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數”教學設計與評析
師: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匯報我們可以看出:任意兩個數都有公有的倍數,也就是公倍數。什么是公倍數?
生:兩個數公有的倍數就是他們的公倍數。
師:公倍數有多少個?
生:有無數個,找到兩個數的一個公倍數,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積一定是這兩個數的公倍數。
師:我們發現任意兩個數都有公倍數,而且每組公倍數的個數都是無限的。那么三個數之間是否也有公倍數?四個數呢?五個數呢?
生①:舉例:2、4和5的公倍數是20。
生②:無論幾個數,只要相乘,它們的乘積一定是它們的公倍數。
師: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數嗎?
生:沒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公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所以沒有最大公倍數。
[點評: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作進一步研究,幫助學生加深對公倍數、最小公數意義的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晰。由此讓學生親身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的過程。]
4.[出示]找最小公倍數
4和8 5和10 6和15 6和9 4和5
讓學生找出每組數的公倍數。
師:4和8你們怎么找得這么快?能給大家說一說你的方法嗎?
生:大數要是小數的倍數,大數就是它們的公倍數。
師:你們還能發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之后匯報。
生①:如果大數是小數的倍數,那么它們的乘積也是它們的公倍數。
生②:5和10的最小公倍數是10,并不是它們的乘積。
生③:4和5兩個數是互質數。互質數的最小公倍數師它們的乘積。
[點評:教師直接把找特殊情況下兩個數最小公倍數這一問題拋給學生,通過學生練習、讓學生不斷發現不斷改進。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想法,教師卻從不給出結論性的評價,而是始終鼓勵他們大膽猜測驗證,互相補充說明,學生真正投入探究學習的氛圍中,體驗著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三、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與練習,我們學會了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并且發現了一些特殊數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設計思路】
“最大公倍數”是一節概念課,學起來比較枯燥。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最大公因數以后進行教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雖然屬于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的學習方法相似。本課設計強調了學習方法的借鑒,讓學生借鑒學習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研究最小公倍數的意義,一開課,我就通過情景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在解決蜜蜂回巢的問題中初步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學會求最小公倍數的基本方法。在找公倍數的過程中,呈現出找法的多樣性,引導學生分析出各種方法的優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個性化發展;然后變換情景中的問題作為進一步學習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多個實例發現其中的規律,加深對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理解;最后,通過尋找最小公倍數的練習探索求特殊關系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與應用。同時,使學生初步感知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培養同學之間的協作精神。
【評析】本節課雖是概念教學,但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昂,學得生動有趣 。
1. 結合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景。“最小公倍數”這一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看似無多大聯系,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作適當補充調整,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有趣的信息,從而構建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數學課堂。先以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公倍數”的實物模型,讓學生借助具體實例,初步感知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特點,體會求最小公倍數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數學,抽象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數學概念。這樣的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強烈興趣,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體會到學習數學源于生活又高與生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