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18 科利亞的木匣(精選2篇)
語文教案-18 科利亞的木匣 篇1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第18課,《科利亞的木匣》。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啟示的故事。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ǔ shù)、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各自然段序號,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分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明確: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明確: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抗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明確: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思考:科利亞埋下木匣后,有沒有再挖出來?怎么挖的?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明確: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明確: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明確思考題③:“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明確:“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明確:“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確:“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明確: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科利亞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科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四年前大了一倍,所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明確: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明確: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明確: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 )步,很快( )。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為( )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導入
1.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2.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容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的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的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就大了,算述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三)鞏固練習,總結全文
1.學生分段讀課文,并練習給各段列小標題。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2.領會課文寫法。
(1)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亞埋匣子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干的,寫媽媽挖到箱子與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進行對比,從側面說明匣子埋在地下,沒有被人拿走。科利亞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時沒有認識到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
(2)課文寫小伙伴的話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話襯托科利亞的毅力和決心,另一方面說明伙伴們也并沒認識到事物已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了變化。
3.請學生畫出科利亞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時怎樣量步子,怎樣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圖。
(四)指導朗讀課文
(五)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六)指導造句
1.分析句子
(1)科利亞把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
“仍然”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如:你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補一補,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結果跟預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這樣”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亞不光找到了匣子,還懂得了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不光……還……”是表示更進一層。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僅僅找到匣子,更重要是通過這件事受到了啟發,明白了道理。
(4)媽媽高興地說:“算術真有用。如果當初我隨便挖個坑把箱子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
這句話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設一種情況,后半句表示這種假設實現后出現的結果。
2.學生口頭造句,師生共同評議。
(七)布置作業
1.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讀拼音,寫詞語
3.辨字組詞
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起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后來,科利亞從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為 。
(八)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通過預習,簡介衛國戰爭,使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初讀課文時使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再讀課文時,理解課文內容并能按課后練習題提示給課文分段,說出段意。講讀課文時,通過朗讀思考、討論、質疑、幻燈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句段層次,使學生理解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話的意思。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語文教案-18 科利亞的木匣 篇2
教學課題: 《科利亞的木匣》 ( 第二課時)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切實按照新課標精神,倡導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營造賞識理念下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教學目標 :
1 了解科利亞怎樣把木匣挖出來的過程,明白他能夠挖出的原因,學習其愛動腦筋的精神。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知道“仍然”、“果然”的詞義,會區分并能應用。
4 體會最后一自然段的含義,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結合自身實際簡單談點認識。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科利亞開始沒有挖出木匣后來又挖到的原因,體會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 區分“仍然”和“果然”的詞義,并能口頭造句。
教學準備:
小黑板、掛圖等。
教學過程 :
一 復習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科利亞的木匣》。(齊讀課題兩遍)
孩子們,前面的學習讓我們認識了聰明可愛的科利亞,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愛的小玩意裝進了一個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 他為什么要埋呢?(模仿媽媽)復習學過的句子,后來他們的木匣怎樣了呢?今天就來了解吧。
二 學習新課,讀中感悟。
1學習4、5自然段
(自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們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學會數到100多了;法西斯搶走了東西,房子還在。(齊讀)
2 學習6——12自然段
(1) 媽媽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讀6、7段)
媽媽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這說明什么?書上的句子回答(算術真有用)
因為她沒有隨便埋,所以還能找到。齊讀7自然段,讀出什么語氣?(高興)
(2) 科利亞當初模仿媽媽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讀8自然段)
他挖到了嗎?(沒有)齊讀,應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著急)讀完了,你覺得哪個詞特別能表現這種著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況保持不變)說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齊讀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頭造句。同桌互說。
(3) 小伙伴見了是怎么說的?(男生讀)媽媽說算術真有用,可科利亞卻沒挖大家笑他,他放棄了嗎?他是怎么說的?指名讀10自然段。我們可以體會到他怎樣(分析問題,動腦筋)分角色讀9、10段,體會不同的態度。
(4) 師范讀11自然段。
用筆勾出表現他動腦筋的詞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讀——齊讀,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專注的思考問題。
他為什么會“突然笑起來”?(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齊讀他說的話,看看有沒有道理?
指名復述,請學生表演(證實個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這段說明科利亞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有感情齊讀。
(5) 那么事實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嗎?
用書上的話回答(12自然段)
哪個詞告訴我們科利亞說的沒錯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實如預料的一樣)誰能用這個詞口頭說話?指名說(同桌互說)要和前面的“仍然”區別(指名說詞義)
齊讀12段,科利亞真聰明呀!
(6) 學習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讀——齊讀
你明白了什么?(小組交流2分鐘)
匯報:
A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
B 周圍一切在發生變化。
C 要以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們,我們原來學過一個成語故事也告訴我們要隨情勢的變化而變化。還記得嗎?(《刻舟求劍》)
對。我們的科利亞不但挖出了木匣還得到了啟示,我想你們也很棒,現在我們來采訪一下,誰也像他一樣從生活的事情中得到過“情況變化,方法要變”啟示呢?
(同桌交流)(指名說)
小結:生活就像一本大書,時時給我們以啟迪,所以我們要用心去發現和感悟!
齊讀13自然段。會背的起立背。
三 鞏固全文
1 有感情齊讀全文。
指名復述主要內容
2 總結:孩子們,科利亞是一個非常愛動腦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樣,讓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一定會有很多收獲!
{板書設計 }
18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 埋 五歲 步子小 十步
變化
四年后 挖 九歲 步子大 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