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教學設計之一
②為什么第2~7自然段可以歸并為第二段?第8、9兩個自然段可以歸并為第三段?
(第二段從第2~7自然段,寫了揀“中國石”的經過。第三段,也就是第8、9兩個自然段,寫了大伙興奮地觀賞“中國石”,精心保管“中國石”和“賽石會”上“中國石”屢屢奪魁。從時間和地點的轉換上,也不難看出兩個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個初夏的早晨,地點在營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揀到“中國石”之后,已經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賽石會”上,“中國石”屢屢取勝和對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動。)
4.小結。
根據表達的需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的。學習分段,歸納段意,是讀懂全文,領會內容的必要手段。練習好分段、歸納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觀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認真讀懂每一個自然段,通過歸并自然段,劃分段落;再從自然段的歸納、提煉中,抓住主要內容,用簡練的語言寫出大段段意。
(三)質疑問難后,指名讀課文(注意自然段、特別是大段之間,停頓時間要長些。)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依據“思考·練習”第1題要求,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課文二、三段內容,體會“我”和小姑娘發現雄雞形的石頭——“中國石”及觀賞“中國石”特點的激動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我”和小姑娘發現雄雞形石的激動心情及為它命名為“中國石”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閱讀分析第一段。
1.讀,即第一段開頭。說說上節課歸納的段意。
(戰士們常常揀石頭,還舉行賽石會,我也成了石頭迷。)
2.結合句子的內容,解釋(可以查工具書)“舉目”、“沙海”的“海”、“漫灘”的“漫”和“可心”。
(“舉目”是抬眼四處望無邊的沙海。“沙海”的“海”,形容沙漠無邊。“漫灘”的“漫”是到處都有石頭。“可心”是指滿意的石頭。)
3.提問:讀了文章的開頭段,我們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也就是中心人物是誰?
(邊防戰士)
還了解到邊防戰士休息時常常做的一件什么事?
(揀石頭)
還知道了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什么地方?
(戈壁灘)
戈壁灘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教師根據教案資料(見后)再適當補充。)
4.在這樣一個除了沙子就是石頭的荒涼的環境中,邊防戰士為什么要揀可心的石頭,還要舉行“賽石會”?
這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暫不做解答,在學習課文過程中,會理解這個問題。
5.課文開頭段交代了邊防戰士在戈壁灘上揀石頭,還開賽石會。接下來第二、三段仍然寫的是邊防戰士在戈壁灘上揀石頭,開賽石會什么的。大家讀了課文,感覺到重復嗎?為什么這樣寫?如果不是重復,那么第二、三段內容跟開頭段內容區別在哪里?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大家議論后再回答。
(開頭段的內容和第二、三段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區別在開頭段是為了整體說明情況,介紹事情發生的背景,讓讀者先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避免突然的感覺。例如開頭,首先介紹戈壁灘的荒漠;說戰士們休息的時候“常常”揀石頭,舉行“賽石會”,說“經過十幾次比賽”等,都說的是經常的事。可是第二、三段內容就不同了:說的是在“一個初夏的早晨”,“雨后大漠,風清氣爽”的時候,“我”揀石頭時發現了一塊跟祖國版圖相似的“中國石”,并精心愛護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