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精選13篇)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七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課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從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過程中領悟觀察、思考、論證的重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法指導】
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師:同學們,這是一張世界地圖。我們地球分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學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師:就是這樣一張普普通通的地圖,面對它,德國著名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卻有了重大的發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略讀課文──
(板書課題,生讀課題。)
2、分小組學習課文:
⑴ 請同學們嘗試用五分鐘時間想辦法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最難的或最喜歡的部分可以再反復地讀一讀,看誰最會利用時間。
⑵ 自讀課文,邊讀邊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內容,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⑶ 看到同學們的認真勁兒,我想把課文讀通肯定沒問題了,接下來讓我們把課文讀懂。大家知道略讀課文前面都會有一段話提示我們怎么讀懂課文,這段話又給了我們哪些提示呢?趕快讀一讀,劃一劃。交流。
⑷ 同學們互幫互助學得可認真了!剛才老師發現有同學讀第二段課文有困難,確實這一段真的很難!現在你再去讀一讀一定會感覺順暢許多!快,開始吧!
⑸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點詞語:
魏格納性格豪放,天生好動在靜謐舒適的病里坐臥不安,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靜謐是寧靜的意思,寧靜而舒適的病房與魏格納豪放好動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納很不適應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的感覺。
⑹ 小組內交流不懂的問題,再讀課文,思考:
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課文,并說說讀了課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課文,領悟道理
1、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陸漂移的意思;并聯系上下文,體會魏格納的這一假想是在反復地、仔細地端詳地圖上的一塊塊陸地和一條條海岸線的形狀之后才得出來的。
4、讀第7自然段:
⑴ 理解重點詞語:
他開始在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和對比中進行考察,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浩如煙海形容文獻資料非常豐富。魏格納從那么多的資料中尋找證據,就好像大海撈針一樣的困難但他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終于找到了證明這個學說的證據。從浩如煙海這個詞語中我們可以推想出他所經歷的艱辛與挫折。
⑵ 引導學生理解,魏格納發現了一個什么重要的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龍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三、總結課堂,課外延伸
1、交流學習了課文,有什么感受和啟示:
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么讓學生體會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2、從魏格納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
從魏格納的發現到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不放棄自己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難找證據,我們體會到他是一個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他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這些品質也正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3、學生可以繼續交流查閱到的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無意發現 尋找證據
產生奇想 引起震動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準備】世界地圖,地球儀,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今天我們要閱讀的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德國著名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的故事。齊讀課題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現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說說初讀課文應該做什么?
1、標出自然段,畫出認讀的生字,把帶有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
2、再讀,畫出不懂的問題。
三、反饋自學情況
1、讀認讀生字詞 理解詞義。
2、按自然段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么情況下發現了什么
1、分組觀察地圖和地球儀,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的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
五、師:魏格納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是否正確,他做了大量艱苦的考證工作,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證據。結果發現一份非常有說服力的資料。請你快速的讀讀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納是怎樣進行推理的。
出示幻燈,理解魏格納是如何進行推理的。
六、出示課文填空,回顧課文內容
七、魏格納為什么能在一張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圖中發現重大的地理現象?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八、留作業
1、摘錄課文中的好詞。
2、課下去查找有關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資料。(選作)
【教學反思】
本課是略讀課文,但此文對于啟發學生平時做事要仔細觀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兩個重點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1、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
2、有了這個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課前準備了大陸漂移的有關資料、圖片和動畫,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大陸漂移的現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接體會魏格納的發現。學生在讀中感悟,在看中體會,同時領悟出觀察仔細的重要性。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3
重慶市九龍坡區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適用性研究課題組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七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課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從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過程中領悟觀察、思考、論證的重要。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法指導: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師:同學們,我們地球分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學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學習小組學習課文:
1)自讀課文,邊讀邊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內容,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2)小組內交流不懂的問題,再讀課文,思考: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課文,并說說讀了課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課文,領悟道理
1.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陸漂移”的意思;并聯系上下文,體會魏格納的這一假想是在反復地、仔細地端詳地圖上的一塊塊陸地和一條條海岸線的形狀之后才得出來的。3.讀第7自然段,要讓學生理解,魏格納發現了一個什么重要的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龍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三、總結課堂,遷移升華
1.交流學習了課文,有什么感受和啟示。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么”讓學生體會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2.學生可以繼續交流查閱到的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4
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后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5、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難點
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
準備小黑板,將重點語句呈現出來。
學生準備:
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還寫出了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昆蟲記》。那么德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通過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發現什么呢?
二、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朗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的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默讀導讀和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⑴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⑵魏格納發現了什么重要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⑶魏格納重大的發現靠的是什么?
四、細讀課文,解決問題,交流所得
1、老師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反復讀第5自然段,理解“大陸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魏格納是如何仔細端詳地圖的。
3、默讀第7自然段,記錄下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4、師生共同交流讀書體會,論證魏格納成功的原因。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五、復述故事
指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六、交流地理知識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關“大陸漂移”的知識。
多角度體驗觀察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偶然發現——陸地海岸線驚人吻合細致觀察敢于思考
艱難考證——中龍同時見于巴西東部和非洲西南部……
提出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堅持不懈勤奮鉆研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5
教學過程:
1,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學習了法布爾先生認真觀察昆蟲,寫成了著名的《昆蟲記》一書。今天,老師要向你們介紹另一位科學家,魏格納。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圍繞魏格納,究竟發生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打開書33頁。(寫標題)
2,檢查預習情況:
首先來總結一下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從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個方面來說。
3,在讀課文的時候,老師發現文中出現了奇想這個詞,誰來說說魏格納的這個奇想究竟是什么?(個別學生回答之后,請全班一起朗讀)
4,這個奇想是怎么產生的呢?(板書:偶然的發現)
提示重點字詞:不可思議,端詳,吻合。(重點講吻合,可以展示地圖來說明吻合這個詞)
(學生可能直接回答魏格納的發現,但要引導為什么魏格納會去觀察地圖。在這里引導靜謐的病房和豪放性格之間的比較。)
問題設計:魏格納很無聊嗎?為什么會整天觀察地圖呢?
魏格納的性格:
病房:
字詞:潔白寧靜,靜謐,舒適,坐臥不安,消磨時光
這里用了對比的手法,形成了反差,引發了故事。
5,把這些發現再讀一次。
6,從這里看出,魏格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善于觀察)
(過渡):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這是個什么句?什么意思呢?該陳述句試試
7,通過這些發現,作者有了奇想,這是真實的嗎?(不是)只是推測,那就是一個大膽的推測(大膽推測)
8,大家把這個推測再讀一遍。(解釋這段話的意思)
9,從現象到做出大膽的推測,我們看出魏格納是個勤于“思考”的人。
10,魏格納有了這個推測后, 柯彭教授接受他的推測了嗎?教授是怎么回答他的推測的?枉費心機是什么意思
11,難道他就由此放棄了嗎?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魏格納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
12,由于魏格納不放棄,他發現了什么重要證據來證明他的想法是正確的?浩如煙海(這個詞告訴我們,魏格納是個堅持不懈的人),飛渡重洋是什么意思?(全班齊讀這個證據)(板書:考證,考察)
13,解釋證據:(因為中龍即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
由于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度重洋
而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14,我們來總結一下魏格納大陸漂移的過程:偶然發現——大膽推測——考察考證
15,把板書擦掉幾個空,讓學生上來填空。
16,由魏格納這個故事,你還想到了哪位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居里夫人)
17,結語: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堅持不懈,必能成功。
板書設計:
由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主要內容:偶然發現(1-2) 發現 善于觀察
時間:
地點:大膽推測(3—6)設想 勤于思考
人物:
事件:考證考察(7—8)結論 堅持不懈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6
教材簡析
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后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5、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難點
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小黑板,將重點語句呈現出來。
學生準備: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還寫出了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昆蟲記》。那么德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通過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發現什么呢?
二、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朗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的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默讀導讀和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⑴、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⑵、魏格納發現了什么重要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⑶、魏格納重大的發現靠的是什么?
四、細讀課文,解決問題,交流所得
1、老師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反復讀第5自然段,理解“大陸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魏格納是如何仔細端詳地圖的。
3、默讀第7自然段,記錄下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4、師生共同交流讀書體會,論證魏格納成功的原因。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五、復述故事
指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六、交流地理知識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關“大陸漂移”的知識。
多角度體驗觀察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偶然發現——陸地海岸線驚人吻合、細致觀察、敢于思考
艱難考證——中龍同時見于巴西東部和非洲西南部、……
提出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堅持不懈、勤奮鉆研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敘述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在閱讀時,要注意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
一、我能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畫出來)
呈現(chēn chéng)彭教授(péng póng) 精神大振(zhèn zhèng)資料(zhī zī) 召開(zhào zhāo)假說(jiā jiǎ)
二、我能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這就多虧電腦了。( )
① 缺損 ② 虧負 ③ 幸虧
2、你再等一會兒,爸爸快回來了。( )
① 速度快,用時少 ② 快要,將要 ③ 鋒利
3、他精神大振,仔細端詳著美洲和非洲大陸形狀上的不同點。( )
① 正 ② 物體的一頭 ③ 平拿著東西 ④ 仔細看
三、我會改寫句子
1、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
改寫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們把這個念頭打消了。
改寫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的閱讀天地
人類的老師
科學家研究了蝙蝠飛行的秘密,從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可以說,蝙蝠是人類的老師。
其實,自然界可以充當人類“老師”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種?
人類自古就想像鳥兒一樣飛上藍天。科學家認真研究了鳥類飛行的原理,終于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三十年以后,由于飛機速度的不斷提高,經常發生機翼(yì)因劇烈抖動而破碎的現象,造成機毀人亡的慘(cǎn)禍(huò)。過了好久好久,人類才找到了防止這類事故的方法。其實蜻蜓早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原來,每個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早知道這一點,科學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現在,飛機設計師吸取了這一教訓,注意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方法,造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飛機。
從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輪船,雖然頭是尖尖的,但總是開不快。而有圓圓的大頭的鯨,卻常常輕而易舉地超過海輪。什么原因呢?科學家們仔細研究了鯨,發現它的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來工程師模仿(fǎng)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航行的速度。
一個人握住一個雞蛋使勁地捏,可是無論怎么用力,也不能把雞蛋捏碎。薄薄的雞蛋殼怎么這樣堅固呢?科學家懷著極大的興趣研究了這個問題,終于發現薄薄的蛋殼之所以能承受這么大的壓力,是因為它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建筑師根據這個“薄殼結構”的特點,設計出許多既輕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會堂和北京火車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頂都是這種“薄殼結構”。
此外,人們模仿袋鼠造出了會跳躍的越野汽車,模仿某些貝殼制成了外殼堅硬的坦克……
廣大生物界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
閱讀上文,聯系文章內容和生活實際,說說你的理解。
1、文章中列舉的“人類的老師”分別指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學家從蜻蜓、鯨、雞蛋的哪一方面得到啟示,解決了實際生活中的什么問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的重要意義。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在讀文后能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
2、難點:
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課前準備】
地球儀和世界地圖。
【教學過程】
一、讀題,設疑導入
1、板書課題,讀題。
2、設疑:
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現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去閱讀課文。
二、自讀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自學反饋。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4、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么情況下發現了什么?
5、找出課文的相關段落,再次朗讀。
三、細讀課文,觀察印證
1、一邊讀課文的相關段落一邊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陸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看看是否相魏納格說的那樣。再看看其他陸地與海岸線是否相似。
2、細讀第五自然段的“嶄新的奇想”。說說這個奇想與剛才的觀察所得是否相同。
四、研讀證據,探究過程
1、研讀第七自然段,對魏格納的推理過程進行梳理。
2、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
⑴中龍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
⑵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
⑶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聯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遷移升華
1、交流習文的感受和啟示:
討論: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么?(交流并歸納: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2、學生可以繼續交流查閱到的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
【相關資料】
魏格納(1880~1930)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全面論證了大陸漂移學說。在書中,他綜合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事實,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關于大陸漂移的觀點和論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進一步論證大陸漂移的假說,他先后4次赴北極的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時不幸遇難。
大陸漂移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一種學說,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他根據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在形狀上的吻合性和地層、構造、山脈的連續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古生物的相關性等事實,認為地殼的硅鋁層漂浮在硅鎂層之上,大陸曾經大規模地水平移動過。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塊統一的連續體,叫“泛古陸”。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轉,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億年前的中生代開始,漂浮在硅鎂層上的硅鋁層逐漸自動向西移動。到第四紀初期,形成現代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輪廓。大陸漂移說問世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自20世紀60年代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后,大陸漂移說重新被人們所重視。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敘述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后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
上述內容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的,每個部分連接自然,運用“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于是……”“魏格納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等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閱讀這篇課文,能讓學生懂得段與段之間的有機聯系,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文中還有很多具有積累價值的詞語,如“潔白寧靜、性格豪放、靜謐舒適、坐臥不安、不可思議、浩如煙海、飛渡重洋”,對豐富學生的詞匯很有好處。
教學重點:
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還寫出了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昆蟲記》。那么德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通過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發現什么呢?
二、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朗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的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默讀導讀和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1)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納發現了什么重要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3)魏格納重大的發現靠的是什么?
四、細讀課文,解決問題,交流所得
1.老師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反復讀第5自然段,理解“大陸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魏格納是如何仔細端詳地圖的。
3.默讀第7自然段,記錄下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4.師生共同交流讀書體會,論證魏格納成功的原因。
五、復述故事
指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六、交流地理知識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關“大陸漂移”的知識。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后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并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準備:世界地圖、地球儀、打碎的蛋殼、剪碎的布片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還寫出了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昆蟲記》。那么德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通過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發現什么呢?讓我們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默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發現、假想、假說
三、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1)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納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發現的?
(3)魏格納重大的發現靠的是什么?
四、細讀課文,深化感悟
1.觀察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了解課文中的地理名詞,特別是找到巴西大陸突出的部分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的形狀,看看是不是像書中說的那樣吻合,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借助兩個蛋殼來演示相互吻合。
討論、交流:雞蛋殼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兩個板塊的吻合卻是不可思議,為什么?
3、反復讀第5自然段,了解魏納格的假想是什么?“大陸漂流”是什么意思?魏格納是根據什么得出這一假想的?
4、默讀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3
討論、交流:魏格納為證明自己的假說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這幾塊布原本是一大塊兒,現在支離破碎了,你們將怎樣去證明呢?”如果幾大洲是一塊陸地,魏納格將會從哪些方面去證明呢?
(2)魏納格找到的有力證據是什么?結果如何?(課件理解中龍的推理過程)
五、總結布置
魏納格在地圖上的重大發現,對你有什么觸動?你想跟魏納格說什么?
課后閱讀《新閱讀》中《童年的發現》
練習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的昆蟲學家,還寫出了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昆蟲記》。那么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通過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發現什么呢?
二、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朗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的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默讀導讀和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1)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納發現了什么重要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3)魏格納重大的發現靠的是什么?
四、細讀課文,解決問題,交流所得
1.老師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反復讀第5自然段,理解“大陸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魏格納是如何仔細端詳地圖的。
3.默讀第7自然段,記錄下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4.師生共同交流讀書體會,論證魏格納成功的原因。
五、復述故事
指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六、交流地理知識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關“大陸漂移”的知識。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12
說實在的,當老師辛苦,當語文老師更辛苦,當個稱職的小學語文老師極苦。這幾天事務特多,課也沒準備好。第一節下課了,我是上第三節課,趕緊看看今天準備上的教學內容。——《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匆匆讀了一遍課文,沒感覺;于是讀了第二遍,似乎有一點認識。看看單元訓練重點,才明白編者選了本文的意圖: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事物的奧秘,認識事物間的聯系。《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都是介紹作者緦觀察事物的文章,那《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到底要培養學生的什么呢?讀了兩次,這純屬一篇科學性極強,說理充分的斜事性文章,怎樣和單元知識重點相扣呢?再讀文章,依稀有點印象了:課文的重點不再于我們弄懂地球板塊移動的問題,而再于抓住理解魏格納“觀察地圖——發現問題——引發奇想——努力求證——引起震動”這條敘事線索,讓學生了解課文大致內容,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著精神,并能與同學交流感受。
但是,問題在于:學生如何能很快理解課文內容呢?時間比較緊,又是一篇閱讀課文,怎樣設計來引領學生呢?我在初讀課文第一遍的時候是囫圇吞棗,只一點點印象,那學生初讀課文又會出現怎樣的境地呢?我意識中感覺學生一定是茫然不知所措,正因為這樣,我在上課之初設想到這樣來引入教學:(學校沒有世界地圖,也沒有地球儀,于是用百度找出世界地圖,用一張2開白紙,初略的勾勒出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然后用紅色筆,詳細的標出巴西,幾內亞灣的海岸線。上課了,我首先引導學生一起來了解世界地圖的大體情況,并有意識的指出巴西,幾內亞灣的位置及海岸線。有了這樣一個基礎,再進行這篇閱讀課文的教學。學生齊讀課題后,讓同學們自由提問,學生的大致問題歸納為:是誰?發現了什么?什么情況下發現的?結果怎么樣呢?(他的發現有什么作用?)要解決如下問題,就得讓學生閱讀。于是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饒有興致,通過小組閱讀,討論,交流,逐漸把整個課文的線索理清,加之課前的設計,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就迎刃而解了。
--本例課文,執教后感覺最大的成功在于課前的準備,巧妙的設計。真正的好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的,自主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學習,課堂的生成才是真正的有效生成。那么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而對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哪些標準?是否有公認的標準”問題,余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應該注重什么?
第一、教師努力把新課程理念轉變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行為。教師有機地整合三維目標,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目標,正確解讀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實和最有價值的元素;教法學法充分尊重學生,強調互動;教學過程注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在《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篇課文教師在初讀時,感覺課文內容所涉及的知識略顯深奧,因此才在教學之初設計了解有關世界地圖的知識。這是充分尊重學生認知能力的表現之一。
第二、教師的課堂教學“樸實、扎實、真實”,注重以學生為本,以教材為本,以訓練為本,聽說讀寫訓練真實有效。符合年段特點和學生實際,注重小學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第三、教師注重閱讀教學中識字、寫字、積累和語言訓練,朗讀指導注重目的性、層次性,通過讀書幫助理解語言,用理解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師應注重教學基本功。普通話流暢準確,富感染力;儀態大方,自然得體;激趣激趣,啟導點撥,深情并茂,貼切自然,干凈利落;課堂上應變自如,處理嚴謹,關注細節。
教師哪些方面的能力與課堂的有效性有關呢?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要想提高有效性就必須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如何實現更多的教學目標。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教師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師哪些方面的能力與課堂的有效性有關呢?我覺得有如下幾個方面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1.明確課堂所要實現的目標
對于課堂所需實現的目標,教師要從知識與技能,態度與情感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去思考,明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2.心中始終有教學整體框架
由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并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需要教師心中始終有個教學的整體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3.教學設計合學生胃口
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非常重要,這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教師對教案的實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個好的設計,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顯然,如果你的設計中所創設的環境不能吸引學生,或學生不感興趣,那一定會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設計的各個環節的流暢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學生的思考、探索、求知過程,逐層誘導深入,理解鞏固,深入淺出。
4.了解學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出發點,實現教學目標是終點。這個實現的過程如何進行是由學生現有知識和興趣以及教師的實施水平綜合決定的,這便需要除了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之外對學生還應有比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設計出吸引學生的課堂來。一旦課堂對學生產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種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5.準確簡潔的語言
數學課側重于思維的鍛煉,準確簡潔的語言有助于嚴格的邏輯推理和發散想象,減少那些不必要或錯誤的語言信息的干擾或誤導。
6.豐富扎實的理論基礎
課堂上的教學實踐是需要理論作為指導,理論越豐富、扎實,教學實施起來就越游刃有余,如魚得水。
總而言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師所需發展的方面是多樣的,若能在各個方面發展的越好越深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高。
外一篇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今天講的略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寫的是“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者,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氣象學家魏格納的故事。孩子們興致較濃,課也進行得比較順利。只不過應該一節課完成的問題用了兩節,不過第二節也一塊把所有的練習處理完了。這是我授課過程中一個比較顯著的缺點,課時超長,我想我知道原因,因為我太喜歡發散,課堂上常常會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講些課堂之外的東西,因此而耽誤了時間,可我卻樂此不疲,并且還有點沉浸其中的意思。這應該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忌諱了,希望我以后能夠積極改正,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
補上一句,課前我備課的時候覺得應該那個世界地圖給孩子們演示一下,去圖書室借的時候,圖書室老師說沒有,而且還好心的告訴我用不著那個,你只要在黑板上一凹一凸表現出來就行。我當時聽了之后有些疑惑,可以嗎?沒想到老教師經驗豐富就是厲害,這個地方用不著地圖,如果用地圖的話反而會耽誤很多時間。我們教學也一樣,常常會舍本逐末,我們用些教具、課件都是用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的,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工具性,有些時候我們往往是過分關注了課件、教具,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課件與教具的制作上,而把真正重要的備課,備教材,備學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甩到了一邊,我們整個課堂教學的重點變成了課件的演示與教具的展示,這樣一來,課堂氣氛確實活躍了,整堂課看起來可能豐富多彩,但結果真的好嗎?誰都說不清楚。
呵呵,《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也引出了我的發現。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 篇13
1、魏格納性格豪放,天性好動,在靜謐舒適的病房里坐臥不安,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
“靜謐”是寧靜的意思,寧靜而舒適的病房與魏格納“豪放”“好動”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納很不適應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的感覺。這句話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無聊,魏格納無意識地用食指在地圖上畫大陸海岸線,借以消磨時光,引出了故事發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來,停在地圖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塊突出的部分,眼睛卻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瞧!這兩個地方的形狀竟是這般不可思議地吻合!
“不可思議”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這句話是說,巴西在南美洲,幾內亞灣在非洲,中間隔著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陸地的突出部分竟然與幾內亞灣的形狀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難以置信。這句話推進了故事的繼續發展。
3、他開始在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和對比中進行考察,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
“浩如煙海”形容文獻資料非常豐富。魏格納從那么多的資料中尋找證據,就好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但他“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終于找到了證明這個學說的證據。從“浩如煙海”這個詞語中,我們可以推想出他所經歷的艱辛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