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通用13篇)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1
背景分析:
一直以來,我認為古詩教學是塊難啃的骨頭,在古詩教學上存在著很多困惑。幾年前,我在武漢有幸聽了竇桂梅老師的課《游園不值》。那堂課深深震撼了我的心。也讓我鼓足了勇氣在區青年教師語文優質課比賽中向這難度挑戰。
第一次試講失敗后,是更換課題,還是勇往直前?再三思量后,我還是作出了最后的決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感受:帶著老師們的建議,我認真回想了竇桂梅老師講《游園不值》這首古詩的情景:為了一個“柴扉”,竇老師出示了許多 “門”的圖片;為了這一首詩,竇老師收集了許多詩作。
竇老師用她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寬廣的知識平臺,借由這一首古詩,引領學生感悟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
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學得來的,更不是生搬硬套上得了的。
根據文本,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從古詩題目入手,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整理有關作者的資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同學們,生活在繁華城市中的你們一定對質樸的鄉村田園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國古代許多詩人卻對田園風光情有獨鐘,寫下了許多名篇佳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板書題目)
師:齊讀題目,讀準字音“興”(xìnɡ),讀出詩題的節奏。
師:“興”是什么意思?“四時”又指什么?
雜興:各種興致。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四時:四季。《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
師:這首詩的作者范成大,我們對他比較陌生。因此老師課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關作者的資料,誰能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師: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下面,我們一起學習60首其中的一首。
二、這首詩中,多音字比較多,如“興”、“供”、“當”、“解”,容易出錯。受黃石方言的影響,“傍”容易誤讀成:bàn.初讀古詩時,我特意在課件中注明了拼音,方便學生正音。不過,最直觀、最有效的還是我的示范朗讀,一開始就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使古詩朗讀訓練事半功倍。
三、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意思時,初了課本上的注解外,我還專門運用了插圖,圖文結合,意思一下就明了了許多。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讀通了全詩,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主要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師:自由讀文,借助注釋,結合插圖,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解“村莊兒女”時,學生容易發生混淆,認為“兒女”指的是小孩。這里,我直接明確: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人稱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現代漢語“妻子”是個專有名詞。這樣,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又進了一步。
四、感悟古詩意境,是本課的難點,也是一個亮點。我在這里借鑒了竇老師的方法,借一首古詩,拓展延伸出另外三首與之相關聯的古詩:《所見》、《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
利用課件,圖文并茂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溫故”的同時,還“知新”。讓學生充分感悟詩中“童孫”的天真、勤勞。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過渡:同學們,我們不僅讀通了整首詩,而且還讀懂了詩的意思。下面,我們就再一次走進詩歌當中,從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
齊讀古詩。
想一想,你覺得詩里那一句寫得最有趣味?
2 、相機賞析詩句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⑴ 你為什么喜歡這一句?這一句主要講什么?
指導學生看圖:孩子在干什么?從一個“學”字,你體會到什么?(天真、勤勞、可愛)
⑵ 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通過你的讀來表達你的喜愛吧!
指導學生帶著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
⑶ 延伸:古代許多偉大的詩人和你們一樣,都喜歡把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作為描寫的對象,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
所 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引導學生回顧、感悟詩歌中兒童的天真爛漫的形象,歸納讀詩。
⑷ 過渡:這三首詩中,孩子們“捕鳴蟬”、“追黃蝶”、“學垂綸”,無憂無慮。現在回到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四時田園雜興》這首詩當中來,先讀一讀,再想一想:為什么這些孩子要學種瓜呢?又跟誰學種瓜呢?(引出上句,是由于村莊兒女的熏陶、影響)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⑴ 這句寫了什么內容?村莊兒女是怎么“當家”的?
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會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⑵ 村莊兒女這么勤勞是為什么?(建設美好的家園……)
⑶ 過渡:正是看到這些勤勞的村民,一個個天真好學的童孫,所以詩人興致而來,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古詩。讓我們一起用心讀一讀吧!
3、指導學生反復讀,讀出敬重、贊嘆和喜愛的感情,讀出詩的節奏。
五、我們常說“詩歌”,可見“詩”和“歌”是分不開的。在充分的朗讀訓練后,如何喚起學生的朗讀熱情,調動學生的朗讀情感呢?我準備了兩首不同風格的樂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理解,為詩歌選擇配樂并誦讀。曲子還沒有放完,學生就已經作出了一致的選擇。配樂后的激情朗讀效果不言而喻!
六、最終的教學目標還是要讓學生能背誦,會背誦,想背誦。怎么設計才能在課的結尾很順利地完成呢?用“唱”的吧?學生記歌詞不是挺快的嗎?主意一定,新的問題又來了:那不是會把語文課上成音樂課?經過幾次修改,最后我是這樣做的:
師:由于詩歌本身的韻律、節奏美,在古代就已經用來吟唱了。譜曲后在民間廣為流傳。今天,我們即興為古詩譜曲,這樣也便于同學們背誦古詩。
張老師也很喜歡音樂,今天我也即興唱一曲,想聽嗎?來點掌聲吧!
示范用《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樂曲配唱詩句。
提示學生用學過的歌曲(如:《蝸牛與黃鸝鳥》、《采蘑菇的小姑娘》、《茉莉花》等)來配唱詩句。
師:最后,讓我們一起用心來背誦這首古詩吧!
七、另外,我還設計了“拓展閱讀”環節。希望學生愛讀古詩,養成主動積累的學習習慣。
師:《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寫的一組大型田園詩,描寫農村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下面,老師為大家找到了另外一首,一起來讀讀看。
(出示課件)
四時田園雜興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
借與門前盤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師:在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田園生活,如孟浩然、陸游、陶淵明、楊萬里等。大家還記得其中的詩句嗎?(課件提示)。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化遺產之一,希望同學們課后多去積累,多去閱讀名篇佳作。
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
勤 勞
兒 女 ————— 耕 織 贊美
村
莊 天 真
童 孫 ————— 學種瓜 喜愛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2
【背景分析】
一直以來,我認為古詩教學是塊難啃的骨頭,在古詩教學上存在著很多困惑。接手新班,更要慎重。揣摩時突然想起竇桂梅老師的幾節古詩課,翻看一番,頗有收獲!以下是教學所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感受:】
認真回想了竇桂梅老師講《游園不值》這首古詩的情景:為了一個“柴扉”,竇老師出示了許多“門”的圖片;為了這一首詩,竇老師收集了許多詩作。
竇老師用她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寬廣的知識平臺,借由這一首古詩,引領學生感悟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學得來的,更不是生搬硬套上得了的。根據文本,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從古詩題目入手,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整理有關作者的資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同學們,生活在繁華城市中的你們一定對質樸的鄉村田園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國古代許多詩人卻對田園風光情有獨鐘,寫下了許多名篇佳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板書題目)
師:齊讀題目,讀準字音“興”(xìnɡ),讀出詩題的節奏。
師:“興”是什么意思?“四時”又指什么?
雜興:各種興致。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四時:四季。《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
師:這首詩的作者范成大,我們對他比較陌生。因此老師課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關作者的資料,誰能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師: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下面,我們一起學習60首其中的一首。
二、這首詩中,多音字比較多,如“興”、“供”、“當”、“解”,容易出錯。受黃石方言的影響,“傍”容易誤讀成:bàn.初讀古詩時,我特意在課件中注明了拼音,方便學生正音。不過,最直觀、最有效的還是我的示范朗讀,一開始就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使古詩朗讀訓練事半功倍。
三、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意思時,初了課本上的注解外,我還專門運用了插圖,圖文結合,意思一下就明了了許多。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讀通了全詩,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主要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師:自由讀文,借助注釋,結合插圖,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解“村莊兒女”時,學生容易發生混淆,認為“兒女”指的是小孩。這里,我直接明確: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人稱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現代漢語“妻子”是個專有名詞。這樣,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又進了一步。
四、感悟古詩意境,是本課的難點,也是一個亮點。我在這里借鑒了竇老師的方法,借一首古詩,拓展延伸出另外三首與之相關聯的古詩:《所見》、《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
利用課件,圖文并茂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溫故”的同時,還“知新”。讓學生充分感悟詩中“童孫”的天真、勤勞。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過渡:
同學們,我們不僅讀通了整首詩,而且還讀懂了詩的意思。下面,我們就再一次走進詩歌當中,從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
齊讀古詩。
想一想,你覺得詩里那一句寫得最有趣味?
2 、相機賞析詩句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⑴ 你為什么喜歡這一句?這一句主要講什么?
指導學生看圖:孩子在干什么?從一個“學”字,你體會到什么?(天真、勤勞、可愛)
⑵ 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通過你的讀來表達你的喜愛吧!
指導學生帶著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
⑶ 延伸:古代許多偉大的詩人和你們一樣,都喜歡把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作為描寫的對象,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
所 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引導學生回顧、感悟詩歌中兒童的天真爛漫的形象,歸納讀詩。
⑷ 過渡:這三首詩中,孩子們“捕鳴蟬”、“追黃蝶”、“學垂綸”,無憂無慮。現在回到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四時田園雜興》這首詩當中來,先讀一讀,再想一想:為什么這些孩子要學種瓜呢?又跟誰學種瓜呢?(引出上句,是由于村莊兒女的熏陶、影響)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⑴ 這句寫了什么內容?村莊兒女是怎么“當家”的?
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會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⑵ 村莊兒女這么勤勞是為什么?(建設美好的家園……)
⑶ 過渡:正是看到這些勤勞的村民,一個個天真好學的童孫,所以詩人興致而來,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古詩。讓我們一起用心讀一讀吧!
3、指導學生反復讀,讀出敬重、贊嘆和喜愛的感情,讀出詩的節奏。
五、我們常說“詩歌”,可見“詩”和“歌”是分不開的。在充分的朗讀訓練后,如何喚起學生的朗讀熱情,調動學生的朗讀情感呢?我準備了兩首不同風格的樂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理解,為詩歌選擇配樂并誦讀。曲子還沒有放完,學生就已經作出了一致的選擇。配樂后的激qing朗讀效果不言而喻!
師:最后,讓我們一起用心來背誦這首古詩吧!
六、另外,我還設計了“拓展閱讀”環節。希望學生愛讀古詩,養成主動積累的學習習慣。
師:《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寫的一組大型田園詩,描寫農村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下面,老師為大家找到了另外一首,一起來讀讀看。
(出示課件)
四時田園雜興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
借與門前盤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化遺產之一,希望同學們課后多去積累,多去閱讀名篇佳作。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啟動情智
1、同學們,生活在繁華城市中的你們一定對質樸的鄉村田園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國古代許多詩人卻對田園風光情有獨鐘,寫下了許多名篇佳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板書題目)
2、釋題:
⑴ 齊讀題目,讀準字音“興”(xìnɡ),讀出詩題的節奏。
⑵ “興”是什么意思?“四時”又指什么?
雜興:各種興致。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四時:四季。《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
3、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淳熙十年因,58歲病辭。此后10年隱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范成大是一個關心國事、勤于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憂國恤民的一貫思想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感悟、交流——生成、展現情智
初讀古詩,初步感知
1、指導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⑴ 請說說詩應該怎樣讀?
⑵ 明確詩歌的朗讀方法:朗讀詩歌,要求正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⑶ 聽范讀
⑷ 個人自由朗讀。
⑸ 指名試讀,評議。
2、讀了這首詩,你能簡要的說說詩歌寫什么情景嗎?
3、小聲自讀,邊想邊畫:
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引導回答上面問題,并小結板書:
村莊兒女───耘田織布
童孫─────學種瓜
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⑴ 晝:白天。⑵ 耘:除草。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⑷ 績麻:把麻搓成線。⑸ 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⑹ 未解:不懂。⑺ 供:參加。⑻ 耕織:耕田織布。⑼ 傍:靠近。⑽ 桑陰:桑樹下。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名試著概述全詩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質疑:
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賞析“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⑴ 詩歌一、二句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晝和夜分別指什么?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
⑶ 結合想象誦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詩的節奏)
反復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著動作豎著大拇指來讀、齊讀。
2、賞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從一個“學”字,你體會到什么?(天真、勤勞、好學、可愛)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勤勞、不怕苦、好學、可愛、愛勞動)。
品后指導誦讀,帶著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1、放聲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2、指名讀。
3、老師配樂吟讀。
4、學生入情入境的齊讀,朗讀中自然成頌。
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三、表達——發展情智
1、說明《四時田圓雜興》還有60首,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課件)
2、再學習兩首田園詩篇
在古代也有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田園生活,如陶淵明、楊萬里等。老師這里再提供兩首詩人們在田園生活中寫下的詩讓大家欣賞學習:要求大家借助老師提供的注釋自學古詩,說說詩的意思,并嘗試背下來。 所 見 小兒垂釣
袁枚 胡令能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晝、耘”兩個生字,并會正確書寫。
2、隨機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會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通過看插圖、想象畫面等方式幫助學生體驗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能背誦古詩。
4、拓展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之二,從比較閱讀中體會詩人采用不同的寫法再現鄉村夏季忙碌、和諧的意境,激發學生積累更多田園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詩
1.我們剛學了一首古詩,題目叫《鄉村四月》,誰來背背?一起來吧!(學生背詩)(板書課題)
2. 讀詩題,解題意。
請同學來讀課題。(“興”在這兒讀第四聲,在文中,他指:興致;“雜興”就是——各種興致;“四時”在這兒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就是——詩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詩人。(出示詩人簡介)
這首詩是由南宋詩人范成大所寫,請大家讀讀資料,你能從中獲得什么信息?(自由讀,交流)
《四時田園雜興》組詩共有六十首,今天咱們所要學的只是這其中的一首。
二、初讀感知——原境之讀
1.師:請大家先自由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田園風光?
2、生自由讀,指名讀,(季節:從哪個詞讀到的?理解“桑陰”師:桑就是桑樹,桑陰就是——桑樹成陰了,當桑樹成陰時,那就是——夏天)
齊讀(正音,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3、解意
師:同學們,古詩語言簡練,但含義深遠,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先要了解詩的大概意思,平時遇到一首新的古詩你是怎么學的?(交流學習方法)
師:是的,這些都是學習古詩的方法。接下來,咱們就先借助詩句下面的注釋,來讀懂重點字詞的意思,把這些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每行詩句的含義,再把每行詩的意思連起來,用上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整首詩的意思啦!
4、學生自學
5、大概說說詩句的意思。(指名說,同桌說)
教師隨機點撥語言表述上的流暢。
三、精讀領悟——意境之讀
1、(過渡)師:“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請大家再自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讀著讀著,你的腦海里,除了剛才讀懂的畫面,還出現了哪些畫面?
(生自由讀詩,想象)
2、品讀第一句
交流:(勞動的辛勞、繁忙及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那好,請你來讀一、二兩行詩。(指名讀)剛才你在讀的時候,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這畫面比剛才讀懂詩意時的畫面要更豐富了)誰再來讀?你的感受呢?
3、師歸納總結
4、升華
師:村莊兒女日夜勞作雖然繁忙、辛勞,但,是快樂的,孩子雖然不懂耕織,卻愛學做農活,也是快樂的。這樣和諧、恬適的勞動場面感染了詩人,讓他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愛上了這里勤勞樸實的人們,更愛上了這溫馨美好的田園生活。(讀)
5、我們把這首詩牢牢地記在心里。(背誦)
四、拓展品讀——心境之讀
1.拓展《四時田園雜興》之二
2、比較兩首詩
五、積累古詩,激發興趣
師:是啊!鄉村是那么恬美、秀麗,字字都洋溢著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就以描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為主,寫下了很多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同學們課下可以繼續搜集、品讀更多詩人所創作的田園詩。
現在我們趕緊把第一首抄寫下來。看看哪個字比較難寫,需要老師幫忙的?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5
【文本分析】該組教材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四時田園雜興》是一幅生動的鄉村風光、田園意趣圖,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教學難點】流傳至今的田園詩真實地描寫了鄉村的質樸生活,充滿恬適,也充滿辛勞。要讓身處水泥鋼筋懷抱中的城市人體會鄉村生活,有著時空的隔閡和生活經驗匱乏的艱難。
【教學策略】提起鄉村,其實很多學生都有話說,每個人心目中的鄉村都不一樣。通過文本的朗讀,看插圖補畫面、用想象使對鄉村印象變得豐滿、靈動。讓學生產生熱愛和向往之情。
【教學設計】
一、讀懂詩題,了解詩人
1.寫詩題
2.讀詩題,解題意。
請同學來讀課題。(糾正“興”讀第四聲。文中指:興致)
3、吟誦有關描寫田園生活的詩。
4、了解詩人。范成大是我國南宋著名的田園詩人,著有《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這只是其中的一首。)
二、讀通讀順
1、請同學們先讀讀這首詩,讀上2、3遍,(出示課件),注意讀準詩中的生字,把詩讀通、讀順。
2、請同學讀,糾正字音。(晝、耘、供、傍)鋪開練讀。
3、寫生字。(晝、耘、績)挑選一個來書寫,邊寫邊指導,并且在課本上練習寫一個。
4、再請同學讀,要求讀準確、讀響亮。
三、整體把握
5、借助注釋,看看這首詩大概講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組里說說,在學習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記號。【板書:注釋理詩句】
(學生自學)
7、大概說說詩句的意思。
9、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首詩,注意停頓。
四、反復品讀,入境悟情
1、最重要的是品詩、賞詩,走入詩境,才能讀出詩情。范讀。
2、出示課件:書上插圖。看著圖,請你靜靜的聽,靜靜的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課堂交流。(我聽到草叢中有夏蟲在鳴叫。)(我仿佛看到知了就停在那棵巨大的桑樹上,不停的在叫。)(我還聽到風吹過茂密的桑樹,樹葉嘩嘩的亂響……)
3、交流重點詞語的理解。例如:耘田、績麻、當家、供耕織、學。
通過模仿“耘田”體會農村男女勞作的辛苦→ “各當家”的快樂。【板書:快樂】
師:他們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那將是一份沉甸甸的喜悅啊!所以“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范成大看到這對勤勞的兒女。他的心情必然是高興的、欣慰的。他禁不住贊嘆“村莊兒女各當家。” 【板書:插圖顯詩意】
→童孫們“學”的快樂。
師:你們還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圖畫?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學過大人做事?。。。。。。你們在做這些的時候心情如何?(很高興。興致勃勃,樂此不疲。)詩中的童孫心情如何?讓我們很高興的讀讀這句;興致勃勃的讀;樂此不疲的讀。范成大看到之后心情又如何?他看到的是這一幅充滿童趣的畫面肯定也會禁不住贊嘆“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村子里只有一個童孫嗎?其他童孫們可能在干什么?讓我們也來當當小詩人把作者沒有寫到的內容寫下來。 仿寫詩句:“童孫未解供,也。”【播放田園音樂】
例:【童孫不懂供蠶桑,也摘嫩葉入盒中。童孫未解供漁獵,也卷膝蓋握長叉。童孫未解供獵漁,也下河去摸魚蝦。】(也可以自由表達。)
師總結:太妙了,你們的想象已經突破圖畫所給予的限制了。這種【板書:想像悟詩情】的方法能夠把詩讀出情,寫出意。我想此時此刻,我想范成大的這首《四時田園雜興》已牢牢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了吧。來,帶著詩人的快樂興致讓我們一起吟誦古詩(配樂)
五、拓展閱讀。
1、出示范成大的兩首田園詩:
夏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口香。借與門前盤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四進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生讀,指名讀讀。)
2、結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其中的燦爛奇葩。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楊萬里……,這些大詩人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描寫田園生活的詩篇。同學們在課后可以多讀讀這些田園詩的名篇佳作,希望能夠在同學們的作文中,說話中得到運用,甚至成為像范成大、李白這樣的大詩人,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六:板書設計。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兒女當家
快樂
童孫 學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6
教學目標
1.感受田園勞動生活,體會人們生產勞作的辛苦。
2.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字。
3.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1.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田園勞動生活,體會人們生產勞作的辛苦。
教學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課文朗讀錄音帶、查找跟詩有關的資料、課件。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從學前班開始就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我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并初步感知課文
(一)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二)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三)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一)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二)小組討論,
(三)全班交流探究
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⑦供:參加。⑧耕織:耕田織布。⑨傍:靠近。⑩桑陰:桑樹下。
1詩歌一、二句寫了什么內容?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寫不懂如何耕織的“童孫”也在“學種瓜”,要表現什么呢?明確:在農村,無論男女老幼,人人愛勞動,人人需要勞動。另外說明勞動像游戲一樣,雖然繁忙但充滿樂趣。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3詩歌的寫法
(1)正面描寫勞動景象
(2)語言清新自然,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四)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五)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六)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七、板書: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耘田辛勤勞動
(贊美)
夜績麻
學種瓜天真可愛
(喜愛)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7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一
佚名
教學目標 :
1、通過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中描繪的風光、景色。
2、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加深對兩首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用具:錄音機、磁帶
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
1、揭示課題,并介紹作者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園詩人。
杜甫:唐朝著名愛國詩人。
2、自學課文。
(1)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詞,同座討論,教師指導。
(3)練習說說詩的意思。
3、交流自學情況,教師點拔
4、再讀兩首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四時田園雜興》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發生的事?你從哪里理解的。
(2)人們為什么如此辛榮?你體會到什么?
(3)朗讀全詩。
(4)《望岳》這首詩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感受?
(6)齊讀《望岳》。
5、練習背誦兩首詩。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8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二
佚名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領會詩句內容,感悟古詩選詞煉句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整體感知,讀通詩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通、讀順詩文。
2.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基本弄清詩歌的意思。
3.指導學生看書上附的譯文,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二.想像意境,體會感悟。
1.在學生初步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詩句來想像詩中的意境。
2.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與詩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詩句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通過吟誦加以感悟。
3.朗讀吟誦,背誦詩句。
在學生體會感悟的基礎上一起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熟讀成誦。
三.作業
1.朗讀吟誦,背誦詩句。
2.讓學生體會、想像詩句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9
一,說教材
《四時田園雜興》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首田園詩,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繪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的熱鬧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二,說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以及對教法學法的滲透運用.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走進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為體現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本節課讓讀始終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的思想的啟迪.
詩歌要細細品讀的是什么 是詩眼,是佳句,是精妙之處.通過品,品出詩的意韻來.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 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個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這些地方我讓學生細細的品,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不但讓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還要領悟它的深層意思,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本節可的教學亮點有四
視范讀,作好示范.
要讀好一首詩并不容易,因為讀詩與讀文有一定的區別,古詩不但要讀的正確,還要讀出節奏,感情,讀出詩的韻味來.可以說,詩不是讀的而是吟的.如何去吟,老師一定要作好示范.開頭初讀時要示范,讓學生聽聽詩是怎么讀的,有沒有讀錯字,節奏應該怎樣處理.中間更應該聲情并茂的范讀,讀出農人的勤勞,本事;讀出作者對農人的欽佩贊美;讀出兒童的天真可愛.讓學生模仿,學會讀詩.
細細品讀,體味詩情.
詩歌要細細品讀的是什么 是詩眼,是佳句,是精妙之處.通過品,品出詩的意韻來.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 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個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這些地方我讓學生細細的品,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不但讓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還要領悟它的深層意思,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沒有想像,就沒有詩的意境.如何想像 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 (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艱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體會兒童的天真.通過想象詩的意蘊豐富起來.
讀中拓展,提高學生的對古詩詞文的修養.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少年兒童只有通過大量的經典誦讀,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因而學習詩詞不能只僅僅局限于課文,要一篇帶多篇.由一篇田園詩帶出多篇的田園詩來,由一位田園詩人帶出多個田園詩人來.在學習完《四時田園雜興》之后,我要求學生再來學習另一首田園詩《夏時田園雜興》.在自學的基礎上大概說說詩的意思,爭取背下來,接著讓學生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再鼓勵學生多收集田園詩來誦讀.目的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一,激情導入
1,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今天,咱們來學習一首詩,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2,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 (2)介紹作者:播放視頻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3,釋題:"四時""興"是什么意思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激情導入
興趣是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認知興趣,使學習成為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前提.語文教學中我就利用"情感導語",使教學主體—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學習.我的導入語是著樣設計的(同學們……略)
通過這樣的導語激起學生對詩歌詩人濃濃的興趣,也知道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后才引出對新課文的學習.
接著我就問: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 你讀過他寫的詩嗎 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范成大嗎 (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然后播放 "范成大的簡介" 資料.
這樣做一是要檢查學生的課前資料的收集情況,二是要使學生知道范成大是一位了不起的田園詩人,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的興趣.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指導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a請說說詩應該怎樣讀
b明確詩歌的朗讀方法:朗讀詩歌,要求正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c聽范讀
d個人自由朗讀.
e指名試讀,評議.
2,讀了這首詩,你能簡要的說說詩歌寫什么情景嗎
3,小聲自讀,邊想邊畫: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 他們分別在干什么 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引導回答上面問題,并小結板書:
村莊兒女------耘田 織布
童孫----------學種瓜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這一步是讓學生讀通,讀順,讀通.學生喜歡古詩,因為它短小精悍, 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學生上學前就能背誦很多古詩,但背起來往往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在古詩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是古詩教學的重點.而讀準字音,讀出基本的節奏是前提.所以我一進入古詩的學習就是讓學生讀(包括自由讀,聽讀,指名讀,模仿讀,評議讀等),聽讀非常重要,尤其是一開始學習古詩,讓學生聽聽詩是怎么讀的,有自己沒有讀錯字,節奏應該怎樣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利用用多媒體教學,屏幕上出現的詩全標上拼音,便于學生拼讀,糾正讀錯的字音,又播放錄制好的由專業人員朗讀的古詩朗讀錄音,讓學生聽讀.由于專業人員能夠很好地把握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古詩的感情基調.所以學生非常愿意模仿.
接著我讓學生小聲自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邊想邊畫: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 他們分別在干什么 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從整體入手,粗淺的知道詩大概講了什么.原來是寫了(略)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參加.⑧耕織:耕田織布.⑨傍:靠近.⑩桑陰:桑樹下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名試著概述全詩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 質疑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傳統的古詩教學中,唯恐學生不能理解詩意,于是反復解說,還讓學生背誦詩意,這樣的結果只會使學生害怕,討厭古詩,更不用說體味詩的美感了.而我的學習詩文探究詩意讓學生充分自學.首先是借助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課件檢查學生對詞的理解.如……
最后試著讓學生簡單概述全詩大意,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為下面的品讀作好鋪墊.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賞析"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a 詩歌一,二句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b,想象:晝和夜分別指什么 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 (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c,結合想象誦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詩的節奏)反復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著動作豎著大拇指來讀,齊讀.
2,賞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 (天真,勤勞,好學,可愛,愛勞動).
品后指導誦讀,帶著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這兩句詩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1, 放聲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2, 指名讀
3, 老師配樂吟讀
4, 學生入情入境的齊讀,朗讀中自然成頌.
六,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這是節課的重點 ,那是對詩歌深層意思的領悟,語言感情色彩的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體會.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應抓住精要之處,指導細細品讀,體味詩情,品出詩的意韻來.我是怎樣抓的呢
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抓詩眼,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各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圍繞耘田績麻啟發學生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接著讓學生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 (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忙碌和艱辛.最后是指導有情的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農人的勤勞,讀出作者對農人的欽佩贊美本事,我讓學生反復的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著動作豎著大拇指來讀,齊讀,要求學身學生要聲情并茂.讀好"晝,夜,各當家" 晝夜讀重音,各當家要上揚.
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利用媒體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你從這幅圖話里看到什么啦 (大人在忙著干活,小孩在種瓜),然后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大人和小孩在說些什么呢 大人說:"爸爸媽媽忙著了,去,去,去……玩去吧."小孩噘起嘴說:"不,我也能干活……"于是就學起大人種起瓜來.那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 (天真,好學,可愛,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最能體現不怕累的是那個詞呀 是"也",字,大人能干的他也能干最能體現好學的是哪個詞啊 學.詩眼就這樣被品出來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也出來了.接著也是反復誦讀,要求學生讀出"也,學"的感情色彩來,(老師范讀一次)帶著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七,知識的延伸
1,說明《四時田圓雜興》還有60首,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課件)
2,再學習一首(課件)田園詩篇
在古代也有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田園生活,如陶淵明,楊萬里等.老師這里再提供兩首詩人們在田園生活中寫下的詩讓大家欣賞學習:要求大家借助老師提供的注釋自學古詩,說說詩的意思,并嘗試背下來.
夏時田園雜興
黃塵行客汗如漿,
少住儂家漱口香.
借與門前盤石坐,
柳陰亭午正風涼.
3,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
六,知識的延伸
讀中拓展,提高學生的對古詩詞文的修養.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少年兒童只有通過大量的經典誦讀,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因而學習詩詞不能只僅僅局限于課文,要一篇帶多篇.由一篇田園詩帶出多篇的田園詩來,由一位田園詩人帶出多個田園詩人來.在學習完《四時田園雜興》之后,我要求學生再來學習另一首田園詩《夏時田園雜興》.我借助媒體加以展示.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大概說說詩的意思,說說詩中的兒童是一個怎樣的兒童. 并爭取背下來,接著讓學生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再鼓勵學生多收集田園詩來誦讀.目的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八,總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其中的燦爛奇葩,同學們在課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園詩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同學們可以成為象范成大,李白一樣的大詩人.老師期待著你們的大作.好嗎 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八,總結
這一節課除了要學好《四時田園雜興》本身外,另一個教學目標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最后的總結是這樣的……(略) 這既是對全詩的總結,也是對同學的期盼和鼓勵.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10
教學目標
1.感受田園勞動生活,體會人們生產勞作的辛苦。
2.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字。
3.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1.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田園勞動生活,體會人們生產勞作的辛苦。
教學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課文朗讀錄音帶、查找跟詩有關的資料、課件。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從學前班開始就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我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并初步感知課文
(一)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二)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三)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一)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二)小組討論,
(三)全班交流探究
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⑦供:參加。⑧耕織:耕田織布。⑨傍:靠近。⑩桑陰:桑樹下。
1詩歌一、二句寫了什么內容?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寫不懂如何耕織的“童孫”也在“學種瓜”,要表現什么呢?明確:在農村,無論男女老幼,人人愛勞動,人人需要勞動。另外說明勞動像游戲一樣,雖然繁忙但充滿樂趣。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3詩歌的寫法
(1)正面描寫勞動景象
(2)語言清新自然,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四)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五)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六)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七、板書:
四時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
晝耘田 辛勤勞動
(贊美)
夜績麻
學種瓜 天真可愛
(喜愛)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11
1、師過渡:鄉村四月閑人少,我們再來看看詩人范成大的筆下初夏時節人們又在忙些什么呢?默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課件出示)
2、師:人們在忙什么呢?(讓學生充分交流“耘田、績麻、種瓜”)
師:是啊,鄉村的人們忙著耘田、績麻、種瓜。他們忙了多久呢?
生:忙了很長時間,他們白天出門耕田,晚上回來還要把麻搓成線。
師: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人們白天忙著干活,晚上回來還要干活,男男女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真是忙啊!看到人們這樣晝夜不停的忙,你想對人們說些什么?(個性化朗讀一二句)
1、 師:大人們日夜辛勞都在忙著干農活。那么這里的孩子都在干什么呢?是不是都在忙趁東風放紙鳶呢?
生:不是,他們在桑樹陰旁學種瓜。
師: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師:同學們,按常理,農村這些像你們這么大的孩子應該在玩什么?
(引導學生想象:放風箏<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釣魚<蓬頭稚子學垂綸>、在田間捉蝴蝶<兒童急走追黃蝶>……)
師:是啊,這么多好玩的游戲不玩,他們卻——讀“也傍桑陰學種瓜。”
師:我想問問這里的孩子,你為什么不去放風箏(釣魚、捉蝴蝶),非要學種瓜呢?(師生情境對話)
生說一種想法,便引導其朗讀。師:哦,你真是一個懂事(勤勞、可愛、善解人意、孝順)的孩子,所以你——讀“也傍桑陰學種瓜”。
師:看來這里的孩子雖然不懂怎么干農活,卻也勤勞懂事呢!一起讀后兩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師:看到如此懂事的孩子,大人們一天的勞累也會煙消云散的!
4、師:詩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熱烈的勞動生活場景,大人小孩各有各的興致,為生活而忙碌著。來,我們一起讀——四時田園雜興……
四、對比誦讀,升華情感。
1、師:學了這兩首詩,字里行間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人們的忙碌和勤勞。
引讀: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鄉村四月閑人少——晝出耘田夜績麻
鄉村四月閑人少——也傍桑陰學種瓜
2、師:兩位詩人為我們展現了農村初夏時節緊張、忙碌的勞動場景,人們為什么這么忙呢?
生:為了生活、為了家庭。
師:是啊,農歷四月是農家耕種的時節,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忙中有對家庭的一份責任;這忙中有著鄉村人勤勞的品質,這忙中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走進鄉村四月,對于翁卷來說,多了一份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對于范成大來說,更多了一份對熱愛勞動的兒童的贊揚。
五、 拓展閱讀,積累古詩。
1、師:同學們,其實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田園生活,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楊萬里……,這些大詩人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描寫田園生活的詩篇。老師課前也搜集了幾首很有代表性的田園詩,我們一塊兒來讀讀。(課件出示)
2、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其中的燦爛奇葩。同學們在課后可以多讀讀這些田園詩的名篇佳作。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宋]翁卷 [宋]范成大
閑人少
才……又…… 晝 夜
也傍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12
(一)概述
(四時田園雜興)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樂趣》中的第二主課。本課是一篇古詩,講的是描寫農村 自然景色和一般生活的內容,較全面地反映了勞動的艱辛,勞動的歡樂,贊美了農村勞動者。古詩內容鼓勵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懂得在農村,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需要勞動,人人愛勞動。設計理念:整首古詩爭取在一課時里完成。學生在各種情景下,利用已掌握的文字學習工具學習課文中的生字。以讀為主,以讀促悟,以語言運用為中心,說寫結合,仿編、續編或創編出與本課主題相關的小故事或小片斷,在讀寫的過程中進行思維深層次加工訓練。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二、2、過程與方法
1、能夠提出不認識的生字朋友,進一步掌握和體驗識字的方法;
2、能夠通過自主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動腦思考、同桌交流、表達反饋的課文學
過程,體驗和感悟探究的一般過程;
3、能夠通過仿、續或創編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意見或看法;
4、能夠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將生字識記方法或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愿望,體驗協作學習的過程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2、認同從小樹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積極參與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12-14歲的兒童,思維活躍,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對語文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
2.學生在學習中隨意性非常明顯,渴望得到教師或同學的贊許;
3.學生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經歷和勞動體驗,比如自己整理書包、系紅領巾、幫助家人做家務等;
4.學生已有較好的自學生字詞的能力,能借助事先查到的資料閱讀拓展材料;
5.學生能根據提示仿、或創編古詩,并樂于表達。
四、教學策略
1.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策略:a.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自己提出不理解的主詞組或詩句(問題),在其他同學的幫助或教師的提示下采用以前掌握的拆字理解法進行理解(解決問題);b.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自己提出問題(如什么是梅?)通過同桌討論和教師對重點詞句(如:“過了幾天”、“自己去游吧”)的點撥,學生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學交流(問題解決)。
2.自主學習策略: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拓展資料和進行創新寫作,在深入理解課文主題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識字能力和寫作水平,促進思維的深層次加工。
五、教學環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教學ppt、打印的拓展資源、自制教學圖片。
知識點
學習
目標
媒體
類型
媒體內容要點
教學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結論
占用
時間
媒體來源
詩題
折題
課件
“范成大的簡介”資料
激發學生興趣
手動
范成大是古代杰出詩人
3′
自制
古詩范讀
有感情地讀
課件
再現古詩意境
創設情境
手動
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
5′
自制
指導朗讀
情感
課件
課文插圖和需指導朗讀的句子
引導
手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2′
自制
拓展閱讀
理解掌握
課件
資料中的古詩
拓展知識面
手動
再次認識范成大以反映
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詩。
6′
自制
復習
強化理解
課件
整首詩所有的知識點
鞏固知識
手動
理清課文思路,會復述
6′
自制
六、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今天,咱們來學習一首詩,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2、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范成大嗎?(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2)介紹作者:播放“范成大的簡介”資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淳熙十年因,58歲病辭。此后10年隱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范成大是一個關心國事、勤于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憂國恤民的一貫思想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3、釋題:“四時”“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
1.指導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a請說說詩應該怎樣讀?
b明確詩歌的朗讀方法:朗讀詩歌,要求正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c聽范讀(附課件)
d個人自由朗讀。
e指名試讀,評議。
2、讀了這首詩,你能簡要的說說詩歌寫什么情景嗎?
3、小聲自讀,邊想邊畫: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附課件)
引導回答上面問題,并小結板書:
村莊兒女------耘田織布
童孫----------學種瓜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2質疑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賞析“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a詩歌一、二句寫了什么內容?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b、想象:晝和夜分別指什么?圍繞耘田績麻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c、結合想象誦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詩的節奏)反復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著動作豎著大拇指來讀、齊讀。
2、賞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勤勞、不怕苦、好學、可愛、愛勞動)。
品后指導誦讀,帶著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這兩句詩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1、放聲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2、指名讀
3、老師配樂吟讀
4、學生入情入境的齊讀,朗讀中自然成頌。
六、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七、知識的延伸
1、說明《四時田圓雜興》還有60首,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課件)
2、再學習一首(課件)田園詩篇
在古代也有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田園生活,如陶淵明、楊萬里等。老師這里再提供兩首詩人們在田園生活中寫下的詩讓大家欣賞學習:要求大家借助老師提供的注釋自學古詩,說說詩的意思,并嘗試背下來。
夏時田園雜興
黃塵行客汗如漿,
少住儂家漱口香。
借與門前盤石坐,
柳陰亭午正風涼。
3、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
4、復習鞏固附:課件
八、總結與評價
本課主要評價學生達到課標要求的程度。主要側重于學生能夠在熟誦詩句的基礎上,能在腦子里重現古詩意境。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對學生的及時反饋進行評價,課后主要通過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任務進行評價。具體的評價指標還是課標要求的具體化措施。(見下表)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評價具體內容
評價方式
知
識
與
技
能
1.詩句
a.讀音準確,無不認識的字;
b.讀音準確,吟誦時感情豐富;
c.連詞準確,吟誦時能準確連接詞語,不讀破詞;
d.詞句通順,能夠根據韻律讀句;
e.能夠利用查找到的資料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a.一顆星
b.兩顆星
c.三顆星
d.四顆星
e.五顆星
2.課文
a.能夠朗讀古詩,無不認識的字;朗讀時富有韻律性;
b.能夠有感情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c.背誦課文。
a.一顆星
b.兩顆星
c.三顆星
3.寫作
a.能夠仿寫古詩,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學寫詩,不要求押韻;
b.修改寫好地詩;
c.能夠寫出詩句包含的意境。
a.一顆星
b.兩顆星
c.三顆星
過程與方法
問題探究
a.能夠積極提出不懂的問題;
b.能夠就不懂的問題積極思考;
c.圍繞問題,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向老師或同學表達;
d.圍繞問題,能夠積極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形成小組意見。
a.一顆星
b.兩顆星
c.三顆星
d.四顆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內化與外化
a.能夠給家長講述自己勞動本領的一件事情;
b.自己再嘗試學會一項本領。
a.三顆星
b.四顆星
《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
2.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敬重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學重點
1.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和情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入詩
1.了解作者生平
2.釋題
3.激趣
師:古代有許多關于描寫田園的詩歌,為什么這么多的詩人對農村生活這么情有獨鐘呢?讓我們一起讀讀這首詩,走進詩人所營造的田園世界吧!
二、初讀感知——原境之讀
1.師:同學們,首先讀讀這首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讀流
利。(生自由讀)
2.師指名讀并評價
(師評價指向:1.字音讀準。2.能比較熟練的把古詩讀出來。3.找一個字音讀得準的學生領讀生字,學會生字。采用鼓勵表揚的方法。)
3.齊讀
4.解意
師:同學們,古詩語言簡練,含義深遠,讀起來不容易理解,但要學好它也不難,關鍵是掌握方法,誰能說說,以前我們理解詩句用了哪些方法?(板書:借助注釋)我們現在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學習,我們可以逐字逐句地討論,借助注釋把詩句弄明白,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一個問號,我們等會交流。
5、小組學習,師巡視,可參與其中。
6、全班交流,弄清詩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處。
師小結:同學們要相信自己,通過自己的學習,就能解決問題。準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說一說。(生說)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在后面的古詩學習中我們再一一解決;理解了意思,這樣讀起來就更加有味道了。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
三、精讀領悟——意境之讀
1、(過渡)師:有人說:“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到底獨特、迷人在何處呢?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你從哪里看出來的?(生交流)
2、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和情趣
師:同學們,你們通過“桑陰”“學種瓜”還有插圖知道了這首
古詩是描寫夏季的,這種通過文字感受內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過每句話,想想在你的腦海里還出現了哪些畫面或者就這幅種瓜圖的具體情景嗎?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3.生讀詩,閉眼想象,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重點指導兩幅圖:
第一幅圖:全村勞動圖
師:他們在干什么?會說些什么呢?
學生交流,相機指導朗讀。三種不同感受地讀第一句:
師:是啊!看到這一片欣欣向榮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讓詩人高興愉悅呢?(想象一片長出農物的田地,帶著高興愉悅情感來讀)看著這愉快、繁忙的勞動場景,怎能不讓詩人感到激動呢?(帶著激動的情感來讀一讀)看著這樸素、善良、勤勞的人們又怎能不讓人感到親切呢?(全班齊讀)
第二幅圖:童孫學種瓜圖師:小孩為什么學種瓜呀?大人和小孩在說些什么呢?除了學種瓜,還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勞動呢?
(指導讀出感情)師引:小兒雖然頑皮,可是也在勞動上專心、認真,難怪詩人最喜歡他,同學們,我們也帶著喜愛,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看著童孫勤勞的樣子,作為父母一定是多么的欣慰、高興呀!誰再讀讀?
5.回歸整體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想象,如果現在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這是一種怎樣的田園生活?你怎么形容?(生活溫馨、恬靜、愉快……)
師總結:是啊!清新秀麗的景色讓詩人心醉,樸素純真的人們讓詩人親切,好學的孩童讓詩人身心愉快,詩人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愛上了這里樸實無華的人們,我想他在寫這首詩時候一定在笑、在回味。
師范讀(配樂)
生指名讀(配樂)
生背誦(配樂)
四、拓展品讀——心境之讀
1.拓展視野,進一步感受
(過渡)師:田園生活其樂融融、充滿情趣,難怪許多詩人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留下詩作。現在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讀讀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寫的田園詩《鄉村四月》,可以借助注釋,說說大意,也可以談談讀后的想法。(課件出示)
2.學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3.總結
師:是啊!在田園詩人的筆下,鄉村是那么恬美、秀麗,字字都洋溢著一種和平、寧靜的氣氛。那里的人民過著儉樸而充實的生活,就連小孩都那么惹人喜愛。同學們課下可以搜集、品讀田園詩都歌。不過。田園詩歌只是古代詩歌里的其中一種。而每首詩歌都是一曲動人的歌,優美的畫,但愿你們在今后的唐詩宋詞學習中積累更多!
五,作業
搜集田園詩歌,可制成書簽,配上文字或者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