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
3.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的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幾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⑴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⑵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⑶ 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1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3課《釣魚的啟示》。(齊讀課題 點擊課件出示插圖)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作者放魚時內心充滿了沮喪、委屈和無奈。
二、由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切入 質疑
1、可是三十四年過去了,當“我”回過頭再看這件事時,心情卻發生了變化。誰來讀一讀課文中的這一部分內容。(指名讀10、11自然段)
2、這一部分有一些句子的含義是非常深刻的,請同學們默讀這一部分,把這些含義深刻的語句畫下來。自己仔細地體會一下其中有著怎樣的含義。
3、默讀,邊讀邊畫邊思考。
4、你都畫了哪些句子?(抽生回答)
三、品讀理解重點句
1、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先來看這一句。(課件顯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名讀)
2、這句話你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什么問題?
3、到底這誘惑人的“魚”到底指什么,先看看課文,這條魚對我有什么誘惑?(板書:誘惑)(學生默讀)
4、聯系課文一至三自然段,體會鱸魚的“大”、“漂亮”、“來之不易”,并相機指導朗讀。
5、這些都是這條魚對我的誘惑,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誘惑人的“魚”,真的是這條大鱸魚出現在我的面前嗎?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想想,會是什么?聯系具體的事例來說。
6、生活中,不光是文中的“我”,我們也不止一次地遇到過這樣的誘惑人的魚。我們都知道怎么做是正確的,怎么做是錯誤的。道理很簡單,可是實踐起來卻是很難的。我們來看這句話。(課件顯示: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實踐起來卻很難。)(齊讀)
7、你們怎么理解這句話呢?(抽生答)這個“是”與“非”到底指什么,(板書:是 非)為什么實踐起來很難呢?我們還是結合課文中釣魚這件事來說說,好嗎?釣魚這件事,怎么做是“是”,怎么做是“非”?(抽生答)簡單,把魚留下就是錯的,把魚放了就是對的。(板書:留下魚 放回魚)但是為什么說實踐起來卻很難呢,再回過頭讀一讀課文,結合具體的詞語、句子,包括上節課我們體會到的我的心情,看看實踐起來難在哪兒。(板書:實踐)
8、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來談:①魚大、漂亮;②沒人看見;③時間。
指導朗讀:①啊,……翕動著。
②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③盡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沒有商量余地的。
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了,而且當時四周圍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和船的影子,無人監督,而我面對的又是這樣一條又大又漂亮的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大鱸魚,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這個孩子,你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