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研討課)一等獎:長方體的認識
設計:張麗娟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瓦拉干學校
指導:于愛鳳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教師進修學校
【教學內容】新世紀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3~15頁《長方體的認識》。
【教材分析】
學生認識了簡單的立體圖形,學習了一些平面幾何圖形的特征,但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本節課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是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節課就是要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接下來繼續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重要基礎。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難點是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這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關鍵。
【學生分析】
學生在小學低年級已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已能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在前面幾冊又逐步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征及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為本課時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同時,通過前四年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聽講、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為本課時學習提供了經驗支持。但是由于學生是初次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圖形,空間觀念比較差,所以教學中要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讓學生在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動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獲取成功的體驗。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在操作活動中經歷探究的全過程,通過合作學習進一步積累探索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其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分別出示一副紙牌(是用長方體盒裝的)和一張紙牌,讓學生分別說出他們的形狀,引出長方體。
2、(課件)提問:找出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
3、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入手,從平面到立體,通過觀察激活學生已有的關于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直觀經驗,建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象。
教師設疑:剛才大家聽見的和所說的物體,大小,高矮都不一樣,你們為什么都說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呢?它們到底有什么特征?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約20分鐘)
1、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1)初步感知面、棱、頂點的含義。
師:把一個土豆切成長方體,需要切幾刀?怎樣切?同組的互相交流一下,再指名上臺給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切法。學生邊介紹,老師邊切蘿卜演示。切一刀時,問:你們有什么發現?(有一個面)問:出現邊時,問:你們又發現了什么?(有一條邊)問:這條邊是怎樣產生的?(生答)師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出現頂點時,問:這個點是怎樣產生的?(生答)師指出: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板書:面、棱、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