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圖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這節課整體感覺流暢,一氣呵成。從判斷簡單圖形面積的大小,到判斷復雜圖形面積的大小,再到圖形面積的比較。環環相扣,節奏鮮明,層次清晰。《比較圖形的面積》一課,小學數學第九冊的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任務就是要使學生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同時,教會學生運用合理、簡單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到割補、轉化的方法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并體會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的關系。該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計算機系統可展示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是創設情境的最佳工具。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尤其是比較圖形的面積時,小組內學生有很多的假想,在產生疑問后,進行猜測、實驗、驗證、討論等一系列的活動后,學生紛紛說出并用實物演示出自己比較的方法,從而對比較圖形的方法有充分的感悟和認識。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探索學習。本節課預先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無處不在,激發學生比較簡單圖形面積的興趣。通過比較簡單圖形的面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并總結出進行簡單圖形的比較的方法,使學生體驗圖形的等積變換。在探索學習過程中收獲新知,積累方法。
3、開放的問題要求促進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 在導入新課后,我出示了書中的“觀察與比較”欄目,提出:下面個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你是怎么知道的?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的要求。由于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有的用數方格的方法(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有的用平移的方法進行組合(學習不錯的學生);還有的用分割再組合的方法(能力較高的學生)……不一會兒,大家便發現了各個圖形之間的關系。通過這樣開放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在交流中學生比較清晰的理解了面積大小比較的幾種方法,程度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無疑是本課的亮點所在。
今后的教學中要盡量設計開放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