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通用3篇)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篇1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的課文是個劇本——《公儀休拒收禮物》,于是我便琢磨著怎樣讓孩子在這一課接受一些戲劇的熏陶。
翻閱了教參,充斥我眼球的是大量的關于公儀休的人物分析,什么清正廉明、秉公執法……一系列的優良品質,總感覺這些已在《祁黃羊》一課有了滲透,本課無須贅述,因為孩子們是能夠體會到的。
于是,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對劇本的解讀上,我讓孩子們說說:“今天的課文與往日學習的課文有何不一般?”他們爭先恐后的說:
“不知道怎么讀。”
“感覺都是對話,希望讀的時候有同學配合。”
“文章開頭怎么會有時間、地點、人物這些亂七八糟的內容?”
“課文中間居然會時不時的出現方括號和小括號!”
聽了那么多的疑惑,我神秘的告訴孩子:“這就是演員演戲時用的劇本,我們今天就先來認識它,下節課我們就來學當演員,把它搬上舞臺。”孩子們得意的幾乎有些忘我,很想體驗這個妙趣橫生的行當。用期盼的眼神望著我,希望我能給他們指點迷津,于是,我不緊不慢的將戲劇知識簡介了一番,我發現他們聽得很是帶勁。接著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公儀休愛吃魚嗎?”答案顯而易見,“愛!”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何以見得?”他們又仔細研讀了教材,找到了相關語句加以驗證。
見時機成熟,我開始讓孩子們品讀語言,當公儀休對子明說:“子明,你來了很久了吧!”時,心情是怎樣的,是喜是悲,通過分析他們一致認為公儀休心情棒極了,因為他已是酒足飯飽,又品嘗了自己心儀以久的美味,自然心以物喜。那他在說:“吃過了,魚的味道真是太好了時,又會伴以怎樣的動作呢?”有孩子說:“他會把舌頭在唇邊舔過。”(這孩子又模擬了一下),引來了哄堂大笑,馬上又有孩子反駁說:“他堂堂一個宰相,舉止怎么會如此粗魯呢,這種舔舌頭的動作只適合演個三歲的娃娃。”“那公儀休會怎么表現呢,你們自己在座位上模仿模仿!”一會兒工夫,有的孩子說公儀休會邊擄胡子邊咂嘴,有的說公儀休會手搖羽扇搖頭回味,有的說公儀休會咽了口口水瞇著雙眼……
這時我們班的一個小男生忽然大發感慨:“老師,我說當個好演員真難!”“是呀,作為一名演員就一定要細細揣摩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如果弄錯了,也是要鬧笑話的呀!”我意味深長的對孩子們說。
接著我們又分析了子明的動作,他見到老師時是怎么起身的,為什么要起身而不是轉身等等,孩子們研究的興趣盎然,下課鈴聲打響的時候,我們班可愛的茅春霖情不自禁的驚呼:“這節課也太快了吧!”是呀,這課讓我和孩子們都收獲頗豐。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看了大家的評課,心里還是抱有很多遺憾的,沒有充分的利用四十分鐘,展示一節完整的課,這是最大的敗筆。大家評的課,讓我感受到能成為中心組的成員是非常驕傲的,大家也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也能通過這次的課從大家的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我也把我的課后反思整理好了,打算寫一篇日志記錄。
這次的主題是“讓個性化的花盛開在閱讀教學中”所以我選擇了這課,比較新穎特別的獨幕劇,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深入閱讀時,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覺,于是才能積極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讓學生找找公儀休愛吃魚的句子,讀讀,品詞“品味”“心滿意足”等,做動作,反復品詞品句來體現這一特性;以及理解“滿臉堆笑”這一詞,通過演,讀,從而讓學生形成自己對課文的獨特感受。
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采用各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如管家無可奈何的走了,心里是怎么想的? 充分的彰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分角色讀公儀休與學生的對話;演一演獨幕劇等;
個人認為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對學生多讀多想的引導,所以才能體會不到公儀休清正廉潔,所以很多環節都蜻蜓點水。我以后要深挖教材讓學生細細的去讀,好好的去品。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篇2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
由于學生是第一次閱讀劇本,不了解劇本的特點,所以教學時首先要使學生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學會閱讀劇本。二是能把握劇本中公儀休、子明、管家這三個人物的特點。管家主人阿諛奉承,公儀休聰明機智、清正廉潔,子明謙遜有禮、勤學好問。在明白了這些人物的特點之后,進行分角色朗讀,才能讀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運用恰當的語氣及體態語言來加強朗讀的效果,為完成排演獨幕小話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做好準備。
課堂上,我讓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再進行過渡: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再分別請學生讀管家的話和公儀休拒收的話。公儀休真的是“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嗎?他為樣說?這里可以從送魚人的目的和公儀休與管家主人之間的關系兩方面去理解。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管家的話與公儀休的話,管家是滿臉堆笑,而公儀休是虛與周旋,機回絕。然后想象出三個人當時的不同神情:公儀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無奈。再次過渡:為什么公儀休喜愛吃魚,卻不收呢?學生讀出,我出示這段話,讓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才會一直吃到鮮魚。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讓劇本走進學生好難喲!
這是一個獨幕劇,不復雜。今天我重新研究這篇教材,沒有讀課文,而是閉上眼睛回憶過去怎么教這課的?想想這一課在自己的頭腦中留下點什么?想來想去,真是空白一片,雖然內容方面頭腦中還有著一絲痕跡,但整個來說已是模模糊糊。看來過去對這一課的教學,自己所走的路并非真正的科學,教學中想到的太少,否則一定會永久地留在記憶中。
我翻開課本,讀著這篇課文,我又想起了過去我學過的劇本,想從教過我的老師找到一點教學劇本的線索。以前我上小學沒有學過劇本,初中學了那么三兩篇,讀師范又學了十多篇,但老師怎么教的,幾乎也成了零信息。難道劇本的教學真的這么難嗎?難道劇本的教學與其他體裁的文章一樣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不是演員,雖然看了許多電影、電視劇,但他們到底怎么形成這樣的演技,我們也只是從一些文章中讀到的,這種體驗幾乎沒有。但“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年功”這句話還是永遠能記住的。看來演戲應該是這樣。
我們看電影、電視劇經常被一些劇中人所感動,甚至喜歡上那些演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追星感。當然,我對追星持不好的態度,因為一些演員演的很好,但其他方面卻非常糟糕,也就是說演技與真人統一的太少。所以,學習這篇文章,如果讓學生練著演,結果也形成這種狀況,不更糟糕嗎?
這是我在研究這篇文章如何教學前的一些思考。思考這些其實,我知道自己該怎么引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了。
一是引導學生把他們先當作普通課文來讀,然后多種形式的閱讀,讓他們讀懂內容,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而對內容的理解還需要老師推薦一些當今的文章,因為借古看今有利于學生思考的形成。不管怎么說,把劇本讀熟并且把文章背誦下來才是最重要。怎么背誦?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三個人物有什么不同,抓住不同背起來就簡單了;其次是引導他們按順序來背,即文章的先后順序非常清晰。
二是進入排練狀態,讓學生嘗試“臺下三年功”,也就是每天找個時間,讓學生排練,每次排練老師少鼓勵,多挑毛病。以至達到他們滿意再演出。
三是把演出與寫作結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大腦來寫。當然這一課的寫作訓練方式很多。比如讓學生自己分析,如何看待公儀休?如何看待子明,子明是什么樣的人?你喜歡那位管家嗎?那位管家的主人是什么樣的人?還可以把劇本改寫成記敘文。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把以前學過的文章改寫成劇本。一個人來改也行,分小組來改也行。
我個人認為,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劇本的感覺應該與以前不一樣吧。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篇3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公儀休拒收禮物》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出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絕某大夫送來的鯉魚的故事。課文以公儀休拒收禮物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劇情雖然簡單,但結構緊湊,人物性格鮮明,充分體現了獨幕劇的特點。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獨幕劇,再加上與生活實際脫離久遠,學生學習起來會感到困惑,教學我進行了以下設計:
一、自主學習,感知文本特點
本課是蘇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劇本的學習,學生第一次接觸劇本新鮮感而又陌生。我根據這一特點,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在自主研讀中感悟劇本的文體特點。在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自主發現,匯報劇本這一文體的特點,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精神
在本出劇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關鍵詞句,感悟人物精神。通過“回味似的”、“心滿意足”等詞體會公儀休對魚的偏愛,通過“我現在一聞到魚的腥味就嘔吐”體會公儀休的機智,通過“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魚”及其原因體會公儀休的政治遠見和清正廉潔。關鍵詞語體會到位后就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進而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有疑問,為什么能吃到魚公儀休就會心滿意足,正是在這種疑惑中感受到人物精神的崇高。
三、讀演結合,感悟劇本特點
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劇本的這一特點,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讓學生演,從而感受劇本的魅力。如教學“(滿臉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說,您為國為民日夜操勞,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兩條活鯉魚,給大人補補身子”這一片段時,我不僅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管家拼命巴結公儀休,而且引導學生注意小括號中的舞臺說明“滿臉堆笑地”。進而啟發學生思考“滿臉堆笑地”是什么意思,管家為什么要“滿臉堆笑地”?再讓學生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劇中人物“滿臉堆笑”時的動作、神態,并在隨后的環節中安排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這一段的劇情與人物的對白,讓學生真切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劇本的魅力。
四、挖掘內涵,升華劇本主題
本出獨幕劇故事簡短,人物語言淺顯易懂。但在貌似平淡的語言下面有著深刻的內涵。公儀休的最后一段臺詞就很值得玩味。這段臺詞不僅表明了他拒收魚的原因,而且話中也大有深意,引導學生懂得他這樣做是因為心中有“法”,為官清廉,值得我們敬仰。
五、不足之處:
由于本劇涉及到為官的清正廉潔,這與學生的生活背景差距較大。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
《公儀休拒收禮物》教學反思
竇桂梅作報告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所教的不是故事,而是情節。”通過閱讀,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知道文章的大概內容,而我們該做的就是抓住關鍵的情節,解讀其內在的意義。教學中,我便抓住公儀休說的三段話通過反復朗讀,逐漸深入:
一讀,讀出人物的語氣和心情。如文中說他喜歡吃魚,便抓住能體現他喜歡的詞語來讀;說他厭惡,則抓住關聯詞“一…….就……”來讀。
二讀,讀出人物的本質,就是語言背后的的用意。在這通過問題“公儀休為何要對管家撒謊”的設置,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感悟,相信,再讀公儀休的話時,孩子會帶著探究的眼光去感受他的用意。
再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內化為自己的收獲。
公儀休的任務形象就在這樣反復的讀中漸漸深刻,而且學生也從中感受到了,一個人的語言可以富含多種含義,在今后的寫人中便會注意到語言的描寫。
而對于文中另兩個人物,我則選取另外兩個視角:動作和神情,來解讀人物的形象。也借分析的時機向學生滲透些人的方法。也因為這兩個人物是文中的次要人物,所以在分析時比較簡單。
在解讀文本和人物后,讓學生能親自去演一演,也許是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所以演繹不到位,但要學生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準確的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孩子們畢竟不是專業的演員,對他們來說真得很難。演只是一種輔助,但我們要讓這輔助真正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不是單純的演繹,相信,有充足的時間和準備,我們的孩子演繹的會更精彩!
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在教學時我通過即興的編排課本劇來體會、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的品格。
要想排練課本劇,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劇本,學會閱讀劇本,所以在課上分析理解公儀休、子明和管家這三個人物的特點則是最基礎的。在教學時我采用了比較的方法,抓住了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讓學生進行感悟。在理解子明這個人物時抓住“不解”和“恍然大悟”,讓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說出人物特點。學習管家這個人物時,重點抓住了描寫神態的詞語“滿臉堆笑”,讓學生說說,學學。學生很快就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這是一種拍馬奉承的笑。在此基礎上.學生子讓學得像,讀得真了。理解公儀休這個人物,就要了解他拒收鯉魚的原因,我讓學生抓住文中的一些關聯詞語“因為……所以……”“如果……就……”等來理解。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那么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吃不上魚了,所以不能收人家的魚。為了增強語氣,課文中用了反問句的修辭方法。讓學生讀懂這段話,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等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然后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小組排練進行編排課本劇,加深對人物性格的體會。大多數小演員表演的較為得體,說明他們已經弄明白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了,這是他們讀懂課文的標志。
課上有學生對于公儀休的所作所為不太理解。確實,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收受禮物聯絡感情早已是家常便飯。但公儀休是個宰相,是個有一定的權力的人,他收禮和常人收禮是不一樣的。對于小學生這么解釋他們未必明白,但是這個故事能被收錄進語文課本,原因不就是如此嗎?我想在課后進行一下延伸,搜集當今廉潔的故事,學生應該會明白的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