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五年級上《比較圖形的面積》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1.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3.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和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圖形的面積”中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比較圖形的面積。比較圖形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基本平面圖形的特征和求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觀察比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懂得面積比較方法的多樣化。同時,也讓他們知道確定一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不僅是根據圖形的形狀,更重要的是根據圖形所占格子的多少來確定的。這樣,也為學生自己探索基本圖形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教材突出的特點是:一是把方格紙做為載體,呈現各種形狀的平面圖,并提出“下面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知道的,與同學進行交流”的要求。這樣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不同的圖形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掌握一些比較的方法。二是鼓勵學生自己探究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比較面積大小方法是怎樣的。教材中雖呈現了3個小卡通人物提出的3種比較方法,可是學生在課堂的實際活動中,還會出現更多的方法,這樣的開放式的教材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變的更聰明,思維更敏捷。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市區邊緣,班額人數較多,我所任教的兩個班學生共152人,這給個性化地教學帶來較在的不便。為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著眼點,大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拓寬學生視野,改變學生的方式,逐漸嘗試建立發現問題――自主探究--解釋應用的教學模式,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學習方式。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從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學生已掌握了基本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及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先復習如何知道面積大小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比較各種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體會比較方法的多樣化。在開展活動時,重點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比較的,他的依據是什么,通過這些不同的圖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圖形的形狀不同,但面積都是相等的,最后應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學設計
(一)談話式引入課題
師: 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或知道哪些平面圖形?
生: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師(出示一個長方形平面圖形):誰來用手比劃一下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多長?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積有多大?(生演示)
師: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呢?
生1:用尺子先量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再量出它的寬是多少,用長乘以寬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積是多少。
生2:把它放在一個邊長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的大方格紙里,數一數它有多少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積有多大。
師:同學們對學過的知識掌握得真好,現在老師這里有一副圖(出示課本第16頁主題圖的課件),圖上有許多平面圖形,今天就來比較這些圖形的面積。(板書:比較圖形的面積)。
(二)自主探究
1.放手讓學生小組討論,自主探索圖形面積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