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教案及反思
4.給課始活動時的板書加上集合圈。提問這里是否需要加省略號?明確什么情況下需要加省略號。
四、鞏固練習,加深對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認識
1.完成“練一練”。
2. 做練習四第2題。
引導:4與一個自然數的乘積都是4的什么數?5、6與一個自然數的乘積呢?怎樣找4和5的公倍數?填空時還要注意什么?
3. 做練習四第4題。
說明題意,引導學生思考,哪些方格兩種棋都會走到?這些方格中的數有什么共同特點?動筆涂一涂。
然后同桌開展活動,玩一玩,看看紅棋和黃棋是否都走到涂色的方格中。
五、全課小結(略)
六、布置作業 1、練習四第1、3兩題。 2、補充習題11頁。
課后反思:
1.我為誰備課?
根據教材的安排,教學中可以將引進概念的環節分成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操作,讓學生用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紙片分別鋪長6厘米和8厘米的兩個正方形。備課時,我認為這個環節簡直是低估學生,上學期學生多次做過類似這樣的題目,學生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小菜一碟”嗎?于是,我制作一套材料以備不時之需。課中,發現有些學生對能否鋪滿邊長8厘米的正方形有異議。還好準備一套,立即演示給學生看。看似解決了問題,其實是我剝奪了學生操作感悟的機會。所以,有時自己的想法往往又高估了學生,備課還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當然,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一節課的內容就無法完成,是想照顧到全體還是想完成一節課,孰是孰非?
2. 我為誰上課?
按照教材的建議,這一課時要完成例1、例2和練一練以及練習四1~4題的教學。每次公開課后我都發現學生的課后作業令人失望。究其原因,為完成教學任務,課上即使發現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思考,或者練習沒有都完成,也不肯為他們停留,為他們等待,而是硬著頭皮往下開,導致“夾生飯”的出爐。其實,我知道學生參差不齊,想要在一節課中讓每個人都能研究透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節課。公開課只想給聽課老師留下一個完整的一節課的印象,感覺公開課不是為學生而開了。所以我也特別希望聽課的評價體制能夠有所變化,我們是想聽真實的課,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還是想看一節課的流程,至少這是我的一個困惑。我究竟應該怎樣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