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田園雜興》教學案例
【背景分析】
一直以來,我認為古詩教學是塊難啃的骨頭,在古詩教學上存在著很多困惑。接手新班,更要慎重。揣摩時突然想起竇桂梅老師的幾節古詩課,翻看一番,頗有收獲!以下是教學所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感受:】
認真回想了竇桂梅老師講《游園不值》這首古詩的情景:為了一個“柴扉”,竇老師出示了許多“門”的圖片;為了這一首詩,竇老師收集了許多詩作。
竇老師用她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寬廣的知識平臺,借由這一首古詩,引領學生感悟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學得來的,更不是生搬硬套上得了的。根據文本,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從古詩題目入手,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整理有關作者的資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同學們,生活在繁華城市中的你們一定對質樸的鄉村田園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國古代許多詩人卻對田園風光情有獨鐘,寫下了許多名篇佳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板書題目)
師:齊讀題目,讀準字音“興”(xìnɡ),讀出詩題的節奏。
師:“興”是什么意思?“四時”又指什么?
雜興:各種興致。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四時:四季。《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
師:這首詩的作者范成大,我們對他比較陌生。因此老師課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關作者的資料,誰能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師: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下面,我們一起學習60首其中的一首。
二、這首詩中,多音字比較多,如“興”、“供”、“當”、“解”,容易出錯。受黃石方言的影響,“傍”容易誤讀成:bàn.初讀古詩時,我特意在課件中注明了拼音,方便學生正音。不過,最直觀、最有效的還是我的示范朗讀,一開始就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引導,使古詩朗讀訓練事半功倍。
三、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意思時,初了課本上的注解外,我還專門運用了插圖,圖文結合,意思一下就明了了許多。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讀通了全詩,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主要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師:自由讀文,借助注釋,結合插圖,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解“村莊兒女”時,學生容易發生混淆,認為“兒女”指的是小孩。這里,我直接明確: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人稱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現代漢語“妻子”是個專有名詞。這樣,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又進了一步。
四、感悟古詩意境,是本課的難點,也是一個亮點。我在這里借鑒了竇老師的方法,借一首古詩,拓展延伸出另外三首與之相關聯的古詩:《所見》、《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