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選1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語文第七冊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 舍、君。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設計特色: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從中感受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知詩人,解題,了解時代背景
1.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詩人 。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么?解“使”?
4.簡介時代背景。
知道元二為什么要去安西嗎?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從大老遠長安趕來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誼啊!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那么王維又是怎么送別朋友的呢?
二、初讀,讀準音,讀出節奏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詩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們讀正確。
2.指名讀,讀準生字、多音字。
3.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好詩歌的節奏,指名讀,再指名讀。
4.全班讀一讀。聽配樂朗讀。
5.那我們學著他的樣子,再讀讀。
6.小結。
三、想象畫面,領會詩意,體味別意
過渡: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么時候送呢?請大家再默讀這首詩,并讀讀課后注釋,邊讀邊思考。
。ㄒ唬⿲W習前兩句,領會詩意
1.交流。讀懂詩意,體會美景。
在哪兒送呢?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些?什么時候送呢?
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知道的?指名讀、再指名讀。
我們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么讀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
。2)客舍
。3)柳樹:什么樣的柳樹?
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朗讀
這樣的渭城美嗎?你喜歡嗎?指名讀、再指名讀。再指名讀。男女賽讀。
(二)品讀后兩句,體味別意
過渡:多么美的渭城。】墒蔷褪窃谶@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么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體會路途的艱辛
讀了這兩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想想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干嘛?那么王維會說些什么呢?
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里看出來?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還有機會一起喝酒嗎?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
此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剛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2.創設情境,讀出詩情
(1)指導讀(引讀)指名讀、再指名讀
。2)如果你是王維,你還會說什么呢?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會說些什么呢?
3.總結升華
。1)是。∨笥阎g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著,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別離——師引讀 齊讀后兩句
。3)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獛熞x 齊讀后兩句
就這么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么之情?(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會讀,有感情
1.讀全詩
是啊,他們是多么舍不得分開!看,喝完酒后,王維牽著馬兒,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課文插圖)
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還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根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R讀全詩)
2.唱詩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在經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輕輕地跟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別著急。第三遍,會的,你可以大聲跟唱。
五、課外拓展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再搜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課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學 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并非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想象的內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后,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后面安西的滿目凄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于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2.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眱删洌胂笤娙伺c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于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后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理念】
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畫、唱、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和著《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
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元二誰?他與王維的關系?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兒?(安西)解讀“安西”。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
。ㄎ汲、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具體位置:
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地圖明確地點。
3、課件同時出示標有三地名的地圖:
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
(渭城──陽關──安西。)
4、路程,體會離情:
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你若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么?需要強調些什么,并說說根據。
。ㄐ〗M討論──交流──點撥。)
1、雨:
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維是山西人,在陜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
“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
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吟誦。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昂笾亜e者,眾有千言萬語,貽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并詠唱跟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說,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后,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課件出示:
王維兄:展信問安!記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能默寫古詩。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4、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搜集和讀熟幾首送別詩,如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李叔同的《送別》。
【教學過程】
一、解題意
1、談話導入:
你嘗試過與親人分別的滋味嗎?心情怎樣?
2、回顧自己熟悉的送別詩,再讀一讀。
3、引出課題,釋題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庫車現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音樂家,他聽說友人元二要遠赴西北,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為老朋友送行。
三、讀詩文
1、自由讀。
2、同桌或小組合作讀,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討解決。
3、交流讀書情況:
、拧∧阕x懂了哪一句?
、啤∧氵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讀成誦。
四、入詩境
1、聽《陽關三疊》曲,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朝雨、柳樹、王維和元二依依不舍的情景。)
2、找出課文相關的地名。
3、看地圖,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交通狀況:
從渭成到安西約3000公里,按照當時的交通狀況,最快就是騎馬,也要半年才能到達。體會作者為什么要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為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啟發想象:
元二即將起程,這一去也許三年五年才回來,也許十年八年也回不來,甚至一輩子也回不來,如果你是作者,你還有什么話對他說,請寫下來,再讀一讀。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評議。
五、選作業
。ㄈ芜x一題。)
1、詩配畫。
2、把這首詩改編成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簡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據說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這首七言詩共四句,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因此引導學生深刻地感悟這份情是本課教學的關鍵。而讀是悟情的首要問題。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方面的要求是“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睂τ诠旁娊虒W的要求是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教學“以讀代講”,重點在讀上下工夫。
二、教學目標
n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學習古詩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結合注釋了解古詩的大意。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多層次閱讀,互相協作。
2 、大膽交流、發表獨自的見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感悟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2、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古詩的熱情。
三、教學難點、重點
。1) 教學重點:在讀詩中鑒賞,在鑒賞中讀詩。
。2)教學難點:體會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四、教法
1、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感悟為主線。
2、細化讀,讓讀使詩歌在課堂中化靜為動,激活語言文字背后的隱性內涵。
3、通過對話給予學生心靈自由生長的空間。
五、學法
1、通過“讀、品、誦、悟”的方法學習古詩,達到入詩境、解詩意、讀詩韻、悟詩情。
2、課前預習:自主識字,初讀古詩。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情,引出課題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當中,流淌著這樣一條河流,這一條河流中承載著許許多多人們用真摯的心靈寫成的一篇篇文字,我們稱它們為古詩文。而這一篇篇文字我們必須用獨特的方法去吟誦它們,才會體現出它們的價值。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稱這一篇篇文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古至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古人關于離別的詩作很多,1200 多年前,大詩人王維送別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誕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別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證這段深厚的友誼吧!
二)知作者 解詩題
1、學生談對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簡介,講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課題。
3、解詩題
師:題目中哪個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誰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結合學生的實際進一步理解元二。
師: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對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嗎?
4、指導讀題
指名讀,教師指導停頓:送/元二/使/安西。齊讀進一步理解詩題。
三)抓字眼 解詩意
1、結合注釋自由閱讀,了解大意。
2、反饋閱讀,集體評議。
3、師配樂范讀,學生評議。
四)學技巧 讀詩韻
1、簡單講解古詩的朗讀技巧,放范讀錄音。
2、指導學生配樂朗讀。反饋朗讀情況。
五)創詩境 悟詩情
1、出示渭城圖,引讀前兩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氣新、 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師:看圖讀詩,我們對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氣新、 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圖,感受荒涼
師:對安西我們有什么印象?
生:滿眼黃沙,漫天灰塵、寸草不生、荒涼、孤寂
3、出示路線圖,感受遙遠。并 了解渭城、陽關及安西的位置。
4、話別元二。
師:元二即將遠行,我們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
生:元二,此去路途遙遠,希望你一路順風。
生:好朋友,路途漫長而又艱險請帶好水和干糧,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別了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層進式引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詩人的滿腹離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生:這是一杯離別的酒
生:這是一杯友誼的酒
生: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生: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讀景語,化情語
師: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更為強烈。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生:雨,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生:是老天想讓元二多留一會兒。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生: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7、讀全詩送元二,再悟詩情。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詩送元二。
六)、 放《雜詩》、《送別》 升華情
1、送別朋友無限感傷,那有朋自遠方來,應是不亦樂乎。出示王維的《雜詩》,比較兩首詩的不同點。
師:盡管內容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為有情,千百年來我們不斷的吟誦。因為有情我們快樂相處。
2、放歌曲《送別》
七)、 拓展作業:
搜集離別為主題的古詩,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5
一,(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找地名,初讀解題.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 板書:送 (播放課件)
2,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 理解"使".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初讀全詩:(古詩幻燈片)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里還有哪些地方名 解讀"渭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么聯系呢 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1,師:是誰送元二使安西 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一些什么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 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時候的雨 怎樣的雨 (板書:雨)
客舍:客中送客.(板書:客舍)
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板書:柳)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詩意,三嘆"故人".
1,師:王維和元二是什么關系 從詩歌哪個詞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書:故人)
2,師:再讀讀古詩,和同桌討論一下,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里讀出他們是好朋友.
師:(板書: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讀讀整首詩,再想想,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 雨)
師:女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 柳)
師:男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指板書 客舍)王維為送友人,從長安一路送到離長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擺上一桌酒席為朋友餞別.客舍,本來只是旅客的暫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鄉,卻要在這里送別朋友,怎能不傷感別離——齊讀"勸君……".
4,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 (課件顯示地圖)
師指地圖:安西在遠離中原的新疆,那時的安西時局常常動蕩不安.
渭城又在何處 (陜西省咸陽市東北.)
陽關呢 (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 (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安西.陽關以西,千里迢迢,人煙荒蕪.)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次朋友遠離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勝回朝,衣錦還鄉,然而長途跋涉,其艱難痛苦,何以想象 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切換到幻燈片)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切換到古詩課件)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
5,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間就說最后幾句話吧!快快把它寫下來,可以是元二對王維說的,也可以是王維對元二說的.(背景音樂)
(板書:依依惜別)
6,指名朗讀依依惜別的話.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師:你在課外還搜集了哪些送別詩
(課件別詩欣賞)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誦讀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按平長仄短的規律來讀詩、吟詩、舞詩,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2、通過賞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積累有關送別詩句,并嘗試運用。
【教學過程】
一、引題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詩。
1、板書課題,簡介王維。
2、釋題:
誰送誰?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圖理解:渭城、陽關、安西。
正確讀題。
二、讀詩
1、師范讀:
教學平仄規律。
2、生自讀詩文:
交流質疑:
師生按照平仄規律邊讀邊體會詩文含義,重點理解:浥、更盡、故人。
3、配樂朗讀,學生閉上眼睛欣賞:
隨機體會詩情:
師:當你靜靜地聆聽的時候,你們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氣──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師: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學們,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是無盡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這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
師:西出陽關無故人。
元二要經歷3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這滿眼的荒漠,滿目的戈壁。身為好友的你,在這離別的時刻,還想對元二說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師:所以,在這分別的時刻,該怎樣讀呀?
。◣熒錁防首x。)
5、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可我分明感覺到這酒里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這一杯酒夠不夠?那就──
師生:再來一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喝完這一杯,元二該啟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生共讀(配樂):《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詩
王維讀著讀著,情到深處,便輕輕地唱了起來。
師生清唱,體會詩情。
四、吟詩
1、半讀半唱叫作吟。
2、師示范 。
3、生跟學吟。
五、舞詩
吟之不足則舞之。
生學習手語。
師生邊吟邊舞。
六、拓展,深化詩情
同學們,元二走了,出使到遙遠的安西。王維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會有怎樣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間才有了萬古不朽的詩篇。
分別是傷感的,但因為有了你們,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傷感,因為我知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教學反思】
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并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說,背誦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7
一、找地名,初讀解題
。ɡ钍逋摹端蛣e》引入古詩。)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板書:
送
。úシ耪n件。)
2、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讀“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初讀全詩:
。ü旁娀脽羝#
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里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么聯系呢?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1、師:是誰送元二使安西?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一些什么?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
板書:
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書:
客舍
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
板書:
柳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詩意,三嘆“故人”
1、師:王維和元二是什么關系?從詩歌哪個詞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書:
故人
2、師:再讀讀古詩,和同桌討論一下,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边@里讀出他們是好朋友。
師:(板書: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木譬ぉど幼x“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讀讀整首詩,再想想,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雨)
師:女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柳)
師:男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指板書:客舍)王維為送友人,從長安一路送到離長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擺上一桌酒席為朋友餞別?蜕,本來只是旅客的暫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鄉,卻要在這里送別朋友,怎能不傷感別離──齊讀“勸君……”。
4、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
。ㄕn件顯示地圖。)
師指地圖:安西在遠離中原的新疆,那時的安西時局常常動蕩不安。
渭城又在何處?
(陜西省咸陽市東北。)
陽關呢?
。h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
(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安西。陽關以西,千里迢迢,人煙荒蕪。)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次朋友遠離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勝回朝,衣錦還鄉,然而長途跋涉,其艱難痛苦,何以想象?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ㄇ袚Q到幻燈片。)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ㄇ袚Q到古詩課件。)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
5、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間就說最后幾句話吧!快快把它寫下來,可以是元二對王維說的,也可以是王維對元二說的。
。ū尘耙魳贰#
板書:
依依惜別
6、指名朗讀依依惜別的話。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師:你在課外還搜集了哪些送別詩?
(課件別詩欣賞。)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誦讀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會寫2個生字,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別詩,培養熱愛祖國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去認識一位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出示王維生平)從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維?為什么他的這首詩流傳如此之廣,被世人傳唱呢?讓我們穿過時間的隧道,來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親臨那一個動人的場景吧!
二、整體感知
1、出示古詩,請大家放聲朗讀整首詩,注意把生字讀準,注意詩歌的節奏與停頓。指名讀。
2、指名讀題。從這個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使”(出使);
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找一找這首詩里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經的關口。(課件出示地圖明確地點)那你知道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嗎?沒有便利的交通,相隔這么遙遠的路程,要再相聚談何容易!因此,當元二將要遠赴安西,王維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行。
三、領會詩意
1、蘇東坡說過,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大家再讀一讀,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早晨;浥:沾濕)板書:雨
。2)客舍(旅店)。板書:客舍
(3)柳:怎樣的柳?(清新的、綠綠的……)“柳”是“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板書:柳
2、這些景物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看到的?(一、二兩句)我們來讀一讀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蹦隳苡米约旱脑拋碚f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空氣變得潔凈清涼;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一片生機盎然。)如此的美景,王維有心去欣賞嗎?這細雨似乎也在暗中醞釀著離別的氣氛呢。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讀詩句。)
3、王維和元二是什么關系?從詩歌哪個詞中可以看出?(板書:故人)
4、詩中哪幾句能讓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維確實是好朋友?
。ā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里讀出他們是好朋友。)(板書:酒)那么,“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嗎?你覺得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兩個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嗎?(不是)你從哪一個詞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來一杯。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課件顯示地圖。)(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達,從楊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風蕭瑟的秋天了。)那么遙遠的路程,那么漫長的時間,一路上又會發生什么呢?作為好朋友的王維其實心里是深有感觸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問將士,察訪軍情。大漠邊關,黃沙漫漫,烽火狼煙,長河落日,這一切都讓他刻骨銘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著一路上的風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蒼涼,而出關以后,語言不通,更覺一種無法排遣的落寞。況且,什么時候能回來,也是一個未知數,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經歷這一番別樣的生活,在這離別之際,王維有多少話要跟老朋友說!此時此刻,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元二又會說些什么呢?讓我們來寫一寫吧!
6、老朋友啊,你將遠赴荒涼的安西,舉目無親,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許會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讓我再為你斟上一杯酒吧。ㄉx詩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說不完的知心話,道不盡的離別情,千言萬語就
化作這句話吧:(生讀詩句)
8、師:根據史料記載:詩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滿六年(于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請大家站起來。
四、課外拓展
師:人生自古傷離別,相見時難別亦難。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關于送別這一主題,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讓我們來讀一讀,感受一番那種離別的情懷吧!師:歲月穿梭了1300年,王維的這首送別詩仍然以無窮的魅力影響著我們,讓我們來電視劇《大敦煌》中的一段詞:秦時明月云天上,漢家宮闕在何方?陽關三疊,疊不走萬千惆悵。大漠孤煙,見證了百代滄桑。春花謝看秋霜,駝影飄渺映夕陽。悲歡聚散一杯酒,各自東西為情殤。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吧!這就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財富,同學們,讓我們去熱愛它,誦讀它!
課后反思:
1、創設了多個與古詩對話的角度,每一個角度都是比較新穎的、獨特的。閱讀的對話,基礎在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倘若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能夠“見人所之未見,發人之所未發”,無疑課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為主線構筑對話的流程,給課堂注入了濃濃的人文色彩。語文課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融合,感情是一個不錯的平臺。知識是浸潤著感情的知識,過程是流淌著感情的過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動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靈性?扇绾斡行У乩谩霸娒娴男畔ⅰ眮碇貥媽W生情感,讓學生如何更主動地走進古詩,與詩人共呼吸,是否還有更適合與學生對話的切入點。
3、都說語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載體,是人的精神家園。那如何使自由個性的抒寫濃烈起來、真切起來呢。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地學、自主地學、自覺地學。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讀中感,理在自己讀中悟,法在自己讀中明呢?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9
《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是王維寫的一篇送別詩。戴老師執教本課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精心地確定教學目標,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精心地選擇教法,讓學生感悟到了古詩語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詩人所蘊涵的獨特感情。
回到學校,戴老師上課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我覺得他上課的特點是樸實、扎實。
一、樸實的風格
說戴老師的課樸實,是因為他的課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義的東西,而是步步踏實,每一個步驟都精心雕刻。他不會因為趕時間而放棄某一次知道學生的機會,也不會因為只重視結果而忽略了教學的過程。比如說,在引導學生讀好課題《送元二使安西》這個課題時,光是解題、讀題就花去了十五分鐘的時間,直到每一個學生能正確讀題為止;叵胛以谄綍r的教學過程中,讀好詩題往往就被忽略,而戴老師這一點卻做得非常好。他花這么長的時間是有道理的,因為詩題對于一首詩來說就好比是龍的眼睛。戴老師在讀好詩題是雖然著墨不多,但是頗具匠心,體現他樸實的教學風格。
二、扎實的過程
戴老師在上這堂課時,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始終讓“讀”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王維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唱中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舞中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詩的最后兩句,選取了餞別宴席的勸酒詞“勸君更進一杯酒”凝離別之情于美酒之中。一杯酒,一生情,一個“更”字,一個“盡”字,浸透了詩人對朋友的全部真摯感情。戴老師在引領學生讀這一句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悟詩人的情感。他是這樣啟發提問的:“身為好友的你,在元二臨行前,還想對他說些什么?”學生聽音樂交流后,戴老師又悲傷地告訴大家,幾年之后,王維就去世了,應該怎么讀?“千言萬語化作薄酒一杯,一切盡在不言中,來吧,舉起酒杯吧!”接著,戴老師問:“喝下這杯酒了嗎?我怎么覺得這不是一杯酒,這究竟是什么呢?”學生答:“是濃濃的情意!薄昂纫槐瓑騿?那我們再喝一杯,你還喝出什么滋味?”學生一個個站起來回答:有痛苦,有難過,有悲傷,有難舍難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我聽著看著,也多想舉起酒杯來送一送元二呀!“是的,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讓我們舉起杯送他一程吧!”已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這濃濃的愁情別緒,籠罩著大家。戴老師醉了,學生醉了,在場的所有聽課老師也醉了。此時“但愿長醉不用醒“,喝呀喝,讀呀讀,已不能表達詩人的感情了,就讓我們來唱吧!學生跟著老師,合著《陽關三疊》的曲調,動容動心的吟唱起來,是多么和諧的課堂氛圍呀!戴老師在引導學生讀好這首詩的時候,沒有機械地讓學生枯燥乏味地讀,而是在引導體會詩人的情感過程中,激發學生讀的欲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讀吟誦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學任務。他把這首古詩中情感最細膩的,描寫最感人的場面,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的目光穿越時空的隧道,仿佛看到詩人送別友人時淚滿衣襟的樣子。這充分體現了戴老師的嫻熟地駕馭課堂的扎實功底以及靈活的教學機智。
總之,這趟無錫之行,讓我親眼目睹了古詩詞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詩詞所表達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我將多向名師學習,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下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走進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詞。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0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笆埂保撼鍪梗韼姑,不得不去!鞍参鳌保洪L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俗稱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兩人離別的情感體會平面化了,并沒有立體起來。渭城和安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一個滿目荒涼;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卻黃沙滿天;一個隨處都可聽到濃濃的故鄉話,見到可親的親人,一個卻舉目無親?墒钦n堂中我雖然做了一些對安西資料的補充,但是仍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不能體會出元二與王維的離別其實是一種生離死別,王維對友人的情感是留戀、牽掛、擔憂、祝福的復雜情緒。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
今天下午,在洪城河小學聽了常麗老師講的古詩《送元二使安西》,使我豁然開朗。解決了教學古詩的一個技術難題: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一、小常老師抓住對詩題的理解,作為教師的講解重點!霸保盒赵,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笆埂保撼鍪,身帶使命,不得不去!鞍参鳌保洪L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俗稱西域。那里人煙稀少,語言不通,處處戈壁沙漠,十分荒涼。元二去西域最少一年才能返回。何況身帶使命,少則數年才能回來,多則十幾年才能回來,甚至一輩子再也回不來了。
二、學生帶著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給句子畫節拍,理解詩句。小組合作和借助書下注釋,理解不理解的詞語。
三、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
四、師:假如,你是元二的朋友。你會在離別時刻對他說些什么呢?
生:元二,你多喝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
生:元二,你路上要多加小心,照顧好自己。
生:元二,你多帶些衣物,西域寒冷,要吃飽穿暖。路上有強盜千萬小心躲開。
生:……
五、有感情的朗讀全詩。(由于,前面的鋪墊,學生讀出詩人王維與朋友話別時的心情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反思]這節課的教學亮點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師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放手讓學生說看到的畫面。這樣,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意境。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即:給了學生打亂順序理解詩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第四步: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最后的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讀出了離別的傷感和心境。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使”:出使,身帶使命,不得不去!鞍参鳌保洪L安以西,西北邊疆地區,俗稱西域;其次學生通過收集送別詩,已經體會到了每首詩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不同表現,所以加上生動的課件畫面,學生的學習情感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學法指導與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較成功,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播放《陽關三疊》和課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讓學生寫寫自己的離別經歷所播放的歌曲《祝福》,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聽覺上都讓學生們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此外同事們一致認為在本課教學中,優美的過渡語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讓我意識到良好的教學環節過渡同樣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之所在。
當然,本節課教學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時鋪墊做得不足,以致學生對兩人離別的情感體會平面化了,并沒有立體起來。渭城和安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充滿生機,一個滿目荒涼;一個春意盎然,一個卻黃沙滿天;一個隨處都可聽到濃濃的故鄉話,見到可親的親人,一個卻舉目無親?墒钦n堂中我雖然做了一些對安西資料的補充,但是仍然沒有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不能體會出元二與王維的離別其實是一種生離死別,王維對友人的情感是留戀、牽掛、擔憂、祝福的復雜情緒。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入情入境地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從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是我們大家共同探討的熱點話題,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嗎?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1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據說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懷著這份對“渭城”的向往,這份對“陽關”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攜走近了她,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現場精彩片斷:
【一 嘆】
師: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ㄉ宰x古詩,小組討論,比比哪個小組找到的依據多)
生:元二,這個名字很特別。聽起來非常親昵,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生:我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讀出了他們是好朋友。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說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可能還要喝許多杯,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生3:“盡”就是他們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師:說得真好,你們注意到“酒”了嗎?
生:這酒一定是美酒。
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生1:離別的酒。
生2:友誼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師:這是一杯離別的酒——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是一杯友誼的酒——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詩中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熬剖请x別的曲!痹趯Α熬啤钡亩嘣庾x后,教師情滿胸腔地采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再 嘆】
師: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更為強烈。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生:雨,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生:是老天想讓元二多留一會兒。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生: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保ā度碎g詞話》)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蜕,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的象征。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币痪涞膶訉愉秩荆瑹o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三 嘆】
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師:渭城又在何處?
生:陜西省咸陽市東北。
師:陽關呢?
生:漢朝設置的邊關名,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師:有多遠?
。ㄆ溜@:元二出使安西圖。)
生:2000多公里。
師: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師:是呀,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
。ㄍ郏∩唤@嘆。)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朋友遠去不遠千里,朋友之間怎不留戀,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間風?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
生:黃沙滿天!
師: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
生:滿目荒涼!
師: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
生: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總評:《渭城曲》以樸實的語言,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惜別之情,而被后人廣為傳誦。而根據此詩譜成的古曲《陽關三疊》,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在二次教學中根據詩歌特點,大膽地采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蕩氣回腸。以“以講代讀”的魅力,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從而充分展示了優秀古詩詞的獨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
2.安西指的是現在哪個地方?
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師:是!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舍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著。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么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ㄒ唬z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 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著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ǘ┝私馕魅サ谋尘埃靼孜魅ヂ吠镜倪b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么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于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說。
──《母親和我們》.韓天航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過……(師拖長聲音引學生說出重重山,萬條河)還可能要經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么艱辛、危險,你為什么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于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于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里。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ò鍟皠瘛保┪覀兿胍幌逻@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說些什么?師引導學生說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1)難忘當初,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嗎馳騁,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這一切美好的快樂時光一去不復返了,怎不讓人有種落花流水的傷感呢?罷罷罷,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2)元二啊,你到了異地他鄉,言語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時的孤單又誰和你一起承擔呢?人生難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隨君遠去,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3)元二啊,你這一走,我們再難相見,送君錢里終須一別,就此分手吧,愿我們美好的情感溫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遙遠的邊疆建功立業,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師范讀全詩,師有感情朗讀。
語已多,情未了!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干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里謝你了!
師:我實在舍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啊!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F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4.師:就這么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么也不說了,什么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里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5.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湃擞姓哿泟e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6.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7.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讓我們在靜靜的讀古詩,體會一下詩的意境。
師放音樂生默讀古詩。
2.學生展示讀古詩。
四、走出文本,回歸現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后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5.音樂。學生寫,師巡視。
6.示讀。
五、總結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
2.安西指的是現在哪個地方?
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師:是!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貞浺幌,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舍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著。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么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ㄒ唬z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 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著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么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于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說。
──《母親和我們》.韓天航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韓天航描寫他小時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可以想象在古時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過…… (師拖長聲音引學生說出重重山,萬條河)還可能要經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么艱辛、危險,你為什么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于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于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里。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ㄈ┳ァ皠瘛薄ⅰ案毕胂螽敃r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ò鍟皠瘛保┪覀兿胍幌逻@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說些什么?師引導學生說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1)難忘當初,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嗎馳騁,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這一切美好的快樂時光一去不復返了,怎不讓人有種落花流水的傷感呢?罷罷罷,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2)元二啊,你到了異地他鄉,言語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時的孤單又誰和你一起承擔呢?人生難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隨君遠去,哎,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3)元二啊,你這一走,我們再難相見,送君錢里終須一別,就此分手吧,愿我們美好的情感溫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遙遠的邊疆建功立業,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齊讀后兩句。
師范讀全詩,師有感情朗讀。
語已多,情未了!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干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里謝你了!
師:我實在舍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钟卸嗌僬f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4.師:就這么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么也不說了,什么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里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5.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湃擞姓哿泟e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6.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7.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讓我們在靜靜的讀古詩,體會一下詩的意境。
師放音樂生默讀古詩。
2.學生展示讀古詩。
四、走出文本,回歸現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后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ㄌ嵝褜W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5.音樂。學生寫,師巡視。
6.示讀。
五、總結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反思
教材安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送元二使安西》為一課,所以備課時,無形中,便將兩首古詩進行了對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屬于送別詩;前者詩人送友人去的是一個繁華的地方——揚州,以目相送;后者詩人送友人去的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
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說,由于離別在即,心情復雜,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因而,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離別飲酒,自不同于久別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的味道。但是這一斟一酌,情意卻格外重。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別的心情。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一杯。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課堂上,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數學生學生學的很好,能入情入境地朗讀,但有少部分學生課堂注意力不夠集中,我想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語言激情不夠,沒能把學生完全帶入到詩的意境當中去.
人們都說講公開課,是一見非常勞心的事,確實如此,可在這備課的過程當中,我也成長了不少。
竇桂梅曾說過:“公開課是我成長最好的熔爐,上公開課相當于公共演出,準備演出的過程,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是很好的錘煉!泵恳淮喂_課后,都會有新的收獲,而把這些收獲和經驗積累起來,那會是一筆多么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