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圖形的面積》教學指導
〖教學目標〗
1.借助方格紙圖,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3.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在“觀察與討論”的欄目中,教材通過方格紙作為載體,呈現各種形狀的平面圖形,并提出“下面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知道的?與同學進行交流” 的要求。安排這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能選擇不同的圖形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并通過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掌握一些比較的方法。而教材安排的三個卡通人物的提示性對話,僅說明學生在比較面積大小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方法,在最后一行中出示的“你還有什么發現?與同學進行交流。”就是充分考慮到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提出具有自己獨特的比較方法。
在“練一練”的第1題中,通過圖形面積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圖形經過分割、平移等方法,可以將原來難以直接比較的圖形面積,轉化為能直接地進行比較。第2題在方格圖中畫圖形,是讓學生認識在相同的面積情況下,圖形形狀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同樣,第4,5題的練習也是通過學生的拼圖活動,來認識圖形形狀的變化,面積大小不變的這樣一個現象。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可以請學生準備一張方格圖的紙,并準備一些類似于教材中呈現的圖形,以便于開展教學活動時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其次,出示“觀察與討論”的內容,并提出具體觀察與討論的要求。由于學生事先也準備一些類似的材料,所以,學生在觀察時,應盡可能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只有當學生自己進行操作,才能發現一些與眾不同的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再次,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活動。在開展交流活動時,重點應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比較的,它的依據是什么?當然,學生選擇比較的對象是相對開放的,不要作硬性的規定。一般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可以選擇兩個面積大小差異較大的進行比較,而能力強一些的學生,則可以選擇面積相近的圖形進行比較。學生在敘述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教師需要從方法上加以引導。如有些是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比較的,教師應把這一方法揭示出來。這樣,在交流活動結束時,學生可以比較清晰地理解面積大小比較的幾種方法。
〖教學目標〗
第1題
在指導學生開展練習時,要重點引導學生對圖形的分割、平移等方法的認識,并讓學生體會到圖形的形狀變化,而面積大小不變這樣一個事實的認識,從而為后續學習面積公式的、推導與圖形的“等積變形”打下基礎。
第2題
學生在畫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圖形中,首先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圖形,然后在組織討論中,可以引導學生畫一些非矩形的圖形,如畫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者非標準的圖形。
第4,5題
這兩道練習題都是操作性的活動,在開展練習前應讓每個學生用硬紙板剪彩一些類似的圖形,以供學生活動之用。學生在操作時,除了教材呈現的圖形外,也可以請學生拼一些不同的圖形,通過這些不同的圖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圖形的形狀不同,但它們的面積大小都是相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