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教學實錄
師:那么大家明白第二位和第三位同學畫的圖形嗎?
生:明白了。
師:如果我們只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這個立體圖形可能是立方體、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圓柱、底面是正方形的棱柱。在確定一個立體圖形,不能只看一個面。
四、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回顧一下。(將課件重新回放)
師:我們知道了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可以看到三個面,觀察圓柱可以最多看到幾個面?
生:兩個面,一個圓,一個曲面。
師:球體呢?
生:一個曲面。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1:觀察一個物體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而且不同角度觀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狀。
生2:一個長方體最多可以看到三個面。
師:作業,練習九1、2
我的思考:
本節課是人教第九冊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從教材看內容比較簡單,主要觀察小藥箱,要求學生能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會看到不同形狀的面,并能對應。
思考一:觀察物體的關鍵是什么?
觀察物體是培養學生良好空間能力的基礎,由于學生抽象思維還比較弱,相對來說空間想像也比較弱。因此,通過觀察物體,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表象,便于今后空間組合和運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教學觀察物體時的關鍵是什么?
一是被觀察物體的位置不能移動。如果物體的移動,肯定會帶給學生不同的視角,因此在教師示范小藥箱時,不能隨便走動,更要強調這個小藥箱是不動的。同時,應強調學生的移動也會帶來視角的變化。
二是要求學生有序觀察,說得清。由于每個學生的位置不同,所看到小藥箱的面是不同的,因此要強調學生從哪個角度看,看到了哪幾個面。同時,教師和學生要取得方位的共識。
思考二:本節課學生的思維增量在哪兒?
由于本節課相對來說內容比較簡單,如果僅僅從觀察來說,學生有生活基礎,自學也會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那么學生的思維增量怎樣實現呢?
本節課我作了如下處理,力求讓學生從低到高思考:
首先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同一幢樓會有不同的形狀?主要是讓學生從生活基礎引入,理解從不同角度會觀察到同一物體的不同面。
其次,在學生觀察小藥箱的基礎上,思考第二個問題一個長方體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這是學生已經觀察小藥箱各個角度的前提下進行思考。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可以直觀的看到最多可以看到三個面。同時,理解觀察長方體時,在一定的角度可以看到一個面、二個面、三個面。然后進一步思考,圓柱、球體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這樣從同一個物體增加思維的深度,從不同物體增加思維的寬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想像力。
最后,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思考“這是一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這個立體圖形會是什么?”學生比較多地回答是立方體,和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當教師再追問還會是什么時,學生開始了深思。這里應有三個層次的思維,一是能回答立方體和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但是教師不能停留在這個層面上。二是學生會想到直徑與高相等的圓柱,底面是正方形的梯形臺、四棱錐等。這個層次是教師就進行引導的,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從實際教學來看,部分同學還是能夠通過自己的想像來得到這樣的圖形。三是學生能歸納出只要底面是正方形,其它各個面不超出底面的立體圖形都是可以的。就像把一個底面是正方形的直柱體用刀削去一部分,都可以形成一個底面是正方形的立體圖形。因此可以有無數個這樣的圖形。可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不能進行提升和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