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精選15篇)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發布時間:2023-10-15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精選15篇)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1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大詩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筆者認為,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借助于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準確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詩的意蘊,從而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沖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鑒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邊塞名篇!蛾栮P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估計在“安史之亂”以后,據《資治通鑒》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后,邊兵大量內調,此詩約作于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無疑,當他送別友人臨近分別時,詩人不會不考慮到戰爭將對他們今后產生的影響。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后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干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

  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并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后人將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隱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了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后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那么,“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么呢?

  筆者認為,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敘事題材的“倒敘”)并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歷經萬種艱險,最后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滿六年(于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后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 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里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著時空的發展次序有著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 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剴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 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后,便會產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著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

  必須指出,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坝耖T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范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于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游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確完整地詮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

  請再干了這杯酒

  待你將來凱旋而歸

  西出陽關的時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這

  渭城的細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

  還會像今天一樣

  在此恭侯

  看!這哪里像是詩人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于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別》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后來詩人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著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

  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于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了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愿!——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2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二、學情分析: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古詩學習方法。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三、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本課設計側重從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

  四、設計特色:

  1.營造豐厚的古典文化氛圍

  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古詩詞中,詩意地棲于課堂,別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課我一直在營造一種學習古詩的美好氛圍,這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我對課上的導語、過渡語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課中也自然無痕地滲透了許多已學的古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語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課語文味很足,上出古詩的味道。

  2.夯實字詞,注重學法指導作為一節語文課,我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字詞的教學方面,我也力爭做到扎實有效。第一次讀,讀準字音;第二次讀,記住難點,正確書寫;第三遍讀,讀出詞語的含義。三次教學,三點要求,層次分明,解決了音、形、義的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學到:結合注釋,利用插圖,聯系上下文,想象畫面,反復吟誦等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3.引導想象,感悟意境

  雖然只有28個字,但這首詩語言樸素生動,意境優美,如同一幅畫。在教學中: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詩到畫,感受詩中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這首詩的意境美,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這是這課的重中之重。通過引導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繼于引導學生同桌互說,全班交流,讓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別時的難舍難分。

  4.抓住關鍵詩句,走進詩人內心

  體會詩人情感,走進詩人的內心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詩來教學,通過朗讀,通過想象,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詩人與朋友分別時那種依依惜別之情。 5.注重多種形式朗讀,引導讀中感悟

  朗讀在古詩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學目的所在。我在這課設計了多次不同的讀。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力求做到讀得有層次有提升。從自讀時的讀通讀順,到再讀時的字正腔圓,再到教師范讀后的有板有眼。從帶著自己的理解的讀,到讀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讀——讀出美不勝收的風景,再到理解讀——讀出依依惜別的情感。從教師引讀,到指名讀,再到全體師生的深情吟誦,最后指導背誦。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古詩。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利用插圖,查看注釋,想象畫面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詩歌內容,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整首詩歌的意境,能有層次、有感情地誦讀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學習查看注釋,利用插圖、想象畫面、抓住詩眼、反復誦讀等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古詩對接,激發興趣。

  課前交流(師生對詩,背誦送別詩,介紹送別詩的特點。)

  2.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讀課題。了解題目意思。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接觸過送別詩,從復習學過的送別詩入手,引導背誦《贈汪倫》,回憶送別詩的特點,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喚醒學生對送別詩的記憶。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讀課題。了解題目意思,為后面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二)(通其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字字落實。第二遍要注意節奏,讀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試著讀出古詩的韻味。

  2.自由讀詩,指名讀詩,檢查字音。(朝雨、客舍、更盡君邑)

  3.教學本課生字,指導“舍”的寫法。

  4.理解“君”的含義。

  5.學生試著再把詩讀出節奏。

  6.師范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味。

  7.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體會詩歌的節奏,感受詩歌的韻味。并將字詞教學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又兼顧學習方式的指導!

  (三)(明其意)品讀詩句,想象送別景

  1.默讀古詩1-2句,動筆劃一劃,這首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2.擴充詞語,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勝收的渭城景象。

  3.引導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用自己的語言具體生動地說一說。

  4.豐富畫面,感受意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邊讀詩歌,邊想畫面,這是重要的閱讀方法。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的做法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把文字轉換成畫面是需要語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詞的意思;三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ㄋ模ㄎ蚱淝椋﹦撛O情境體會送別情。

  1.自由朗讀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體會離別情景。

  3.指導感情朗讀。

  4.出示地圖,了解安西地理環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5.創設情境,進一步體會“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含義。

  6.角色轉換感悟離別之情。

  7.指導感情朗讀整首詩。

  (設計意圖:簡介安西地理環境,對于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含義,為感悟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做下很好的鋪墊。)

  (五)創設情境背誦古詩

  創設情境背誦古詩。

  (六)欣賞樂曲激發興趣

  欣賞、跟唱歌曲——《陽關三疊》,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設計意圖:“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永恒的經典。”讓學生自由吟誦,就更能讓學生感悟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毙蕾p、跟唱歌曲,就更能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傳承中華古詩詞的傳統經典!

  (七)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并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語文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運用于生活,通過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書面表達,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

  八、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勸君酒依依惜別情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3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 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跋嘁姇r難別亦難。”有人說離別是詩,有人說離別是歌,有人說,離別是淚水。特別是古代社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種種原因,人們是喜歡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一旦離別,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難預料。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又送王孫去,”——生:萋萋滿別情。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 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讀題。

  剛才兩位同學讀了課題,你認為誰的讀法是正確的。為什么?

  生:因為元二是一個人。

  師: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嗎?

  誰再來讀題?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師:用現在的話可以說是出差,可內涵不一樣。

  2、介紹時代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長安城經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于當事人來說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為國家建功立業,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附近。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再來讀題?

  3、簡介作者。

  誰送元二? 生:王維 師:誰了解王維?

  4、出示王維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永濟人。他少年聰慧,9歲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繪畫,長于書法,開創中國文人畫畫風,他的創作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蓖砟晁^著退隱生活。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奏。

  了解了王維,咱們來讀讀王維的這首詩。

  1、生自由反復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讀準確;第二,節奏要讀清楚。

  2、指名讀。

  3、有味道了。我請你來推薦一個你們班的朗讀高手來讀讀看!

  4、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

  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后順序調換一次,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

  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

 。▊摹㈦y過、惆悵、依依不舍、痛苦、憂愁)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ㄒ唬└惺芩蛣e景。

  1、帶著這種感覺再讀讀課題。生讀題:送元二使安西 師: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匯報并相機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讀王維的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4、指名匯報。

  5、指導朗讀。

  這幅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用一個詞來說。

  (清新 生機勃勃 清爽 明麗 欣欣向榮) 師:這就是景語。

  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6、創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后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濕潤潔凈,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嗎?這么美的景色正適合王維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維無心流連這良辰美景,因為他心中裝著一個“別”字。你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王維的離別情懷嗎?

  8、生齊讀一二句。

  9、教師引導并介紹折柳送行的習俗。

  師引導: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為什么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么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義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生離別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這一雨一柳攪擾著王維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樂朗讀一二句。

  (二)體會送別情。

  1、細雨如絲柳色青,離別情深意更濃。詩中有兩句直接寫離別之情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王維濃烈的離別情了嗎?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為什么會這么依依不舍呢?因為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了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圖。

  這里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兒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和我們大不一樣,說話也聽不懂。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道:

 。3)出示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見,玉門關外是何等的荒涼。《栮P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

 。4)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圍了。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5)唐朝著名詩人岑參曾經有詩云:(出示)齊讀: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瘏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6)讀了這四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6、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舍。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才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評議,指導朗讀。

  師:這酒中飽含著你對好友的深深的祝福,來,端起酒杯對元二說,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融入了你對好友的.關心、牽掛。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溢滿了你的難分難舍之情。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飽含著你的痛苦、無奈、憂愁。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盛滿了你對元二前途、命運的擔憂,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生:喝下了。師: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9、指名朗讀。

  師:這是一杯怎樣的酒?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ㄍ纯、悲傷、難分難舍、祝福、牽掛、關心、友誼、難以下咽)

  10、教師創設情境導讀。

  師:朋友,還記得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馬馳騁的快樂時光嗎?可現在,我們就要分別了。怎不讓人傷感呢?來,再飲一杯酒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你這一去,路途遙遠,千山萬水,千難萬險都等著你去經歷,你要保重啊。來,我們再飲一杯。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陽關,誰陪你喝酒,誰陪你聊天?來,再飲一杯酒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讓我們就此分手吧。祝你馬到成功,早日凱旋而歸。來,再喝一杯。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5年后就病逝了,在這期間,王維和元二是否重逢過,我們不得而知,F在,你理解了王維的依依不舍了嗎?

  六、欣賞《陽關三疊》。

  師:千杯送別的酒,萬句祝福的話。此時此刻已難以表達朋友間依依不舍之情。聽,是誰唱起了這憂傷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陽關三疊》曲。

  師:這是后人根據這首詩譜成的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

  2、在陽關三疊的背景音樂中學生再次誦讀全詩。

  聽,這熟悉的曲子再次響起,讓我們再次誦讀,讀出你的感受。

  七、比較送別佳句,體會不同風格。

  1、談話: 送別詩的千古名句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一起來看王勃和高適這兩位詩人的詩句。

  2、出示送別名句,引導比較,體會作者感情的細膩。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師:讀讀這兩位詩人的詩句,再和王維的兩句詩進行比較,你有什么別樣的感受?

  3、指名談感受。

  師:王維的兩句詩道出了我們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為送別詩之首。

  4、創設情境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春天的早晨,王維在渭城送別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創作了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誦讀全詩。

  師:于是,千百年來,一代代人口中傳送著這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誦讀全詩。

  師: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在這里學習古詩,誦讀經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誦讀全詩。

  師:若干年后,當你和好友分別時,你會想起這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誦全詩。

  八、總結談話,布置作業。

  同學們,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不管是怎樣的送別,都書寫著同一個字——情,人間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還有親情、師生情等,也許,你也有一些話想對親人或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分別很久的朋友,課后,把你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好好珍惜這份真情吧。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4

  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鎮中心小學 戴建榮

  一、導入

  生1:老師,我發現第一句詩少了一個字。

  師:再找找,你能發現少了哪一個字嗎?

  生1:我發現少了一個“氵邑 ”字。

  師:你從哪里找到的?

  生1:我從注釋里找到的。

  師:真好,學會了看注釋,就能學得更快。請大家幫老師把這個字寫進去好嗎?(學生開始寫字)

  師:請注意這個字的偏帝,左邊的三點水要寫得略窄些,右邊部分寫得略寬些?纯醋笥业淖郑笮∫獎蚍Q。寫完了嗎?(師隨即表揚寫得好的學生)

  師:寫完了,誰來告訴我這個是什么意思?你來。

  生2:是濕潤的意思。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2:在“注釋六”那里有。

  師:(高興地說)瞧,又多了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指著生1)他今天要和你競爭,你能和他比一比嗎?(生1點點頭)對,學習要學會方法。方法用得恰當了,你學起來會事半功倍。(指著生2)“注釋六”里邊寫著呢,大聲地再說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濕潤。

  師:很好,請坐。同學們,戴老師第一次來到咱們無錫,可第一次來我就被你們感動了。知道為什么嗎?

  生3:因為有兩個同學在思考。

  師: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動了是嗎?同學們,我是昨天來的。我昨天靜靜地坐在臺下,觀看了一臺節目,聽到了一位80歲的老爺爺為我們吟詩。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當中,流淌著這樣一條河流,這條河流中承載著許許多多人們用真摯的心靈寫成的一篇篇文字,我們稱它們為古詩文。而這一篇篇文字我們必須用獨特的方法去吟誦它們,才能體會到它們的韻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動了,因為我終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歲的老人,他用獨特的朗誦方法把古詩文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老師真的是感動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種吟誦方法好嗎?

  二、讀詩

  師: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塊來學習一首詩一首唐朝詩人王維寫的詩。誰了解王維?

  生1:(拿起書)王維是永濟縣人。

  師: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還有嗎?

  生1:他9歲就有才名,21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廷任職。

  師:完了是嗎?(生點點頭)好孩子,告訴你,讀書要把書讀完整,讀書要把每個字都讀進去。如果你只讀一個片斷,你記住,那不就讀書。明白了嗎?

  生1:明白了。

  師:請坐。(一生舉手)你要補充嗎?你來說。

  生2:王維,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濟縣人……

  師:停,什么叫補充,明白嗎?就是說他沒有說過的話。

  生2:王維……

  師:很好。(面向全體學生)學會了看注釋,我們學起來就方便多了。王維是山西永濟縣人,他曾經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師: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嗎?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師:去干嘛?

  生:去打仗

  生:去完成皇上交給的任務。

  師:很好。奉了誰的命令?

  生:(齊答)皇上。

  師:這叫作

  生:奉使出塞

  師:能不能不去?

  生:(齊答)不能

  師:為什么?

  生1:因為是皇上命令他去的。不去要砍頭的。

  師:噢,告訴你不單單一個人(作砍頭狀),而且要

  生2:誅九族。

  師:你的學識很淵博,肯定平時很愛看書,是嗎?

  生2:是的。

  師:只要多讀書,就有學問。出使,奉命出使。課題當中也有這樣一個字,(指著板書)誰找到了?

  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師:在這兒它解釋為

  生:在這兒它解釋為奉使。(臺下學生小聲議論)哦,出差。

  師:出差去了!(師笑)用現在的話可以說是出差,可內涵不一樣。(另一生舉手)你來。

  生:應該是出使。

  師:對呀。誰會讀這個題目?(學生紛紛舉手)你來試試。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師:噢,這個人姓元,叫

  生1:二使。(聽課老師們大笑,學生馬上低下頭。)

  師:(微笑著走近學生)你想看什么?(生笑而不答)想看注釋,是嗎?(生笑著點點頭)那就拿起來呀,學習哪能這樣猶豫呀!

  生1:(拿起書本認真讀起來)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師:(指著板書)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

  生:元一

  師:(笑著說)還有一個哥哥,我們一般稱為老大。我們這個班級里面有沒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還有一個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嗎?(生紛紛舉手)

  生:我有個哥哥。

  師:那你姓什么?

  生:姓姚。

  師:噢,那你叫

  師生齊說:姚二。(大笑)

  師:明白了?這個“元二”清楚了沒有?

  生:(齊說)清楚了。

  師:再來讀一讀。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師:(指著課題)讀一讀。(生讀)誰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師:聽我來把這個課題讀一遍。送元二使安西。(生1正確讀題)

  師:(翹著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讀的時候腦袋還一點一點的,你在感受我們古詩的韻味兒。(生2正確讀題)

  師:哦,我感受到你的腦袋一擺一擺的,那又是一種韻味兒。還有誰來讀?(生3有情有味地讀)

  師:真棒,給他點掌聲。(掌聲響起)一起來讀一讀。(學生齊讀課題)

  師: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嗎?(學生小聲議論)

  師:對,馬上去看注釋。

  生:安西是……今新疆庫車附近。

  師:好的。誰去過新疆?(一女生舉手)乘著什么去的?

  生:飛機

  師:飛機飛了多久

  生:忘記了。

  師:是不是因為路途太過遙遠而忘記?新疆是中國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

  師:來,誰把這首詩完整地讀一讀?(生紛紛舉手)為了讀得更好,為了表現得更出色,我建議大家別忙著舉手,看看注釋,理解了以后再來朗讀你會讀得更出色。(生小聲朗讀)好了,誰來讀?(學生紛紛舉手)

  師:(指一生)喲,我發現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總是你第一個舉手,知道嗎,這樣下去你離詩人不遠了。(指另一生)來,你來讀,眼鏡博士。

  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渭城朝雨氵邑 輕塵……

  師:別忙著拍手,會思考的人那才是個智者,就是聰明人,聽了他的朗讀有意見發表嗎?

  生2:我要說他讀得很有感情。

  師:對,提意見前先表揚他,你會交到更多朋友,說下去。

  生2:他讀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話的后面三個字讀得都很輕。

  師: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誰來說?

  生3:我認為他讀得很有韻味。讓他改進的是不要讀得太緊張。

  師對生1:我請你把第二句再重新讀一讀。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喔,后鼻音讀得那么準。

  生4:應該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他錯在哪里?

  生4:應該把那個舍讀成舍(sh)

  師:為什么要讀舍(sh)?

  生5:舍不得。

  師:對呀,你舍不得誰呀?

  生5:舍不得朋友。

  師:說得很好。

  師:誰再來讀?(指一生)好,你來。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聽了大伙這么一讀啊,我也想讀。能不能讓我來讀一讀?(師按照平仄規律,有感情地讀完整首詩,響起一片掌聲。)

  師:別忙著鼓掌,學會思考。(生紛紛舉手,師指一學生。)

  生1:你讀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讀一個句子,后面有一個停頓。

  師:哪兒停了,能說得具體些嗎?

  生:每一句讀完了,后面稍微停頓一下,然后再讀下一句。

  師:對。你說出了讀詩的一個很關鍵的方法,那就是要緩緩地讀。還有誰要說?

  生2:我覺得你讀書的時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維,有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種感覺。

  師:我陶醉了,是嗎?

  生2:是的。

  師: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嗎?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詩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筆來能寫了,你就真正的詩人。明白了嗎?(生興奮地坐下)

  師:同學們,這就是讀詩的方法,這就是古人讀詩的方法。明白了嗎?(生點頭)想學這種方法嗎?

  生齊聲回答:想!

  師:怎么讀?兩個字兩價目字一讀。“渭城”連著讀,“朝雨”連著讀,“氵邑輕”連著讀,“塵”單獨讀,讀的時候按照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我們稱之為平仄的規律。(師板書:平仄)

  師:什么叫做平仄的規律?在我們普通話里面有四種聲調,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這四種聲調我們它分成兩類,第一類我們稱它為:平聲,也就是普通話里的第一聲和第二聲,我們用一個符號表示:一橫(師板書一橫)。如果我們遇到平聲的時候,盡量把這個字的聲音延長。(師指著第一句詩中的“城”)來,讀一讀。生:城

  師:還不夠長,再來。生:城

  師:看到過城墻嗎?看到過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嗎?生:看到過。

  師:那是怎樣的綿延起伏。。ㄖ敢簧┠銇碜x。生:城

  師:再拖一點點就入味了。生:城

  師:再來一點。(師做手勢)看著我。生:城

  師:告訴大家一個竅門,讀的時候搖頭晃腦,韻味自然出來了。(指著另一個生)來來來,你來。

 。ㄔ撋鷵u頭晃腦,讀得韻味十足。又請了兩位學生,都讀得很好。第三位學生語速略快了些。)

  師;頭搖得太快,就沒味了。慢一點(該生緩緩地讀了一遍)

  師:對。渭城(生反復練讀,感受平仄)

  師:平聲會讀了,那么仄聲呢?仄聲,我們用一條豎線來表示。(板書一豎)仄聲讀的時候聲音一出來馬上就收掉。我們稱為仄短。(板書:短)

  師:朝雨。雨字一讀馬上收。(生練讀)

  師:對呀,兩個字兩個字一讀,平長仄短,可是在這首詩里面有一個字是不一樣的,看,最后一行的一個“出”字。這個“出”現在讀音是“出”,而在古時個,它的讀音是這樣的(師讀)。這種音我們稱它為“入聲”(板書:入)入聲歸在仄聲里面,所以在這首詩里這個“出”也讀短促的仄聲。預備讀。

  (學生練習)

  師:標上平仄,它就是這樣的一首詩。(投影出示標有平仄的詩)聽老師把這首詩來讀一讀好嗎?閉上眼睛聽。

 。◣熍渖稀蛾栮P三疊》,曲有感還必須地朗讀,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別忙著拍手,要學會思考。當你這樣靜靜聆聽我的朗讀的時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維。

  師: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送元二。

  生2:我看到了王維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師: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還看到王維送元二的時候天正在下雨。

  生4:我看到了王維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時候剛下了一場雨,雨后,王維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時候剛下了一場雨,雨后,王維還吟了一首詩。

  師:(指著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著生4)再起來,雨后,呼吸!(師生一起作深呼吸狀)怎么樣?

  生4:這種感覺很好。(師一轉身,發現一位學生還閉著眼睛在感受。)

  師:你還在呼吸呢!

  生5:我覺得當時的空氣很新鮮。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能讀出這么美的渭城嗎?

  生5:(陶醉地朗讀)謂城……柳色新。(又請一位學生讀,也讀得很有韻味。)

  師:平仄不夠明顯。平聲盡量延長,(指著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讀。

  生:(緩緩地)渭城朝雨,氵邑輕塵。

  師:多美!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臺下學生紛紛舉手)

  師:想一起讀了是嗎?預備,讀。(學生朗讀兩句詩)多美啊,老師幫著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圖)謂城這里的柳色

  生1:很美

  師:渭城這里的空氣

  生:2、很新鮮。

  師:渭城這里的旅舍

  生3:很舒服。

  生4:渭城這里的客舍很干凈,很舒適,還很清靜。

  師:渭城這里的朋友

  生5:是知音。

  生6: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

  師:對呀,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就是在這樣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間,卻馬上要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紛紛說:到安西去了。(投影出示陽關圖)

  師:同學們請看。(深情地)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滿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線圖)渭城在如今陜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稱之為渭城。陽關在如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庫車附近,古時候稱為“安西”。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學生們驚訝萬分)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沒有什么話要對他說一說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師:好朋友,多么關心。

  生2: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著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師:想得多么細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這一去就是一年,我會想著你的。

  師: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來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況,他是奉著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來嗎?生3:一年不能回來。要好幾年才能回來。甚至是十幾年。

  師:那么不定期有什么話要說嗎?

  生3:元二,也許當你回來之后,我已經認不出你了。

  師:好朋友怎么會認不出來呢?變老了是嗎?同學們,幾年后,王維就去世了。(學生萬分驚訝,略有所思。)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候,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該怎么樣讀。縼恚覟榇蠹遗渖弦魳罚黄鹱x一讀。

 。ā蛾栮P三疊》響起,師生深情地朗讀整首詩。)

  師:(指著一生)勸君更盡一杯酒

  生: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

  生:喝下了。

  師: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生:品出來了,是悲傷的滋味。

  師:這么悲傷地送別你的好朋友,這一杯酒夠不夠?

  生:不夠。

  師:那咱們就

  生:再喝一杯。

 。◣熒髋e杯飲酒狀,師生共讀,勸君……無故人。)

  師:(轉身問另一位學生)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里還有難舍難分的滋味。

  師:既然這樣地難舍難分,一杯酒夠不夠?

  生:不夠。

 。◣熥髋e杯狀:來吧。生舉起了酒懷。師生深情共讀:勸君更盡……)

  師:還有誰品出別的滋味嗎?

  生: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因為離開朋友很傷心。

  師:這一杯酒夠不夠呀?

  生:不夠。

 。◣熍e起酒杯:再來一杯。和生干懷。生深情地讀:勸君更盡……)

  師: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該起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眾生舉起酒杯,師:預備,起。眾生深情共讀。

  三、唱詩

  師:同學們,詩人讀啊讀,讀已不能足以表達他這種情感,那我們就來唱吧。這首詩的樂曲很有名,叫《陽關三疊》。(音樂響起)

  師: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師和著音樂深情地唱起。同學們仔細聆聽。)

  師: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塊兒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別著急。(師第二遍唱完)

  師:能行了嗎?(學生嘗試)第三遍,我們不用音樂。試著回憶一下,看著我的手勢,這會看著我的手勢非常重要。

 。◣熯呑鍪謩葸叧,學生小聲跟著唱。)

  四、吟詩

  師:同學們,按照平聲長仄聲短的規律我們來讀(師讀),和著《陽關三疊》的曲調來唱(師唱),把這兩種混在一起兒就叫作(板書:吟)

  生:吟。

  師:什么叫做吟?半讀半唱就是吟。吟詩是情感最豐富的體現,吟詩是自我陶醉的體現,所以我們古人這樣說吟詩作畫,詩就是吟的。

 。◣熞髟,學生跟吟,臺下響起掌聲)

  師:這就是吟詩,莫管它走調,莫管它不動聽,只要把情感表達出來,這就是吟詩。(師生齊吟。臺下掌聲響起。)

  師:好的,聽課的老師響起了掌聲,那就說明他們也在羨慕你們,因為你們掌握了這種方法。

  五、舞詩(略)

  六、拓展(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古詩題目)原文地址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5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通過研究討論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復誦讀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3、引導學生走進古詩文化,潛心會文,使古詩文化滋養他們的心智。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使”“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品味古詩所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象。

  教具準備: 制作幻燈片、錄制《陽關三疊》曲。

  教學過程:

  一、引

  1、播放音樂《陽關三疊》,耳邊響起的曲子,聽出了什么?(憂傷、凄涼。)

  2、對,其實這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改編自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王維。

  3、有同學愿意向大家介紹一下王維嗎?

  4、誰會讀詩題?(強調不可把“元二”分開。)

  5、王維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沒有?再來讀讀題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誰送元二使安西?

  7、聽老師把課題讀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們讀一讀。

  二、讀

  1、過渡:王維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不僅能詩善畫,而且擅長書法,對音樂也很在行,蘇軾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接下來,我們就來品位一番。

  2、自由練習朗讀,熟悉古詩,要多讀幾遍才行。

  3、誰愿意展示一下朗讀的風采。(師正音:舍sh,解釋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濕潤。)

  4、剛才幾位同學讀的字正腔圓,但缺少了點什么?(韻味)對,少了古詩的韻味。想不想聽王老師讀?

  5、師范讀。

  6、我給大家一些時間,再練練。

  7、在讀之前,提醒一下:讀慢些,注意詩的節奏、韻味。誰來試試?

  三、悟

  1、詩寫得多好呀!詩中有畫。同學們讀得也挺美。

  2、課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當讀到這一句時,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發揮想象,暢所欲言。)

  4、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渭城

  追問:渭城這里的柳色---(青或者綠)

  渭城這里的空氣---(清新)

  渭城這里的旅舍---(環境美)

  渭城這里的朋友---(多或親)

  5、過渡:

  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好朋友即將分別西行出陽關,赴安西,陽關在哪里?安西怎么樣?是否如渭城這般美麗?

  6、

  出示課件:古安西圖片。

  這便是陽關外的圖片,用一個詞來形容:荒涼。黃沙漫天,人跡罕至,出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從渭城出發,到達甘肅敦煌,出了陽關再往西走到達新疆的庫車,古時候稱之為“安西”,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滿腿的荒漠,滿目的凄涼,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嶺,如果照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時間才能到達,更不知何時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這,王維心中有種凄涼、憂傷之感,千言萬語涌上心頭。此刻的你,有沒有話要對元二說一說呀?(指名交流。)

  7、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不如舉起酒杯:(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8、其實這句詩何嘗不是王維的話,所以,應該怎么讀這句詩啊?(低沉、慨嘆。)一起來為元二送行。(生齊讀詩句。)

  四、品

  1、喝下這杯酒了嗎?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僅是一杯酒,這里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嗎?(生用心體會。)

  2、你品出些什么?咱們把這杯酒干了吧!再讀讀詩,還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換成“喝”嗎?“勸君喝盡一杯酒”。(不能)

  4、對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份情誼,而且有意拖延時間,好讓朋友多停留一刻。“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別之后,從此“西出陽關無---故人。”

  5、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該起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舉杯深情齊誦“勸君……”

  五、結

  一首古詩,讓我們欣賞一幅美麗的圖畫,一首古詩,讓我們聆聽一首動聽的歌聲,一首古詩,更讓我們體會到了友情的可貴,一首讓人動容的送別詩,讓我們感動,和著這略帶憂傷的《陽關三疊》曲,我想請大家一起吟誦。

  (隨著音樂、誦讀聲,師把黑板輕輕檫凈。)

  六、板書: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渭城 安西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6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二、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教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在朗讀中加深體會,豐富想象,獲得審美感受。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憶詩句,明題材。

  師述:人生自古傷離別,送別一直是古今人們情感交流的不變話題。我們以前也學過不少描寫離別的詩句,誰能背一背?(學生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送別詩。

  2、知詩題。

 、、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②、讀準詩題,解讀題意。

  師述: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維送別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時候的真情流露,讓我們一起讀讀詩題。(注意引導學生讀好題目的停頓,以便更好的理解詩題。)

  3、知背景。

  結合地圖述:在當時,提到安西就不能不提起“陽關”,它在今甘肅省境內與“玉門關”相臨。唐朝時,人們以此為界,把以東的地區叫“內地”,以西的地區叫“西域”。安西是唐朝政府為統治和管理西域地區而設立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今新疆庫車地區)。這首詩正是詩人王維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時所作。

  (二)、初讀古詩。

  1、大聲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把詩讀流利。

  2、讀詩韻。

  讀詩就要讀出詩的美感,(師范度),你能不能把詩讀美?(指名讀)。

  3、談收獲。聽大家讀詩真是一種享受,你們對這首詩又理解多少呢?(生交流)。

  (三)、知詩意,悟詩情。

  師述:讀詩要讀得精、讀得深、讀得有情需要深刻的理解詩意以及詩中蘊涵的真情。

  1、創情境,意場景。

  朋友送別的酒宴即將結束,在這分別的最后時刻會是怎么的情景呢!讓我們伴隨著《陽關三疊》的古曲回到唐朝,去見證一段深厚的友情。úシ殴徘

 。1)出示:“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睅煾星槔首x。

 。2)深情地讀讀這兩句詩,結合剛才自己的收獲和書中的注釋有字到句想想詩意。

 。3)比較詩句,深入體會。

  出示:

 、佟拔汲浅隂徘鍓m,客舍青青柳色新!

 、凇拔汲浅隄袂鍓m,客舍青青柳色綠!

  學生交流。

  (4)感情朗讀。

 、倥錁窌诚耄嚎蜕幔臼沁h行著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平日的風塵早已把這一切籠罩上一層蒙蒙的塵霧,這番陰沉的景象在離別人的心中不免又增添了幾番黯然消魂的惆悵。這場雨來的好啊!陳舊的景物經它的洗禮煥然一新,他把楊柳洗出它青翠的本色,它把客舍洗出原先的亮麗,澄塵而不濕路,仿佛特意為遠行人安排了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又仿佛為送行人透露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真是天從人愿。

  ②配樂朗讀。

  讓我們伴隨著音樂邊想象當時的情景,邊深情得讀讀這兩句詩把。ㄉ首x)。

  2、感情升華,品味離別。

 。1)此時此刻,看到此番情景,想到朋友即將離別,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生交流)。

 。2)師小結:千言萬語一時之間怎能盡言!不如化作一杯酒把!

  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讀讀詩句說說詩意。

 。4)這酒中蘊涵著怎樣的真情呢?(生交流)。

  ①附陽關之外風貌的古詩幫助感悟。

 、谘菀谎菟蛣e場面。

 。5)感情朗讀。

  (四)整體回味。

  1、從這首詩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生交流)

  2、回味讀。

  (五)課外拓展。

  朗讀更多描寫人間真情個古詩或故事,記錄下自己的感受。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7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比較活躍,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與背誦大量古詩,常常會在課堂上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來理解詩文內容,談自己的認識。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么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認為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當以悟詩情為教學主線并把新課程中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識和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借助注解,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方法:

  情景渲染學習法

  對話交流學習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唐朝的送別詩,指課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讀,指導好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釋詩題。

  讀了詩的題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是誰送元二出使安西呢?)連起來說說意思。再齊讀。(評價:讀很有節奏。)

  3、簡介作者。

  詩題讀懂了,那你對于詩人王維又有多少了解?(學生發言后教師課件出示王維介簡: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師讀完蘇軾的評價后說:是這樣的嗎?我們現在就來讀讀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生自己來介紹作者,可能談到王維的詩集、書畫、古詩。了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钡膶懽魈攸c!

  二、讀詩句,曉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

  打開課文,老師有兩個要求:1.自由讀 。2.反復朗讀,直到把詩讀正確讀的很有味道為止。

  2.指名讀 ,正音。

  【指讀古詩,主要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入手。讀完后讓其他學生來評價。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盡】

  3.初步解釋詩意。讀了那么多遍古詩,能告訴我你理解了哪句詩?(此處不要求深挖,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

  【本首詩的意思并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詩句,明詩意。

  1、畫中物

  1)默讀古詩,邊讀邊感受,如果我們為詩配上畫,你覺得畫面上都有些什么,從詩句中圈出來。

  2)你想畫些什么?(邊交流邊板書:朝雨、客舍、柳色、美灑、故人)

  2、畫中情

  預設一:渭城的景

 、、 過渡語:是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說說你看到的雨是怎樣的嗎?從哪里讀出來的?

 、、 指導朗讀第一句。

  ③、 柳:道路兩旁你又看到了怎樣的柳樹?從哪句話讀出來的?柳色為什么是新的?

 、、 指導朗讀第二句。

 、、 雨后,讓我們閉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覺?(清新、清爽)

 、蕖 指名朗讀一二句詩。

 、、 齊讀一二句詩。

 、、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圖呀!(師補充板書:圖)

  過渡:楊柳不識人間情,抽枝長葉笑春風。課件出示關于柳的詩句

 、、 有什么發現?(都有柳)為什么他們的送別詩中都有柳呢?你們猜一猜。

  ②、 你覺得王維看到這青青的柳樹,他感受到了什么?讀一二兩句,談談一二句詩的意思。

 、、 是啊,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還是什么?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后教師又可以采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痹娙诉x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預設二:美酒 故人

 、佟⒉虏驴丛鍪拱参魇窃鯓拥牡胤?(學生自由發言)

  ③、 課件出示地圖。

  【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堋 課件出示安西陽關的圖片,(師: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看了圖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詞?

 、、 出示課件。

 、、 對比評讀,(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采用層進式的引讀,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 品酒

  v 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你想對即將遠行的元二說什么?

  v 指導朗讀。

 、 、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嗎?是王維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書:相送情)。

 、 齊讀三四句詩。

 、 解釋三四句詩。

  四、賞讀古詩。

  1、就在他們分別六年后,王維去世了,此次分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銘記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讀全詩 (配樂)

  2、不幸的消息傳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樣的心情?(傷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誦著兩人離別時的王維留下的詩句。(師讀詩題,學生接下去讀。)后人還把這詩譜成了曲子。我們來欣賞課件《陽關三疊》)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教師配上古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3、聽著這傷感的旋律,讓我們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靜靜地抄寫一遍。

  4、讓我們和著音樂一起把它背出來。

  五、明古風,體味別意。

  1、出示課件。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老師還搜集了一些送別的詩句?

  2、情境運用。

  你跟朋友離別的時候,你想告訴友人: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時,你會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朋友的船走遠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你會吟上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朋友依依惜別,不知何年才能相見,疲此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你會吟上一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或: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教師總結。

  送別詩表達了我們離別時的情誼,寥寥幾句就流露出友人間真摯的情感,讓我們課后關注更多的送別詩。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8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三、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將要一起學習另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導自讀

 。ㄒ唬┳宰x《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并完成以下作業:(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悒客舍盡故人

 。2)試著理解古詩的意思。

  2、討論自讀作業:(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浥:悒(yigrave;)濕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

  盡:“進”。

  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第2題: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人赴邊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詩人的摯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表示親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點。(引導看注解①)

  本詩辭情意兼美,有景語,有情語,情景交融,感情深蘊,余味無窮。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天氣,早晨一場蒙蒙的細雨,如絲如霧、輕輕地灑掃了昨天灰塵飛揚的阡陌交通。滋潤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醞釀送別氣氛。

  第二句:為送別布景設色,緊承首句。一場如酥小雨,滋潤了清晨初春的空氣,給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見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邊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兩句勾勒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

  三、四兩句由寫景轉入送別,老朋友相送餞別,心中依亦不舍,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頻頻勸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以尋常話語表達了蘊藉無窮的感情。

  3、在自讀基礎上試譯全詩。

  譯文:

  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

  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

  臨別的時候,勸你再喝完這杯酒,

  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故人!

  4、試背這首詩。

  三、拓展練習。

  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按平長仄短的規律來讀詩、吟詩、舞詩,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2、通過賞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積累有關送別詩句,并嘗試運用。

  【教學過程】

  一、引題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詩。

  1、板書課題,簡介王維。

  2、釋題:

  誰送誰?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圖理解:渭城、陽關、安西。

  正確讀題。

  二、讀詩

  1、師范讀:

  教學平仄規律。

  2、生自讀詩文:

  交流質疑:

  師生按照平仄規律邊讀邊體會詩文含義,重點理解:浥、更盡、故人。

  3、配樂朗讀,學生閉上眼睛欣賞:

  隨機體會詩情:

  師:當你靜靜地聆聽的時候,你們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氣──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師: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學們,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是無盡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這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

  師:西出陽關無故人。

  元二要經歷3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這滿眼的荒漠,滿目的戈壁。身為好友的你,在這離別的時刻,還想對元二說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師:所以,在這分別的時刻,該怎樣讀呀?

 。◣熒錁防首x。)

  5、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可我分明感覺到這酒里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這一杯酒夠不夠?那就──

  師生:再來一杯。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喝完這一杯,元二該啟程了,讓我們舉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生共讀(配樂):《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詩

  王維讀著讀著,情到深處,便輕輕地唱了起來。

  師生清唱,體會詩情。

  四、吟詩

  1、半讀半唱叫作吟。

  2、師示范 。

  3、生跟學吟。

  五、舞詩

  吟之不足則舞之。

  生學習手語。

  師生邊吟邊舞。

  六、拓展,深化詩情

  同學們,元二走了,出使到遙遠的安西。王維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會有怎樣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間才有了萬古不朽的詩篇。

  分別是傷感的,但因為有了你們,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傷感,因為我知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教學反思

  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并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說,背誦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10

  說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緯度確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說過程:

  大綱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為了變課堂上教師教為學生自主的學習,讓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上的雙主體,我的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下面我就從知作者、讀古詩、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拓詩篇這六個環節來談談對這節課的教學安排。

  一、知作者

  導入新課后,孩子們回憶學習古詩五步法,然后自主學習。

  學生自己來介紹作者,可能談到王維的詩集、書畫、古詩。了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钡膶懽魈攸c。

  二、讀古詩

  指讀古詩,主要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入手。讀完后讓其他學生來評價。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盡

  三、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并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后的幾個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濕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

  四、悟詩情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么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么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1、從好友的角度感受離別之情

  先請學生讀一讀古詩,詩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學生自讀

  古詩后進行交流。可以從以下依據得到證實:

  (1)、元二,這個名字叫起來非常親昵,可以推斷他們是好朋友。

 。2)、從“故人”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知己。

 。3)、“更”說明他們已經喝了許多杯酒,可見他們的感情很深。

 。4)、“盡”說明兩人喝酒都一飲而盡,只有好朋友之間才這樣。

  此時,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回答: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后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愿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這還是一杯……的酒,讓學生帶著他們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復地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這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更為強烈。教師可以請學生再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能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1)、雨,似乎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如果沒有學生提起,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后教師又可以采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借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2、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么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采用層進式的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毕氲脚笥鸭磳⑦h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毕氲脚笥鸭磳⑦h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學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個悟詩情的教學設計中,我采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完全感受了這首詩歌的獨特魅力。

  五、入詩境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教師可配上古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六、拓詩篇

  “送別詩”這一題材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師可以推薦幾首比較有名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自學。

  如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11

  一,(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找地名,初讀解題.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 板書:送 (播放課件)

  2,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 理解"使".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初讀全詩:(古詩幻燈片)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里還有哪些地方名 解讀"渭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么聯系呢 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1,師:是誰送元二使安西 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一些什么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 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時候的雨 怎樣的雨 (板書:雨)

  客舍:客中送客.(板書:客舍)

  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板書:柳)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詩意,三嘆"故人".

  1,師:王維和元二是什么關系 從詩歌哪個詞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書:故人)

  2,師:再讀讀古詩,和同桌討論一下,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里讀出他們是好朋友.

  師:(板書: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讀讀整首詩,再想想,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 雨)

  師:女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 柳)

  師:男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指板書 客舍)王維為送友人,從長安一路送到離長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擺上一桌酒席為朋友餞別.客舍,本來只是旅客的暫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鄉,卻要在這里送別朋友,怎能不傷感別離——齊讀"勸君……".

  4,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 (課件顯示地圖)

  師指地圖:安西在遠離中原的新疆,那時的安西時局常常動蕩不安.

  渭城又在何處 (陜西省咸陽市東北.)

  陽關呢 (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 (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安西.陽關以西,千里迢迢,人煙荒蕪.)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次朋友遠離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勝回朝,衣錦還鄉,然而長途跋涉,其艱難痛苦,何以想象 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切換到幻燈片)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切換到古詩課件)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

  5,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間就說最后幾句話吧!快快把它寫下來,可以是元二對王維說的,也可以是王維對元二說的.(背景音樂)

  (板書:依依惜別)

  6,指名朗讀依依惜別的話.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師:你在課外還搜集了哪些送別詩

  (課件別詩欣賞)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誦讀別詩.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語文第七冊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 舍、君。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設計特色: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通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從中感受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知詩人,解題,了解時代背景

  1.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詩人 。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么?解“使”?

  4.簡介時代背景。

  知道元二為什么要去安西嗎?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從大老遠長安趕來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誼!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那么王維又是怎么送別朋友的呢?

  二、初讀,讀準音,讀出節奏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詩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們讀正確。

  2.指名讀,讀準生字、多音字。

  3.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好詩歌的節奏,指名讀,再指名讀。

  4.全班讀一讀。聽配樂朗讀。

  5.那我們學著他的樣子,再讀讀。

  6.小結。

  三、想象畫面,領會詩意,體味別意

  過渡: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么時候送呢?請大家再默讀這首詩,并讀讀課后注釋,邊讀邊思考。

 。ㄒ唬⿲W習前兩句,領會詩意

  1.交流。讀懂詩意,體會美景。

  在哪兒送呢?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些?什么時候送呢?

  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知道的?指名讀、再指名讀。

  我們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么讀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

 。2)客舍

 。3)柳樹:什么樣的柳樹?

  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朗讀

  這樣的渭城美嗎?你喜歡嗎?指名讀、再指名讀。再指名讀。男女賽讀。

 。ǘ┢纷x后兩句,體味別意

  過渡:多么美的渭城。】墒蔷褪窃谶@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么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體會路途的艱辛

  讀了這兩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想想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干嘛?那么王維會說些什么呢?

  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里看出來?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還有機會一起喝酒嗎?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

  此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剛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2.創設情境,讀出詩情

  (1)指導讀(引讀)指名讀、再指名讀

  (2)如果你是王維,你還會說什么呢?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會說些什么呢?

  3.總結升華

  (1)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著,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別離——師引讀  齊讀后兩句

 。3)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獛熞x  齊讀后兩句

  就這么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么之情?(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會讀,有感情

  1.讀全詩

  是啊,他們是多么舍不得分開!看,喝完酒后,王維牽著馬兒,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課文插圖)

  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啊?還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根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R讀全詩)

  2.唱詩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在經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輕輕地跟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別著急。第三遍,會的,你可以大聲跟唱。

  五、課外拓展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再搜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課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學  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并非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想象的內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后,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后面安西的滿目凄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于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2.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眱删,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于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后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13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展開想象,獲得詩中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中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別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時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了解詩人王維,熟悉故事發生的背景,了解當時兩位友人之間的情誼.接下來是按照古詩學習的方法來自學古詩.我給學生讀詩的第一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并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將古今義進行對比.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里,我重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接著,我請同學們想象詩中的情節,體會詩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詩的特點,進行兒童詩的現場創作.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會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你的朋友多嗎 在你的朋友或親人要和你分別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我在讀大學時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話都說,可畢業后,她去深圳工作了,我回到了黃石.我們有六年沒見面了,真想去深圳看看她呀,她是胖了還是瘦了呢,我們常常寫信,打電話,還時常在夢里相見呢.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一,談話導入:

  1,談話:昨天我們學習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大家把它朗誦一遍吧.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讀詩題《送元二使安西》

  2,解題: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里 "使":出使的意思.指導學生讀題.(師板書)

  3,了解作者: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些什么 (師作相應的準備:學過他的什么詩 ;他是一位什么樣的詩人 他和元二之間的情誼.)

  4,師生交流:安西在哪兒呢 (是唐代中央政府為管理西域地區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從長安出發前往安西,唐朝時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長安渭城送別,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初讀: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詞卡片:

  渭城:講解詞義.

  (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3,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4,指名讀古詩,生評議;(抓住學生的優點對字音,節奏等方面作評價);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師:詩里的詞和每句詩的意思你明白嗎 (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 (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多讀看圖,用心思考;

  2〕查工具書;

  3〕向他人求助.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朝雨;輕塵;客舍;更盡;陽關(古今義比較,"陽關大道");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前兩句告訴我們送別時的環境,后兩句作者送別時的情景.師板書:景,情)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師也學習了這首古詩,邊聽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別從渭城出發,去千里之外的西域當差.恰巧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綿綿細雨,滋潤了道路兩旁的青青柳樹.平日里,這條人來人往的大道上車水馬龍,塵土飛揚,而現在一場小雨剛停,天氣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為朋友安排的一樣.也不枉我特意趕來為君送行呀.來,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這份情怎能讓人割舍得下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呢 從詩中的哪些字詞中最能看出王維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 ("勸君,更盡,無"作者先寫景,再寫情,是借景抒情.師板書.)

  3,想象自己與親人朋友分別時的場面,加上你從詩中體會到的情感,再讀這首詩.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師生評議.(從情感上去評價)再指名讀.

  5,指導:有時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生練習)

  6,師:請一位同學試著用他的朗誦把我們帶到渭城去.(指名讀背,師為他配樂.)

  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很多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再好好讀一讀,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來,咱們一會來個書法及誦讀比賽,好嗎 (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請學生上臺展示書法,朗誦古詩.

  3,師小結: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試著即興創作詩歌)

  六,布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14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自制幻燈片一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師:是!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貞浺幌,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舍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著。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么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課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著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ǘ┝私馕魅サ谋尘埃靼孜魅ヂ吠镜倪b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么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于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說。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么艱辛、危險,你為什么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于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于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里。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ò鍟皠瘛保┪覀兿胍幌逻@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說些什么?師引導學生說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師生對話。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干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里謝你了!

  師:我實在舍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钟卸嗌僬f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3、師:就這么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么也不說了,什么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里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ò鍟案弊郑Wx。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欠置骶褪屈c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6、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走出文本,回歸現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后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別之時,那份傷感,那份痛心,在很長時間也很難恢復,讓我們來看這首詩。

  5、(出示幻燈片)師深情地讀:

  在清音雅聲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覺深藏在心靈的一隅用歌聲散一路的芬芳待驀然回首時卻不管是怎樣的曾經認識你的日子里我心快樂過不奢望天長地久的永只想認識你真好……

  師:誰能聽出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懂詩的孩子是一個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長大后也成為一名詩人。)

  6、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ㄌ嵝褜W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四、總結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篇15

  【設計理念】

  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畫、唱、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和著《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

  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元二誰?他與王維的關系?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兒?(安西)解讀“安西”。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

 。ㄎ汲恰㈥栮P。)

  2、探究以上兩地點具體位置:

  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地圖明確地點。

  3、課件同時出示標有三地名的地圖:

  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

 。ㄎ汲签ぉり栮P──安西。)

  4、路程,體會離情:

  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你若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么?需要強調些什么,并說說根據。

 。ㄐ〗M討論──交流──點撥。)

  1、雨:

  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ㄍ蹙S是山西人,在陜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

  “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

  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吟誦。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昂笾亜e者,眾有千言萬語,貽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并詠唱跟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說,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后,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課件出示:

  王維兄:展信問安!記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新解(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小學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選13篇)

    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 四年級《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選16篇)

    設計思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展開想象,獲得詩中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中年級...

  •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案例(精選14篇)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動于高適與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讓我們再走進清雨紛紛的渭城,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板書課題。...

  • 《送元二使安西》說課材料(精選13篇)

    一、說教材1、教材簡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

  • 送元二使安西(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3.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難點:1.引導學生理解時...

  •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 《送元二使安西》評課材料(精選14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詩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時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劉微老師的這節課讓聽眾感受到了送別的難舍難離,學生的發言有一定深度,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精選12篇)

    一、導入。王維的詩,我們已經背過幾篇了。下面我寫幾個他詩中的字考考你們,看你們認識嗎?(渭、悒)。部分學困生不認識)。因此,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必須要認識生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 、有感情地朗讀古歌,背誦古詩。2 、認識 2 個生字,會寫 1 個生字。3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4 、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 《古詩二首》(別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精選15篇)

    教學目的:1、在送別主題古詩對比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教學過程:一、歌曲導入,激發愛好對于現代小學生來說,本習慣于電視和電腦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們來上這種對他們來說非常深奧的古...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找地名,初讀解題 (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選13篇)

    一、還是慣例,課前提問。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過的那首送別詩嗎?誰愿意背給大家聽?(齊背)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動于高適與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讓我們再走進清雨紛紛的渭城,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板書詩題 作者 朝代)二、...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星辰影院 | 国产又粗又大又黄 |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越卉 | 日本淫片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传媒剧情 | 久久久1|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综合三区后入内射国产馆 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mba |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极品 | 在线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 嫩草成人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视频 |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 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免费版 | 国产精亚洲视频 | 免费一级特黄毛片视频 | 成人H无码动漫超W网站 | 青青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男人扒开女人腿做爽爽视频 | 中文字幕久久乱码一级毛片 | 天天综合网页在线观看 | 豪放女大兵在线 | 老头猛吸女大学奶头A片 | 69成人网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 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 日本日韩中文字幕 | 观看av| 秋霞成人午夜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麻豆精品蜜桃视频网站 | 亚洲欧美VR色区 | 999国产在线视频 | 粉嫩绯色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麻豆极品JK丝袜自慰喷水久久 | 成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嫖妓风韵犹存对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