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詩韻課堂——《泊船瓜洲》說課稿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板塊:
(一)、師生對詩,創設詩韻課堂
因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很多古詩,所以我準備用以“愁”為主題的詩句進行師生對詩的形式引入,讓學生快速地進土詩的課堂。
之后就導入課題,再讀題、解題:重點是指導讀準“泊”,理解“泊”。
(二)、初讀詩文 感知詩意
這個環節我準備分三步:第一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形式指導學生把詩讀正確,重點指導讀準“間”讀jiàn(因為是“間隔”的意思);“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huán;第二步通過范讀、模仿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步指導學生讀懂詩意。
最后一步具體操作如下:先指導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即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別讀懂了哪個字或哪句詩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針對四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的地名詞的比較模糊,我準備讓學生上黑板板畫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同時也借助板畫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從而解決初讀理解上的難點。再借助板畫了解詩人此時人在何處(瓜洲)。
我覺得這一板塊的教學能達成目標一。
(三)、品讀詩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綠)
第三板塊教學為了突破難點,我準備采用讀詩、換詞、想象、音樂畫面等手段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精妙,具體操作如下:
1、讀“綠”
我先通過引讀法,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讀詩的興趣,反復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
2、悟“綠”
第一環節先讓學生理解“綠”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詩中的意思,接著通過換詞,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體會“綠”的精妙。第二環節主要是讀和想象。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浮現畫面,再把腦海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接著點擊春天“鳥語花香”的音樂,追問學生: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能不能用我們積累的詩句來說一說,從而整合了其他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利于創設詩韻的課堂,還激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一板塊的設計,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回憶往事 書寫親情 感悟鄉愁
1、學生寫話、交流
這一環節中,我結合上面的想象,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寫話,回憶家鄉的美好時光,為漂泊他鄉而思念故鄉之情做好鋪墊。
2、緊扣“還”字,反復誦讀
這一環節準備借助音樂、引讀、詩人的北京資料,一步步敲擊詩人想還卻不能還的無奈的心情。這一板塊的設計是為了達成目標三,突出教學重點。
(五)背誦全詩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關鄉愁的詩句。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鄉愁的詩句
通過上述六把板塊的設計,緊扣目標,層層推進,不斷設置語言實踐點,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并將本課詩句輻射到其余詩句,升華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僅積累和運用了詩句,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釋放和表達情感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