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靈一動,竟“動”出意外的收獲──《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師:哦,從書上得到的知識,看來,你很愛看書了。大家可要向他學習喲!
生5:老師,我來說說我照的相片吧,是在一個屋子里,光線很暗,一位老婆婆在油燈下織布。
師:你怎么會想到是在“光線很暗的屋子里的”?
生5:我想,這首詩里寫的是窮苦人家熱愛勞動的情景,如果家里很富,就用不著“日出耘田夜績麻”了。窮人的屋子大多數很破舊的,那時點不起電燈,只能點著油燈做事情了。師:瞧,他能根據詩句的意思來想象畫面,說的多好!還有誰也來補充一下,在屋子里還能做什么?
生6:還可以好幾個人湊在一起,邊聊天,邊做事。
生7:對,他們可以做鞋子,洗衣服,補衣服,小孩子也可以在一旁幫忙。
師:你怎么會想到這些?
生7:我家的鄰居就是這樣的,尤其是夏天,吃過晚飯,媽媽和阿姨們就會坐在陽臺頂上一邊聊天,一邊干活。
師: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事。看來,你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了不起!
(這時,我發現有一個平時上課從不發言的學生很猶豫地舉著手,似乎有話想說。我急忙請了他。)
生8:老師,我拍的是一群小孩子在河邊釣魚、游泳的相片。
(大家聽了,都笑他:這首詩里又沒有提到游泳這件事,你亂說什么呀。)
師:你說法與眾不同。你告訴大家,你是怎么拍的?
生8:有一個暑假的傍晚,爸爸帶我到郊外釣魚,我看到很多小孩在河里捉魚。
師:那,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8:我還看到農民伯伯到河邊挑水澆菜,阿姨洗菜。
師:大家聽到了吧,他用親眼看到的情景拍成的相片,能說不行嗎,你拍得好!
(大家都向他投去贊許的目光。)
師:誰還愿意說的?請在小組中交流一下。
(學生們又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下課鈴聲響了,大家還意猶未盡呢。)
……
沒想到,瞬間的“靈機一動”,竟“動”出了豐富多彩的畫面,“動”出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動”出了課堂的新景觀。
通過這個課例,我體會到:⑴ 課堂教學是靈活、富有生命的,作為教師應有創新意識,大膽地進行教學實踐,體驗新課程教學的魅力。⑵ 把生活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體驗、感悟,創造性地學習。⑶ 要相信學生的創造潛能是一塊等待開發的廣闊天地,只要老師能慧眼發現、挖掘,學生的智慧就會迸發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