幣,帶回來交給爸爸。
兒子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卻被父親不當回事地扔進火爐里,所以兒子“受不了”了。
師:你作為重點發言人問問你們組同學還有要補充的嗎?(組內沒有人補充)
師: 兒子聽了媽媽的話,真的去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活。他幫著這個收割莊稼,又幫著那個蓋房子,還幫助人家干了些什么?
[點評:引導學生想象這個兒子在這一星期里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這一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使學生感悟到兒子掙錢的艱辛,從而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師:這一個星期對這個兒子來說確實很難熬。他干了那么多累活兒,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如果你是那個兒子,你會怎么想呢?替兒子把他的心里話說出來吧!
生:我一定要堅持掙夠這一枚金幣!/爸爸掙錢真辛苦!/我今后一定要珍惜錢,不能再亂花了!
師: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讀給你的同桌聽吧!(生讀)
師:當兒子手捧著這枚當牛做馬用血汗掙來的金幣交給爸爸時,卻被父親扔進了火爐里,兒子有什么反應?(齊讀句子)
師:你怎么體會的?怎么才能稱得上是“當牛做馬”,苦差使?(出示圖,指名抓詞談體會)
生:他干的都是牲口干的活,苦差使就是特別辛苦的活。而他的父親卻沒當回事,把金幣扔進了火爐里,所以他“受不了”了。
師(引讀):此時他沖著父親——
生(接讀):“大聲叫道”。
師:他怎樣地叫道?
生:帶著憤怒的語氣讀句子。帶著生氣的語氣讀句子。
師范讀:你又聽出了什么?
生:委屈,忍無可忍!
師:誰還有不同的感受?
生:帶著傷心的語氣讀句子。
師:我們配合著讀一讀這段話。兒子都大聲叫道了,這時父親說(生接讀)
師:你從父親意味深長的話中聽出什么了?
師:為什么父親相信這枚金幣是兒子掙來的?
生:因為前兩次都是媽媽給的,而不是他自己掙的。從兒子的態度父親就相信這枚金幣是他掙來的。
師:我們體會到了父親的用心良苦,此時的兒子又該對父親說些什么呢?讓我們把心中的想法匯成一句話寫下來吧!(生動筆寫 ,師行間輔導,糾正坐姿及行文中的錯字)
。埸c評: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文章的中心也會凸現出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金錢”這個主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讓學生動筆寫一寫,培養了學生從讀學寫的能力,同時,老師還關注學生的寫字姿勢,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你如何理解“掙”的含義?
生:需要靠自己勞動。(板書“出力”)
生:只有自己勞動才能換來應得的報酬。(板書“獲取”)
師:兒子掙的僅僅是一枚金幣嗎?
師:現在你們再看看這一百元錢,又想到了什么?
生:辛苦。 勞動!≌湎А!
師:這節課你們收獲了很多,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其他人聽。
[點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從始至終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日常的積累。將學生發言中好的詞語以及授課中說的一些成語羅列在副板書的位置,讓他們把這些詞語寫在“日積月累”里,在給別人講故事的過程中用上這些詞語,講的故事會更精彩]
[板書設計]
一枚金幣
勤勞的父親 懶惰的兒子
省吃儉用 花錢如流水
受不了 出力掙 取得 受不了
[總評]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關注學生的感受,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平日的積累,在閱讀中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練習,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課前教師請學生說一說對“錢”的真實感受,讀過課文后,請學生再來談對“錢”的認識,使每一個學生的感受和課文的主題相聯系,使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與文本對話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
但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母親這一角色,不便于學生理解兒子性格的形成。正因為母親的嬌縱,才使得兒子懶惰、花錢如流水。最后是母親的想法轉變了,才使得兒子真正自己去掙錢了。所以,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與文本對話,而不是用教師的閱讀代替學生的閱讀,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5
本學期,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上了一節公開課,在這次活動中我聽了許多老師的課,從中也學習到了許多東西。其中楊麗娜老師執教的《一枚金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師抓住了以下三條線索來教學此文:
1.故事情節發展線。通過讀、講故事及說主要內容,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寫作的思路。
2.人物心理線。抓住兩個“受不了”體會人物心情。
3.思想內容線。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金錢是辛勤勞動換來的,懂得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知道珍惜財富。
(一)培養學生學會獨立閱讀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提出問題,再讀文自行解答問題,通過交流,糾正或完善自己的認識。另外,教材對四年級學生的自學水平通過“金鑰匙”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因而在本課質疑環節中,教師做了引導,使學生不光會自己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出比較有質量的問題。
如:教師在檢查作業這一環節時。先指名填表,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根據自己的發現質疑。
學生說:
(1)為什么前兩次兒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卻“受不了”了?
。2)父親為什么要把金幣扔進火爐里?
。3)前兩次父親怎么知道那錢不是兒子掙的?
確定第一問為研讀重點,利用表格對比學習前兩次與第三次。
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無論思考、討論什么問題,都要立足于自讀,自己產生問題,引起思考。這一點非常好。教給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
(二)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學生在閱讀中易形成一種角色認同,教師利用這點,讓他們進行角色置換:“假如你就是那個兒子,你這時笑什么?說說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斌w會兒子“受不了” 時的心情,也用此法,這招很奏效,學生把自己當成兒子,用兒子的口吻,說出了他當時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課文中的對話很多,教師在這節課上尤其加強了朗讀的指導,通過學生互相“評讀”的形式展開,父親與兒子的三場對話,環境一樣,事件也有極其相似之處,隨著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人物情緒也在發生變化,讀出這種變化,朗讀的語氣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復的“評讀”過程中,學生的“讀”確實表達出了父親失望、痛苦、無奈和驚喜的情感變化以及兒子冷漠、自私、傷心和憤慨的情感變化。
(四)聯系生活學語文,再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體會父親失望痛苦的心情時,還有兒子掙錢的辛苦時,都聯系了生活實際,更好地理解了課文;而在學文后,談怎樣看待父母的錢,做壓歲錢使用情況調查,則又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語言文字熏陶的同時,又深化了對所學的認識,指導了學生的行動。
(五) 詞句的積累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關注學生的感受,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平日的積累,在閱讀中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練習,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讀過課文后,請學生談對“錢”的認識,使每一個學生的感受和課文的主題相聯系,使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與文本對話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
總之,本節課是很成功的,教師的基本功十分扎實,對教材的理解很到位,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很強,在楊麗娜老師的身上,我學習到了許多東西。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6
一、 整體感知
用較快的速度把課文瀏覽一遍,想想課文圍繞“一枚金幣”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大家說說,父親幾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
師:誰能說說每次都是怎樣的?(可引導學生按兒子是怎樣做的說一說)
。ò鍟汗 跑 掙 )
師:父親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每次兒子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ò鍟盒 笑 抓 )
二、自讀質疑
師:下面請同學們細細把課文默讀一遍,注意用心讀用心想,如果能讀出問題來,那就更棒了。
。▽W生默讀,有問題的可在旁邊注上“?” )
師:怎么樣,有誰讀出問題來了嗎?
。▽W生質疑)
三、引導釋疑
1、父親為什么每次都把兒子拿給他的金幣扔進火爐呢?
。ㄕ埻瑢W一起把1——8自然段讀一讀)
師:誰來告訴大家,這部分主要寫什么?
。ㄏ鄼C板書:受不了)
師:父親再也受不了了,從哪看出?
師:母親聽了忙為兒子辯解,最后父親堅決地說(齊讀父親的話)
師:從老人堅決的態度和話語中,你們能揣透他當時內心是怎樣的嗎?
2、父親前兩次把金幣扔進火爐時,兒子只是笑了笑,而第三次兒子卻怎樣?為什么?
師:兒子受不了了,從哪看出?
師:從“抓”這一舉動,你們是不是有所感悟?
師:是啊,這位父親真是用心良苦。他三次都把金幣扔進火爐,目的就是要試試金幣是不是兒子親自掙來的;他要讓兒子親身體驗掙錢的不易,讓兒子知道,要珍惜財富。
四、 朗讀感悟
1、體會“受不了”
師:課文中兩個地方寫到“受不了”,你能體會到當時他們各自的心情嗎?你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他們當時的內心感受呢,請拿起筆注上。
。ㄕ埻瑢W說一說,并把它寫到黑板上)
2、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分角色朗讀
五、 人物評析
師:《一枚金幣》是格魯吉亞的一篇童話故事。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確實也有這樣的爸爸,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兒子。下面,老師讓你們當一回小小評論家,對文中的爸爸、媽媽、兒子進行一番評論,怎么樣?
六、 課外延伸
a) 初顯身手
b)片斷描寫——想象兒子一星期是怎樣掙錢的。
板書設計
一枚金幣
逛 跑 掙
受不了 受不了
。ㄊㄍ纯啵o奈)扔 (傷心)(氣憤)(委屈)
笑 笑 抓
只有親手創造財富,才會珍惜財富。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7
一、學生分析
現在的學生,因為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非常疼愛,在物質上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錢來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長總能滿足,身上的零用錢從不缺少,因此,也養成了花錢無計劃、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能讓孩子珍惜財富,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
二、教學目標
1.朗讀并講述故事,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寫作的思路,感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2.學習要認識和要寫的生字。
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三、教學準備
1.調查同學的壓歲錢是怎樣支配的。
2.請學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掙十元錢。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你是用什么方法掙來了十元錢?你是怎樣支配這十元錢的?你在花這十元錢時和父母給你的零用錢時心情有什么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呀,不是自己勞動掙來的錢就不知道珍惜。有位老人準備把自己辛苦一生積攢下來的財產送給別人,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出示課題:一枚金幣
(二)初讀課文
1.讀了課題后,你有什么疑問?你想知道什么?
2.自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解決生字,不會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3.學生初讀課文后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師生共同研討,暫時解決不了的放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去思考。
4.這篇課文中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你能把它簡單完整地說出來嗎?
兒子花錢如流水、懶惰――父親要兒子掙一枚金幣――母親放縱兒子來欺騙老人,兩次被識破――勸兒子自己去掙金幣――兒子自己掙來的金幣被父親第三次扔進火里,兒子連忙從火里把金幣抓出來――父親相信這枚金幣是兒子掙來的
5.你能用關聯詞把這幾件事串聯起來嗎?因為……所以……因為兒子花錢如流水,懶惰,所以父親要他自己掙一枚金幣。因為母親放縱兒子欺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所以母親勸兒子去掙金幣。因為……,所以……
(三)學習課文
1.剛才,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這個故事。那么,兒子一共交給父親幾枚金幣呢?三枚。父親是怎樣對待兒子交給他的這三枚金幣的?(把它扔進火里。)父親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父親認為這金幣不是兒子自己掙來的。)
2.在文章中,父親與兒子有幾場對話?三場,請你把它們找出來并讀一讀。
3.在這三場對話中,父親與兒子的神態與心情有什么變化呢?請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并填表。
4.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而已,為什么第三次金幣被父親扔掉兒子就“受不了”?(因為是兒子辛辛苦苦掙來的。)哪些句子體現了兒子掙錢的辛苦?當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后,兒子是怎樣的心情?(傷心與氣憤)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兒子的話呢?指導朗讀。
5.課文中有幾處“受不了”?分別是誰“受不了”?兒子“受不了”是因為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那么,父親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親因為兒子不愿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讀出父親的這種心情嗎?指導朗讀。
6.父親與兒子的這三場對話,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父親與兒子的情感又有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分角色朗讀這三場對話。你覺得他們讀得好嗎?好在哪里?不足之處又在哪里?教師指導朗讀。
(四)討論
1.假如你是這個兒子,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這個父親,你又會怎樣做?
2.老人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
3.你覺得老人、兒子、母親是怎樣的人?你想對他們說什么?
(五)課外延伸
快到新年了,長輩又要給你們壓歲錢了,你每年能收到多少壓歲錢?你們是怎樣支配壓歲錢的?布置學生課后分組調查訪問,每組寫一份調查報告,在班上進行交流。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8
一、導入。
1、出示課題,齊讀。
二、回顧課文內容,引導質疑。
1、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父親幾次扔金幣?(板書:父親扔扔扔)三次兒子都有些什么反應?(板書:兒子笑笑受不了)
2、仔細觀察板書,你產生了什么疑問?(板書:?)大概會出現以下問題:扔?笑?受不了?
3、問題提出來了,有什么解決辦法呢?現在,我們就再次走進課文,邊讀邊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跡,比如把能幫助解決問題的詞語句子勾畫下來,或在旁邊簡單批注一下。
4、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三、交流讀書收獲。
你解決了哪個問題?(根據學生回答,調整教學順序)
兩次“笑“
1、抽生說理由。(板書:母親給給)
2、你是從哪里知道答案的?
3、咱們就分角色讀一讀這兩次對話,再現當時的場景。你想演哪個角色就讀誰的話,好嗎?快做準備吧。(生自瀆)
4、抽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讀敘述語。
5、采訪三個角色。
母親:請問你為什么不讓兒子自己掙,而是直接給他金幣呢?
父親:第二次,你的兒子累得筋疲力盡地把金幣交給你,你為什么還要扔呢?(相機解決扔?)
6、小結:是啊,因為這些金幣都是媽媽給的,得來全不費工夫。所以,即使父親把它們扔進火爐里,兒子也覺得怎么樣?(板書:毫不可惜)
過渡: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解決了。(擦笑?)
兒子“受不了”
1、說理由。
2、兒子究竟受不了到什么程度呢?(出示課件:“兒子再也……”)
3、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讀著讀著,兒子當時的那種心情就會自然地跳出腦海。下面,我們就來發揮集體的力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ǔ鍪緦W習建議)
(1)你讀出了兒子什么心情?請聯系前文和你的生活實際,說說理由。
。2)把你們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準備參加小組朗讀擂臺賽。
4、全班匯報。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委屈、憤怒、難過的心情。
著重抓以下幾點:
從“跑”“抓”“叫”體會出兒子的著急。學生可能還會把注意力放在“熊熊大火”上,可聯系生活實際,把手伸進熊熊大火里,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可見兒子當時的著急。
從三個感嘆號體會出兒子憤怒、委屈的心情。他為什么憤怒?抓“當牛作馬”,他怎么當牛作馬的?引導學生找到兒子幫人干活的段落,想象他吃了多少苦?(板書:掙錢辛苦)
其間,相機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讀。
5、開展小組朗讀擂臺賽。
6、創設情境引讀:是啊,兒子想啊,我去收割莊稼,累得腰酸背疼,可父親啊,你卻把我的勞動成果扔進火堆,我受不了了,委屈地大聲叫道:(引讀);我去幫人蓋房子,搬磚頭把手磨出了一個個血泡了,挑水泥把肩膀都磨破了,才掙來這寶貴的一枚金幣,您卻扔掉了,我受不了了,悲憤地大聲叫道:(引讀)
四、父子對比,體會父親的“受不了”
兒子僅僅被扔掉了一枚金幣就受不了了,可是他卻曾經花錢如流水,而花的錢都是父親(省吃儉用、辛勤勞動)掙來的,所以父親就更加(受不了了)。他準備怎么做?(抽生讀父親的話)
如今,兒子終于能自己掙錢了,這時,老人欣慰地說:“(引讀)”
五、總結全文,提煉道理。
。ㄖ赴鍟└赣H三次扔金幣,如此良苦用心是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板書:倍加珍惜)
六、創作名言。
同學們,相信此時此刻你心中有許多話想說,現在,就拿出筆把你的感受濃縮成一句話寫下來,老師帶回去給我的學生,讓他們也學會正確地對待金錢。
板書:
一枚金幣
父親兒子
母親給扔笑
母親給扔笑
自己掙扔受不了掙錢辛苦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9
一、說教材
《一枚金幣》是北師大版四上第十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該單元的主題是金錢,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感知金錢金錢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懂得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不做金錢的奴隸。
《一枚金幣》講述了辛勤勞動、省吃儉用的老人把兒子養大成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痛心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與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第二課時目標為
1、閱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使學生懂得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予以珍惜的道理。
2、 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應體會兒子“受不了”時ᎏ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引導孩子去思索,為什么有人花錢如流水。
三、說設計理念
1、教師、學生共同與文本對話。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想象,從而層層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2、關注學生的感受,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平日的積累與表達的訓練,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與文本對話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第一范文網更多說課]
四、說教法學法
鑒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2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3讀寫結合,訓練表達能力
4運用多媒體課件,強化語言訓練
五、說教學流程及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大板塊:1、體會老人和兒子的兩次受不了;2、體會老人要讓兒子明白的道理;3、引導學生說出感悟。
具體教學思路如下:
。ㄒ唬w會父親“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語,引導學生感悟父親和兒子的特點。
。2)父親把妻子叫來,會怎樣說呢?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
。ǘ┲伢w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還有一處受不了,在哪里?
讀到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質疑.兒子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兒子的三次對話。讓學生從“三扔、兩笑、一受不了”中體會父親和兒子的受不了及兒子對金錢態度的轉變。
課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過金幣,扔進火爐里。
“這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笑了起來,走開了。
第二次:
爸爸接過金幣,又把它扔進火爐里。
“別騙我了,孩子,這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又笑了起來,走開了。
第三次:
老人接過金幣,仍然把它扔進火爐里。
“不,孩子,這也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到:“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做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到火爐里去燒!”
這時,老人說:“現在,我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問:為什么前兩次兒子受得了,而后來受不了?
。ㄋ模w會老人要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比較兒子和老人的兩種“受不了”,可以體會到父親當初的痛苦、失望、傷心和無奈等復雜的感情,再朗讀父親的話。
然后,多媒體展示幾位富豪父親對待兒子和金錢的故事。讓學生說說:老人和著幾位父親一樣,要讓兒子懂得什么道理。
課件展示名人名言。
(五)引發學生說出感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父親說“現在,我相信這是你掙來的錢了”,引導學生轉變閱讀角色,想一想:聽了父親的話,作為兒子會對父親說些什么?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學生對“金錢”這個主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六、說板書
一枚金幣
父親——扔、又扔、仍然扔
兒子—— 笑、又笑、受不了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10
一 、 導入
1.童話是智慧老人送給孩子的禮物,你們喜歡一枚金幣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故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下面我們一起重溫故事。
2. 放課件 、師范讀。
3. 請孩子們說說故事講了件什么事?
二、學習課文
1.剛才,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這個故事。那么,兒子一共交給父親幾枚金幣呢?三枚。
父親是怎樣對待兒子交給他的這三枚金幣的?(把它扔進火里。)
父親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父親認為這金幣不是兒子自己掙來的。)
2.在文章中,父親與兒子有幾場對話?三場,請你把它們找出來并讀一讀。
3.在這三場對話中,父親與兒子的神態與心情有什么變化呢?請學生分組展開討論。
4.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而已,為什么第三次金幣被父親扔掉兒子就“受不了”?(因為是兒子辛辛苦苦掙來的。)哪些句子體現了兒子掙錢的辛苦?當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后,兒子是怎樣的心情?(傷心與氣憤)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兒子的話呢?指導朗讀。
5.課文中有幾處“受不了”?分別是誰“受不了”?兒子“受不了”是因為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那么,父親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親因為兒子不愿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讀出父親的這種心情嗎?指導朗讀。
三、 深化中心
討論:那請你們想想許多年以后,父親去世了,兒子靠自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來到父親墳前,會對父親說些什么心理話。
四、 總結
希望同學們做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同時也做一個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孩子。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11
教材簡介:
課文記敘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兒子懶惰成性,萬般痛心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與別人。母親在兩次放縱兒子蒙騙老人之后,只好勸兒子自己掙一枚金幣,老人一連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直到相信金幣是兒子掙來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讓孩子懂得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道理。
學情分析:
對于現在大多數的孩子來說,充裕的物質生活,使他們正像文中的兒子一樣,看不到父母掙錢的辛苦,不懂得金錢中包含有勞動價值,當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學習本課,要在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到金錢是辛勤勞動換來的,來之不易,引導學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確對待金錢,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能力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從不同視角透視金錢的價值。
2.熟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詞的意思,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通過朗讀課文,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 導入
1.童話是智慧老人送給孩子的禮物,你們喜歡一枚金幣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故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下面我們一起重溫故事。
2. 放課件 、師范讀。
3. 請孩子們說說故事講了件什么事?
二 、 學習故事的經過
1. 過度:父親要兒子去掙金幣哪怕一枚也好,是希望他能改變現狀,兒子最終有變化嗎?這種變化是一次完成的嗎?
2.默讀9--28自然段,勾出父親是怎樣對待三枚金幣的,感受下兒子的變化。
。1)學生勾畫。
。2)找到后讀一讀。第一次:父親扔,兒子笑;第二次:父親扔,兒子笑;第三次,父親扔,兒子抓。
。3) 同樣三枚金幣,價值相等,遭受同樣的待遇,兒子的反映為什么截然不同,變化如此之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前兩次兒子對待金幣的態度。
。4)讀9—13自然段,說說兒子為什么笑?他在想什么?這時父親是什么心情?
。5)讀14—20自然段,兒子為什么會笑?父親又是怎樣?
師小結:這兩枚金幣都是媽媽給的,兒子對待金幣沒有一絲觸動,只是一笑置之,可當父親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兒子的反映完全不同了。
三、 學習故事的結果
1. 齊讀句子。(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
2.從這一句找出動作的詞語,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兒子為什么有這么強烈的反映?
3. 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體會道到的?(熊熊大火,非常心痛金幣,以至于受不了)受不了是什么心情?為什么受不了?(整整干了一個星期活)
4. 想想這整整一個星期中他會受哪些折磨,會吃哪些苦頭,想想兒子會有什么變化?
5. 這種變化歸工于誰?
。ǜ赣H多殘忍呀,讓兒子去受這樣的罪,還三次把兒子掙來的金幣扔進火爐里去燒,你們的看法呢?老人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
四、 深化中心
討論:那請你們想想許多年以后,父親去世了,兒子靠自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來到父親墳前,會對父親說些什么心理話。
五、 總結
希望同學們做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同時也做一個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孩子。
板書設計:
爸爸 一扔 二扔 三扔
一枚金幣
兒子 笑笑 抓
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學會獨立閱讀的策略、方法。
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提出問題,在讀文自行解答問題,通過交流,糾正或完善自己的認識。另外,教材對四年級的學生自學水平通過“金鑰匙”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因而在本課質疑環節中,我做了引導,使學生不光會提出自己的問題且能提出比較有質量的問題。
二、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學生在閱讀中易形成一種角色認同,我利用這一點,讓他們進行角色置換:“假如你就是這個兒子,你這時笑什么?說說你心理是怎么想的!斌w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很好的理解人物心情。
三、聯系生活學語文,再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體會父親失望痛苦的心情時,還有兒子掙錢的辛苦時,都聯系了生活實際,更好的理解了課文;而在學文后,談怎樣看待父母的錢,做壓歲錢使用情況調查,則又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語言文字熏陶的同時,又深化了對所學的認識,指導了學生的行動。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12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說課稿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于《一枚金幣》說課稿,歡迎大家參考。
《一枚金幣》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仰韶鎮馬嶺學校的李建華,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一枚金幣》,我將要按以下六個程序來說課:
1、說教材
2、說教學目標
3、說設計理
4、說教學方法
5、說教學流程及思路
6、說板書
說教材
《一枚金幣》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金錢》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該單元的主題是金錢,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感知金錢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懂得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不做金錢的奴隸。
《一枚金幣》講述了辛勤勞動、省吃儉用的老人把兒子養大成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痛心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與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
全文有兩處“受不了”,前處是老人眼見長大成人的兒子不愿意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兒子看見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被羞辱,傷心與氣憤使他難以忍受。課文的重點放在最后這層意思上,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
簡單完整,層次分明是本課的結構特點。先寫老人有一個什么樣的兒子,是整個故事的起因,接著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記敘一枚金幣的故事。課文人物對話串聯了整個故事的發展,展示人物性格。
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本課目標為:
1、閱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使學生懂得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予以珍惜的道理。
2、 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教學的重點應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引導孩子去思索,為什么有人花錢如流水。
說設計理念
1、教師、學生共同與文本對話。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想象,從而層層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2、關注學生的感受,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平日的積累與表達的訓練,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與文本對話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說教法學法
鑒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2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3讀寫結合,訓練表達能力
4運用多媒體課件,強化語言訓練
說教學流程及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大板塊:
1、體會老人和兒子的兩次受不了;
2、體會老人要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3、引導學生說出感悟。
具體教學思路如下:
一、體會父親“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語,引導學生感悟父親和兒子的特點。
(2)父親把妻子叫來,會怎樣說呢?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
二、著重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還有一處受不了,在哪里?
讀到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質疑.兒子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兒子的三次對話。
讓學生從“三扔、兩笑、一受不了”中體會父親和兒子的受不了及兒子對金錢態度的轉變。
課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過金幣,扔進火爐里。
“這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笑了起來,走開了。
第二次:
爸爸接過金幣,又把它扔進火爐里。
“別騙我了,孩子,這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又笑了起來,走開了。
第三次:
老人接過金幣,仍然把它扔進火爐里。
“不,孩子,這也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到:“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做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到火爐里去燒!”
這時,老人說:“現在,我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問:為什么前兩次兒子受得了,而后來受不了?
四、體會老人要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比較兒子和老人的兩種“受不了”,可以體會到父親當初的痛苦、失望、傷心和無奈等復雜的感情,再朗讀父親的話。讓學生說說:老人,要讓兒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發學生說出感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
父親說“現在,我相信這是你掙來的錢了”,引導學生轉變閱讀角色,想一想:聽了父親的話,作為兒子會對父親說些什么?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學生對“金錢”這個主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說板書
一枚金幣
父親 兒子
扔 笑
又扔 又笑
仍然扔 受不了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精練,突出重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說課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懇請各位評委、同仁給予指導。謝謝!
《一枚金幣》教學指導 篇13
一、復習:
1、導語:同學們,中國有句古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懂得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今天,我們就學習第十單元的一篇課文《一枚金幣》。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2、鞏固新知:
師:上一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這篇課文的字詞,現在老師檢查一下同學們字詞掌握的情況。
3、多媒體出示詞語,學生開火車認讀:
懶惰、辯解、筋疲力盡、省吃儉用、熊熊大火、苦差事
二、學習課文
。ㄒ唬┏踝x課文,整體感知
1、師:下面老師請一位同學將生字詞帶入課文去朗讀,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學生朗讀
3、匯報
。ǘ┢纷x課文
1、師:老人是什么原因“受不了”了,要把財產分給別人,請同學們默讀一至八自然段
2、生答:有個懶惰的兒子,什么事也不干,而且花錢如流水。
3、師:老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4、生:辛勤勞動,省吃儉用。
5、師:面對不僅懶惰,而且花錢如流水的兒子,老人“受不了”了,很痛苦,他要想個辦法來教育兒子,可是老人的妻子卻不以為然,她是怎樣替兒子辯解的?請一位同學將母親的話讀一讀。
6、師:母親是替兒子辯解,你們聽出了辯解的語氣了嗎?誰來再讀一讀?讀出辯解的語氣。(指名讀)
過渡語:面對妻子的辯解,老人說:“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掙錢去!哪怕掙一枚金幣也好,我就把全部財產都給他。”那么他們是怎么掙得一枚金幣呢?
7、師:請男生齊讀九至13自然段,(小黑板出示)大家思考:老人是怎樣做的?兒子又是怎樣表現的?
8、生:老人將金幣扔進了火爐里。
9、生:兒子笑了,走開了。
師板書:扔、笑、走開
10、師:后來情況又是怎樣的,請女生齊讀第14至20自然段,大家思考:老人是怎樣做的?兒子是怎樣表現的?
11、生:老人將金幣扔進了火爐里,兒子又笑了,走開了(師板書)
12、師:母親將金幣給了兒子,他讓兒子怎樣做的?你從課文中哪幾個詞體會出兒子聽了母親的話?
13、生:兒子出去了一天,筋疲力盡,滿頭大汗地跑回來。
14、“筋疲力盡”,你們有過“筋疲力盡”的感受嗎?誰來說一說?指名答。
15、師:面對兩次金幣都被老人投入到火爐中,他們母子又是怎樣做的,請一位同學將第21至25自然段朗讀一遍,大家思考:老人是怎樣做的?兒子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16、生:老人將金幣扔進了火爐里,兒子“受不了”了,忙跑到火爐旁,從熊熊大火中抓出金幣。
師板書:扔、受不了、跑、抓、叫
17、師:兒子這次的表現與前兩次的表現為什么是截然不同?他為什么“受不了”?
18、生:因為這是他做牛做馬、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事才掙來的金幣,卻被父親扔進火爐里,所以他受不了。
19、師:苦差事,這里出現了我們學過的一個字,它還有其它的讀音,我們來做一個小練習:
多媒體出示:cī chā chaī chà
差 差 差 差
爸爸出差了,星期六才能回來。
學校的花壇里,小樹苗參差不齊地生長著。
他的個子和我差不多高。
做事情,我們要避免出差錯。
20、學生練習。
21、過渡語:做了一星期的苦差事,很累,非常的辛苦,掙來的錢卻被父親扔進了火爐,兒子受不了。誰來將兒子受不了的話讀一讀。(指名讀)
22、師:嗯,讀的真好,我感受到一個受不了的、憤怒的、傷心的兒子的聲音。
23、看到兒子這樣的表現,老人說:這次,我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師:現在,同學們,你們明白了老人為什么一次又一次將金幣扔起火爐里嗎?
24、生:試探兒子
25、生:如果是自己掙的錢,會很心痛。
26、師總結: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明白勞動創造的財富,我們會更加珍惜,哪怕是一枚金幣,只要是親手掙來的,也是寶貴的。師板書:勞動創造財富。(珍惜)
三、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師:通過本篇文章的學習呀,老師也送大家幾句名言,同大家共勉:(多媒體出示)
、儆蓛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
、谇趦永不窮,坐食山也空——民諺
、塾械乐敺娇扇,無道之財莫強求——民諺
四、布置作業
師:課后請同學們討論:
1、你珍惜“壓歲錢”嗎?為什么?
2、你自己曾憑勞動賺過錢嗎?這樣的錢你珍惜嗎?
師: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