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積和容積單位
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課時1班級五5編寫者一、教材內容分析《體積和體積單位》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主要采取了小組活動的形式來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最后說明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知識與技能:(1)讓學生知道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2)使學生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
(3)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聯想、表達,強化對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的感知,初步形成對體積單位大小比較明確的表象;
(2)能夠進行比較,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置豐富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
(2)感知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已經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
(2)學生對生活中隱含數學問題興趣濃厚;
(3)學生小組協作的能力和數學語言概括的能力不強;
(4)學生對體積概念比較生疏。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1)故事激趣策略:采用故事導入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寬松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
(2)自主學習策略:采用實驗法發揮學生的實踐能力,采用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合作學習策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教具學具:玻璃杯,水,鵝卵石,三根1米長的木條,生活用品實物模型,4個1 cm3小正方體模型 , 1cm3的正方體模型,1dm3的正方體模型。多媒體課件.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一、創設情境,揭示體積概念1. 激趣引入。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愿意來看著圖給大家講一講。(播放“烏鴉喝水”的課件)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把石頭放進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烏鴉把石頭放進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這樣烏鴉就喝到水了。通過故事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步建立體積概念表象。2. 實驗證明。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嗎?下面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好嗎?教師演示: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看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3. 揭示體積。對,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是由于石頭占了水的空間。
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石頭,問:這兩個石頭誰占的空間一樣嗎?哪個占的空間大些?怎樣用實驗證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