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7篇)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認識10個生字,學會14個,正確讀寫“啟示、劇烈、小心翼翼、操縱、跳躍、掙扎”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從而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4、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按事情發展的順序閱讀,抓住主要內容,讀懂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閱讀,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的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小結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弄懂了一些簡單的問題。
同學們表現的都很積極,相信這節課同學們一定能表現得更出色。
二、抓住重點、深入感悟
1、出示黑板: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的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拧煟耗鞘且粭l怎樣的魚,對我充滿了如此誘惑?自己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劃出有關詞句:
① 生匯報句子,看出魚大,哪些地方能看出魚的大呢?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你有不同的朗讀處理方式嗎?
② 釣到這樣大的魚,我和父親肯定很高興,書上有個詞就能看出。結合文中的詞語談一談。讀出作者釣到鱸魚后的驚喜、得意。
板書:
得意洋洋
還可以怎樣讀呢?
③ 除了看出這條鱸魚大,還能看出什么?說說:
(鱸魚鮮美,營養豐富!督蠞O者》寫道: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引導:帶著輕松愉快的語氣再來讀讀。誰再過過釣魚的癮。
、堋♂烎~的過程描寫很細膩,表示動作的詞要讀得輕短、活潑。
、啤∶鎸χ绞值倪@條誘人的大鱸魚,父親和我沒得意多久就面臨著一個難題,什么難題?
、佟∩f難題。
、凇“职趾臀业膽B度是怎樣的?
爸爸:堅定,從哪兒看出?
我:依依不舍,從哪兒看出?
“乞求的目光”擴展理解。
放魚動作,從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朗讀指導。
③ 分角色朗讀。
、恰「赣H要我放回去,而我舍不得放回去,同學們,我到底該不該放回去呢?討論:
要求:小組內討論,談談各自的看法,不要空談,結合實際或者自己的經歷,或者結合自己聽說過的小故事,要說真心話,不要說大話,空話,假話。認真聽別人的發言,待會兒還要在班級里發言。
、取⌒〗Y升華:
盡管“我”舍不得放棄這條極具誘惑力的魚,但父親嚴格的教育絕不允許我放縱感情,必須戰勝誘惑,把大鱸魚放回到湖中。如果沒有34年前父親的嚴格要求,就不會有34年后我的成功。賀拉斯說:“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財富。”
所以當你為自己具備的某些優點驕傲的時候,你應該感謝你的父母,你的師長,是他們對每一件小事的嚴格要求使你如此優秀!
2、再出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的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凑l還能提出問題?
、拧 棒~”還是指那條誘人的大鱸魚嗎?
。ㄌ厥獾暮x。)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會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誘惑?
作者會怎樣抉擇?舉例說。
、啤∽x作者的啟示,聯系這個故事說說你怎么理解這句話的?(板書)
⑶ 讀了這個故事,你還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親,不理解父親那嚴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親,而且每當我想起這件往事,內心總是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之情。
同學們,積跬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河。正確對待每一件小事吧,因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歷練自己,你必將成為有道德的人,必將走向成功!
三、擴展
1、作者把34年前釣魚的故事寫給我們,希望我們勇敢的挑戰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學校、在家庭、在公共場所你曾經禁不住哪些誘惑?給你留下了什么啟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樣真誠的與大家共享?打算怎樣寫具體?
2、童心最美。老師把孟德斯鳩的名言送給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弊屛覀児餐Γ鲆粋有道德的人。好嗎?
【板書】
釣魚的啟示
父親 我
釣魚 得意
放魚 不容爭辯 依依不舍
啟示 嚴格教育 有道德的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之一
設計者:陳香蘭
教學目的:
1、按事情發展順序閱讀,抓住主要內容,讀懂課文。
2、學會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心理的方法。
3、懂得只有受到嚴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
教學過程 :
一、質疑:
1、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說一說通過上節課的學習,還有什么不懂得問題?
2、除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節課你還想學會什么?
二、答疑:
導:就從某的問題入手學課文。這個問題學懂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ㄒ唬┏鍪荆涸谌松穆猛局,我卻不止一次的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1、那是一條怎樣的魚?對我充滿了如此誘惑?自己讀書,劃出有關詞句,讀出你的感受。
、倌阌胁煌睦首x處理方式嗎?
②作者釣到鱸魚后驚喜、得意。(板書)時說出來的嗎?作者直接把內心的想法寫出來。
導:還有哪些描寫也襯托出了作者釣到鱸魚的高興的心情?
①月夜的描寫:漣漪、銀光閃閃——讀得慢一些,給人以回味。
、卺烎~的過程描寫很細膩,表示動作的詞要讀的輕短、活潑。
2、捕撈鱸魚是有時間的,在什么時間?是放?是留?父親和我對待這條誘惑人的鱸魚態度一樣嗎?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的?合作讀書。(板書)
、俑赣H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去。你理解父親的做法嗎?(討論)
盡管作者“我”舍不得放棄這條極具誘惑力的魚,但父親嚴格的教育絕不允許我放縱感情,必須戰勝誘惑,把大鱸魚放回到湖中。如果沒有34年前父親的嚴格要求,就不會有34年后我的成功。賀拉斯說:“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財富。”所以當你為自己具備的某些優點驕傲的時候,你應該感謝你的父母,你的師長,是他們對每一件小事的嚴格要求使你如此優秀!
②哪些詞句寫出了父親對我的嚴格教育?誰跟他的意見一樣?你從哪些地方讀懂的?
、畚业男那樵鯓幽?
語言:
①小組合作讀對話。②引讀。③表演
小結: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再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行動:
①“乞求的目光”的擴展。
、诜鹏~動作的朗讀指導。
小結:通過人物動作反映人物心理。
。ǘ┰俪鍪荆涸谌松穆猛局,我卻不止一次的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看誰還能提出問題?
1、“魚”還是指那條誘人的大鱸魚嗎?(特殊的含義)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會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誘惑?作者會怎樣抉擇?舉例說。
2、讀作者的啟示,聯系這個故事說說你怎么理解這句話的?(板書)
3、讀了這個故事,你還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親,不理解父親那嚴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親,而且每當我想起這件往事,內心總是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之情。同學們,積跬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河。正確對待每一件小事吧,因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歷練自己,你必將成為有道德的人,必將走向成功!
三、總結:
1、本文的主要內容。
2、寫法上學會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擴展:
1、作者把34年前釣魚的故事寫給我們,希望我們勇敢的挑戰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學校、在家庭、在公共場所你曾經禁不住哪些誘惑?給你留下了什么啟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樣真誠的與大家共享?打算怎樣寫具體?
2、童心最美。老師把孟德斯鳩的名言送給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讓老師和你們共同努力,我們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好嗎?
3、同學們還有疑問嗎?
父親 我
釣魚 得意
放魚 不容爭辯 依依不舍
啟示 嚴格教育 道德實踐 有道德的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
3.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的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幾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 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1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3課《釣魚的啟示》。(齊讀課題 點擊課件出示插圖)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作者放魚時內心充滿了沮喪、委屈和無奈。
二、由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切入 質疑
1、可是三十四年過去了,當“我”回過頭再看這件事時,心情卻發生了變化。誰來讀一讀課文中的這一部分內容。(指名讀10、11自然段)
2、這一部分有一些句子的含義是非常深刻的,請同學們默讀這一部分,把這些含義深刻的語句畫下來。自己仔細地體會一下其中有著怎樣的含義。
3、默讀,邊讀邊畫邊思考。
4、你都畫了哪些句子?(抽生回答)
三、品讀理解重點句
1、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先來看這一句。(課件顯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名讀)
2、這句話你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什么問題?
3、到底這誘惑人的“魚”到底指什么,先看看課文,這條魚對我有什么誘惑?(板書:誘惑)(學生默讀)
4、聯系課文一至三自然段,體會鱸魚的“大”、“漂亮”、“來之不易”,并相機指導朗讀。
5、這些都是這條魚對我的誘惑,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誘惑人的“魚”,真的是這條大鱸魚出現在我的面前嗎?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想想,會是什么?聯系具體的事例來說。
6、生活中,不光是文中的“我”,我們也不止一次地遇到過這樣的誘惑人的魚。我們都知道怎么做是正確的,怎么做是錯誤的。道理很簡單,可是實踐起來卻是很難的。我們來看這句話。(課件顯示: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實踐起來卻很難。)(齊讀)
7、你們怎么理解這句話呢?(抽生答)這個“是”與“非”到底指什么,(板書:是 非)為什么實踐起來很難呢?我們還是結合課文中釣魚這件事來說說,好嗎?釣魚這件事,怎么做是“是”,怎么做是“非”?(抽生答)簡單,把魚留下就是錯的,把魚放了就是對的。(板書:留下魚 放回魚)但是為什么說實踐起來卻很難呢,再回過頭讀一讀課文,結合具體的詞語、句子,包括上節課我們體會到的我的心情,看看實踐起來難在哪兒。(板書:實踐)
8、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來談:①魚大、漂亮;②沒人看見;③時間。
指導朗讀:①啊,……翕動著。
、谖姨ь^看了一下四周,……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郾M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沒有商量余地的。
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了,而且當時四周圍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和船的影子,無人監督,而我面對的又是這樣一條又大又漂亮的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大鱸魚,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這個孩子,你怎么做?
9、作為我的父親,當他看到兒子那乞求的目光,看到兒子眼中噙著的淚水時,父親會怎么對兒子說?(模仿父子對話)
10、父親還有商量的余地嗎?此時,我只能怎樣做?什么心情?從我的這樣的心情中,作者正確的選擇,是要經受心靈的煎熬啊,是要經受這樣一種心靈的考驗啊,現在你能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這樣做,的的確確道德實踐是很難的,盡管難,我們還是要克服那些誘惑,放棄一些利益,去選擇正確的。(板書:拒絕)那么,我失去的是這樣一條鱸魚,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11、在人生的旅途中,當我不止一次地遇到這樣的誘惑人的“魚”的時候,我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12、就像你們說的那樣,他一定會選擇正確的,那是因為——(課件出示:一個人要是從小……勇氣和力量。)
13、如果說三十四年前,他放掉大鱸魚是那樣的無奈和沮喪的話,在他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誘惑人的“魚”的時候,作出的選擇一定是發自內心的,自覺地那樣做,那是因為他從小受到了——,獲得——。(板書:勇氣 力量)
三、拓展升華
1、我送給大家一句名言。(課件出示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鳩)(齊讀)
2、同學們,正確對待每一件小事吧,因為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歷練自己,你將成為有道德的人,必將走向成功!
3、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受到了哪些啟示呢?請寫在自己的摘錄本上。哪些語句讓你受到啟示,也一并摘抄下來。
板書設計:
13 釣魚的啟示
道 德
是(放魚) 勇 實 力 非(留下魚)
氣 踐 量
拒絕誘惑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之二
泗港小學 唐莉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后寫34年后的啟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著手。
學情分析:
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啟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于學生的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很難。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討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設計理念:
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教學目標 :
1、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系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過對“我”和“父親”言行的朗讀感悟,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尤其要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朗讀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我”所獲得的啟示的意思。
2、理解“與那條鱸玉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讀題。
2、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釣魚、放魚、獲得啟示)
二、初讀啟示,質疑。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將“我”獲得的啟示劃出來。
2、讀讀啟示,提出疑問。
三、自讀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與“非”。
1、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我”做起來卻覺得很困難呢?
。ǘ├斫獾赖抡f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A:體會讓“我”覺得做起來難的原因。
1、請同學們默讀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學生先默讀、自學,而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
3、匯報交流,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說理由,讀句子。
。1)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釣到的。
“過了好長時間,……濺起了不少水花!
。2)這條鱸魚很大、很美。
“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
。ㄊ茄,這么大、這么美的魚,我很難拒絕這樣的誘惑。)
。3)當他釣到魚的時候,周圍沒有人。
“到處是靜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4、魚的極大的誘惑,周圍的環境,都讓我難以下決心把魚放回湖中,但最終“我”還是作出了“放魚”的選擇。
是誰讓我作出了這樣一個正確的選擇?(爸爸)
B:體會“我”實踐的艱難過程。
1、“我”雖然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之下,無可奈何地放了魚,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心理斗爭。讓我們再來讀3-9自然段,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2、學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寫體會。
3、匯報交流。
。1)“得意”
讀句子:“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輕輕翕動著。”
(引導學生積累詞語:驚喜、喜出望外、高興、興高采烈)
再讀句子。
。2)急切、不理解
讀句子:“爸爸!為什么?”
。3)委屈、難受
讀句子:“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
(4)乞求(換個詞)
。5)無可奈何、戀戀不舍、遺憾……
讀句子:“從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沒有商量的余地。”
。ɡ斫狻安蝗轄庌q、沒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魚從魚鉤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們看,“我”把魚放回湖中,經歷了一個多么艱難的過程。所以說:(引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5、分角色讀對話,或者表演對話內容。
6、引導學生進行超文本對話,進一步提升對父親要求“我”把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體會到父親要求我遵守規定,做一個誠實的人。)
。ㄈ├斫馊绻麖男∈艿絿栏竦慕逃,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1、34年前,父親的嚴格教育讓我作出了道德的選擇,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讀最后10、11節,找出相關句子,讀讀,談談體會。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匯總,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1)讀讀這句話,有問題嗎?
。2)理解“誘惑人的魚”,討論一下,這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
。ń處燑c撥:金錢、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讓人喜歡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會遇到哪些誘惑人的魚,會怎樣對待這些誘惑?
4、小結:真因為這樣,所以——(引讀:“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
5、可以說,當年他把魚放掉是因為父親的威嚴,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他現在的選擇卻是——自覺的,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因為——他已經在從小嚴格的教育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四、聯系實際,指導行為。
1、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遇到過誘惑嗎?你是怎樣對待的?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將怎樣做?
3、再讀啟示,銘記在心。
五、布置作業 。
2、摘抄文中描寫月色的優美詞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邊的人遵守道德規范的故事,開個故事會。
板書設計 :
29 釣魚的啟示
釣魚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魚 乞求
無可奈何、戀戀不舍
獲得啟示
點評:
本文的教學,首先在設計上有所創新。拋開了以往逐段閱讀的教學設計,努力建構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直接從學生學習的難點出發,以“我”獲得的啟示為突破口,開門見山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去探究、感悟、解決。其次,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突顯學生的認識活動。默讀自學、小組合作、用喜歡的方式交流、進行超文本解讀,這些豐富的形式使學生的認識活動不斷深入,認識結果不斷完善。
教后小記: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強調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學習的難點,啟發學生就“啟示”提出疑問、發現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來解決問題。逐步解決學生的問題“放魚是對的,不放就是錯的,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都懂,可為什么我做起來卻很難呢?”“為什么說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呢?”
二、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梢钥闯,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么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么是誘惑人的‘魚’”。在學生討論后,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于時間關系,還省去了聯系實際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帶著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應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學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節簡單,寫的又是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學生經過預習,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認識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多數生詞,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而對課文中“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一段話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羅繼鵬的學生拾到一臺手機,主動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這一機遇恰可用于教學。結合這件事教學,能讓學生把課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結合生活讀懂課文,懂得自覺遵守規則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品德。
2、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知、體驗詹姆斯的心理變化,學習作者細膩的心理描寫。
3、指導學生用以下方法精讀課文:堅持摘錄好詞好句、寫讀書筆記和批注筆記;抓重點詞理解課文;繼續學習解答自己的提問;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
4、引發學生對本文主題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寫一篇讀后感或有關規則的文章。
【教前準備】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認識生字,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把自己的體會和疑問批注在課文的空白處。觀察生活中有規則的事例,舉一、二件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再讀課文,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1、師:上一節課重點體會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動,現在,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寫“爸爸”的句子,細心品讀,一邊讀一邊思考,爸爸堅決要詹姆斯放掉那條大鱸魚,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又會是怎么想呢?
2、重點閱讀第5~11自然段,邊讀邊思考:
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共享成果。通過交流,點撥、指導以使學生體會到“爸爸”當時可能會想:這條大鱸魚固然十分寶貴,但現在還不到釣鱸魚的規定時間,讓兒子從小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更加重要。因此,必須讓兒子把大鱸魚放掉。
3、師: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作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么影響?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這樣的人你看到過或接觸過嗎?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揣摩“爸爸”的心理活動,為學生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一個突破口,從反面提出問題討論,可以為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用心觀察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主題提供另一條途徑,這些,都可以為下一步“導行”作好鋪墊。)
二、結合實際,引發討論,加深理解,滲透品德教育
1、師:前天,羅繼鵬同學拾到一臺手機,交給了班主任,還給了失主。現在,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羅繼鵬同學到講臺上來說說拾到手機和把手機交給老師等的經過和想法。
2、師:羅繼鵬同學拾到的手機少說也值五、六百元,卻毫不猶豫交給了老師,他這種遵守社會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啊!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是不是都能夠像羅繼鵬同學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樣去自覺遵守社會的公德和規則呢?我就曾經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事,那是我念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帶我到昌明集市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忙中出錯,多退了4塊錢給爸爸,我正準備提醒小販,爸爸卻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這件事,真叫我為爸爸的行為感到羞愧,也為自己當時不能勇敢地抗議爸爸而感到深深遺憾。
同學們,像這樣的事情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你自己當時的行為?
3、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以及現在的認識。
4、齊讀課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加深理解,建議學生把這段話背誦下來,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在摘錄筆記本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5、引導學生小結:
我從《釣魚的啟示》一文中得到了這樣的啟示……。
。ㄔO計意圖:在學習中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對生活進行反思,從而把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習和生活中。)
三、指導學生寫“規則”《釣魚須知》
1、師:近幾年來,由于人為的破壞和過度捕撈,煤沖水庫(這是本鎮離學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學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學生都熟悉這個地方。)那里的魚不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急劇減少,但那里又是釣魚愛好者休閑娛樂的好去處,F在,請你為這座水庫寫一個《釣魚須知》。要求語言簡潔,表達準確,可仿照《小學生守則》寫成條款式。
2、引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將《釣魚須知》整理成文。教師參與學生一起完成。
3、展示寫得好的《釣魚須知》,給予鼓勵。要求學生互閱稿子,互提修改意見,認真修改《釣魚須知》,改定后抄正。
(設計意圖:學寫“釣魚須知”可以加深對單元主題,“規則”的認識,為“語文天地”中制訂“傳口令”游戲的規則打基礎。)
四、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探討
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然后再通過讀課文,查資料,問別人等方式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ㄔO計意圖:學無止境,對一篇文章的教學也是如此。讓學生不斷提出新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永不停歇的求知欲。)
【教學思考】
在《釣魚的啟示》一文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詹姆斯十一歲時的一次釣魚經歷:在離允許釣魚還差兩個小時的時候,詹姆斯意外地釣到了一條10公斤的大鱸魚!父親要他把鱸魚放回水里去,他大聲抗議。由于父親態度堅決,他最終雖然不情愿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把大鱸魚放回了水里。本文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為,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終把魚放回了水里,遵守了釣魚的規則,這是他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不難設想,假如當時父親默許甚至贊成小詹姆斯把魚留下,將會有怎樣的后果。詹姆斯的父親的確是一位遵守規則的好父親,他不為暫時的利益所動,而是毅然決然地命令孩子把魚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覺遵守規則,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在一個物欲膨脹的社會里,這樣的父親能有多少?讀到這篇課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小學四年級時,有一次,父親帶著我到市場上買衣服,賣衣服的小販多退了4塊錢。我正想提醒小販多退了錢,父親瞪了我一眼,拉著我快步走開了。到了家里,父親還為他的“聰明”自鳴得意。我雖然有些反感,但卻無可奈何。我的父親其實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山村農民,他平時也總是教育我們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可面對4塊錢的誘惑,他便忘記了對我們教育;蛟S在他的意識里,別人退錯了錢,錯誤是別人犯下的,他將多得的錢據為己有也就理所應當。
回想起來,我的父親與詹姆斯的父親確有很大差別,但是,環視周圍,我的父親也不過是千千萬萬“父親”中普通的一員罷了,他所犯的錯,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是那么普通,而對坐在我面前的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著和我類似的經歷,也許,他們中的許多人正為此而感到困惑?學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會、身邊的人和事,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許多時候,課文中所描述的生活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們往往容易分清楚,但當一己利益與社會規則發生沖突時,許多人都選擇了利益,而把社會規則暫時放到了腦后。在教學中,現實生活與文本中的生活的這種反差,我們究竟該視而不見,繞開走,還是面對現實,引起學生的思考?繞開,無疑可以毫不費力地避開教學中的“暗礁”,省下許多功夫,但這樣做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處呢?
教學《釣魚的啟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為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么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后,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現在怎樣評價他們或自己當時的行為?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并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不過我想,這些問題一定能夠引發他們對自己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馬上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一定能通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丑,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道德實踐說起容易做起難,只要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懂得道德實踐說起容易做起難,只要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教學過程】
一、導讀引入,交待目標
1、引入。
2、交待學習目標。
二、細讀感悟,體驗心理
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
1、分組,講清合作要求。
2、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小組合作學習情況。
4、探究原因。
小結:我的心情變化是由于這誘人的大鱸魚引起的,我放棄不了它對我的誘惑。
三、明辨原因,受到教育
1、快速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找到原因?
2、爸爸是怎樣做出這個決定的?。
小結:父親讓我放掉這誘人的大鱸魚,是因為這魚是違反規定釣到的,這魚又大又美又珍貴,兒子那么喜歡,父親在做放魚的決定時,內心也經歷了激烈地斗爭,可見,要實踐道德多難。
四、理解啟示,熏陶心靈
1、這件事究竟給了作者什么樣的啟示呢?
2、理解: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3、作者不止一次地遇到種種誘惑,在做出道德抉擇時,會想起誰的話呢?
4、作者在人生旅途中,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的做出正確的道德抉擇呢?
五、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1、父親讓我把釣到的大鱸魚放掉,對不對?為什么?
2、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
3、品讀全文。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請大家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自覺遵紀的故事,在下一次語文實踐課上開一個故事會。
【板書】
釣──得意 急切 乞求 不舍──
魚 ↓
的 難忘
啟 ↑
示──說易 做難 嚴格教育──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后寫34年后的啟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而理解課文的重、難點,就要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著手。
【學情分析】
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啟示,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于學生的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很難。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討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設計理念】
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明白父親讓“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聯系實際,受到“要遵守規章制度、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過對“我”和“父親”言行的朗讀感悟,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尤其要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朗讀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我”所獲得的啟示的意思。
2、理解“與那條鱸玉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讀題。
2、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板書:
釣魚、放魚、獲得啟示。
二、初讀啟示,質疑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將“我”獲得的啟示劃出來。
2、讀讀啟示,提出疑問。
三、自讀自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與“非”:
⑴ 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⑵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我”做起來卻覺得很困難呢?
2、理解道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體會讓“我”覺得做起來難的原因:
、拧≌埻瑢W們默讀3~9自然段,找出理由。
、啤W生先默讀、自學,而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
、恰R報交流,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說理由,讀句子:
、佟∵@條魚是我好不容易釣到的。
“過了好長時間,……濺起了不少水花!
、凇∵@條鱸魚很大、很美。
“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
。ㄊ茄,這么大、這么美的魚,我很難拒絕這樣的誘惑。)
③ 當他釣到魚的時候,周圍沒有人。
“到處是靜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取◆~的極大的誘惑,周圍的環境,都讓我難以下決心把魚放回湖中,但最終“我”還是作出了“放魚”的選擇。
是誰讓我作出了這樣一個正確的選擇?
(爸爸。)
體會“我”實踐的艱難過程:
、拧 拔摇彪m然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之下,無可奈何地放了魚,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心理斗爭。讓我們再來讀3 ~9自然段,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的過程。
⑵ 學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寫體會。
⑶ 匯報交流:
① “得意”:
讀句子:“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輕輕翕動著!
(引導學生積累詞語:驚喜、喜出望外、高興、興高采烈。)
再讀句子。
② 急切、不理解:
讀句子:“爸爸!為什么?”
、邸∥㈦y受:
讀句子:“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
④ 乞求。
。〒Q個詞)
、荨o可奈何、戀戀不舍、遺憾……
讀句子:“從父親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沒有商量的余地。”
。ɡ斫狻安蝗轄庌q、沒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魚從魚鉤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取∧銈兛矗拔摇卑阳~放回湖中,經歷了一個多么艱難的過程。所以說:(引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伞》纸巧x對話,或者表演對話內容。
、省∫龑W生進行超文本對話,進一步提升對父親要求“我”把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w會到父親要求我遵守規定,做一個誠實的人。)
3、理解如果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拧34年前,父親的嚴格教育讓我作出了道德的選擇,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讀最后10、11節,找出相關句子,讀讀,談談體會。
、啤⊥队俺鍪揪渥樱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匯總,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佟∽x讀這句話,有問題嗎?
、凇±斫狻罢T惑人的魚”,討論一下,這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
(教師點撥:金錢、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讓人喜歡的事物)
⑶ 想想“我”可能會遇到哪些誘惑人的魚,會怎樣對待這些誘惑?
、取⌒〗Y:
真因為這樣,所以──
。ㄒx:“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
⑸ 可以說,當年他把魚放掉是因為父親的威嚴,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他現在的選擇卻是──自覺的,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因為──他已經在從小嚴格的教育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四、聯系實際,指導行為
1、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遇到過誘惑嗎?你是怎樣對待的?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將怎樣做?
3、再讀啟示,銘記在心。
五、布置作業
1、根據文章內容,寫一句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2、摘抄文中描寫月色的優美詞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邊的人遵守道德規范的故事,開個故事會。
【板書設計】
釣魚的啟示
釣魚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魚 乞求
無可奈何、戀戀不舍
獲得啟示
【點評】
本文的教學,首先在設計上有所創新。拋開了以往逐段閱讀的教學設計,努力建構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直接從學生學習的難點出發,以“我”獲得的啟示為突破口,開門見山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去探究、感悟、解決。其次,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突顯學生的認識活動。默讀自學、小組合作、用喜歡的方式交流、進行超文本解讀,這些豐富的形式使學生的認識活動不斷深入,認識結果不斷完善。
【教后小記】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強調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
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學習的難點,啟發學生就“啟示”提出疑問、發現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來解決問題。逐步解決學生的問題“放魚是對的,不放就是錯的,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都懂,可為什么我做起來卻很難呢?”“為什么說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呢?”
二、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么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么是誘惑人的‘魚’”。在學生討論后,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于時間關系,還省去了聯系實際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帶著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應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之三
作者:苗慧
教學要求:
1、認識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4個,正確讀寫“啟示、劇烈、小心翼翼、操縱、跳躍、掙扎”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從而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4、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按事情發展的順序閱讀,抓住主要內容,讀懂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閱讀,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的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
教學過程 :
一、小結導入 :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弄懂了一些簡單的問題。
同學們表現的都很積極,相信這節課同學們一定能表現得更出色。
二、抓住重點、深入感悟:
。ㄒ唬┏鍪拘『诎澹涸谌松穆猛局,我卻不止一次的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1、師:那是一條怎樣的魚,對我充滿了如此誘惑?自己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劃出有關詞句。
、偕鷧R報句子,看出魚大,哪些地方能看出魚的大呢?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你有不同的朗讀處理方式嗎?
②釣到這樣大的魚,我和父親肯定很高興,書上有個詞就能看出。結合文中的詞語談一談。讀出作者釣到鱸魚后的驚喜、得意。(板書得意洋洋)
還可以怎樣讀呢?
、鄢丝闯鲞@條鱸魚大,還能看出什么?說說。
。|魚鮮美,營養豐富!督蠞O者》寫道: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引導:帶著輕松愉快的語氣再來讀讀。誰再過過釣魚的癮。
、坩烎~的過程描寫很細膩,表示動作的詞要讀得輕短、活潑。
2、面對著到手的這條誘人的大鱸魚,父親和我沒得意多久就面臨著一個難題,什么難題?
①生說難題。
、诎职趾臀业膽B度是怎樣的?
爸爸:堅定,從哪兒看出?
我:依依不舍,從哪兒看出?
a“乞求的目光”擴展理解。
b放魚動作,從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朗讀指導。
、鄯纸巧首x。
3、父親要我放回去,而我舍不得放回去,同學們,我到底該不該放回去呢?討論:
要求:小組內討論,談談各自的看法,不要空談,結合實際或者自己的經歷,或者結合自己聽說過的小故事,要說真心話,不要說大話,空話,假話。認真聽別人的發言,待會兒還要在班級里發言。
3、小結升華:盡管“我”舍不得放棄這條極具誘惑力的魚,但父親嚴格的教育絕不允許我放縱感情,必須戰勝誘惑,把大鱸魚放回到湖中。如果沒有34年前父親的嚴格要求,就不會有34年后我的成功。賀拉斯說:“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財富!
所以當你為自己具備的某些優點驕傲的時候,你應該感謝你的父母,你的師長,是他們對每一件小事的嚴格要求使你如此優秀!
。ǘ┰俪鍪荆涸谌松穆猛局,我卻不止一次的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凑l還能提出問題?
1、“魚”還是指那條誘人的大鱸魚嗎?(特殊的含義)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會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誘惑?
作者會怎樣抉擇?舉例說。
2、讀作者的啟示,聯系這個故事說說你怎么理解這句話的?(板書)
3、讀了這個故事,你還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親,不理解父親那嚴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親,而且每當我想起這件往事,內心總是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之情。
同學們,積跬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河。正確對待每一件小事吧,因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歷練自己,你必將成為有道德的人,必將走向成功!
三、擴展:
1、作者把34年前釣魚的故事寫給我們,希望我們勇敢的挑戰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學校、在家庭、在公共場所你曾經禁不住哪些誘惑?給你留下了什么啟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樣真誠的與大家共享?打算怎樣寫具體?
2、童心最美。老師把孟德斯鳩的名言送給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么!弊屛覀児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好嗎?
附:板書
29 釣魚的啟示
父親 我
釣魚 得意
放魚 不容爭辯 依依不舍
啟示 嚴格教育 有道德的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情趣,誘導學生寫課文標題
師:小朋友們好!我們今天一起學習《釣魚的啟示》,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有勇氣,敢上黑板寫課文標題,志愿者請閃亮登場、一展豐采!
設計理念:“黑板”使用權的易主,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表現自我的欲望,這種親身體驗是主體參與學習的一個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體,指導學生讀課文
師:請大家仔細讀課文,用心體會。我相信你們經過十分鐘的練習,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設計理念:讓學生在練讀中把課文逐步讀正確、流利。具體做到:“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營造氛圍,調動學生朗讀興趣
師:你們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喜歡讀的內容和方式去讀。
設計理念:學生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有了自由朗讀的空間,他們將更樂于參與讀書。同桌、小組競賽讀書,這樣,有助于學生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從而真正實現每個學生都得以發展的目標。
四、自讀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師:下面,咱們仔細讀課文,將自己的疑難問題寫在黑板上。
生:邊默讀,邊思考,然后,陸續將問題寫在黑板上。
設計理念: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
五、鋼筆描紅,輔導學生練寫生字
師:仔細讀一讀課后生字,認真看一看字型結構,然后用鋼筆描紅、臨寫、注意書寫姿式,做到頭正、身正、臂開、腳平放;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本子一尺,胸離桌邊一拳。(教師可以放《漁舟唱晚》的古箏曲,或其它輕音樂,讓孩子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舒暢、愉悅地練字。)
設計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識字、練字的興趣,培養其綜合素質。
第二課時
一、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注
師:孩子們,《釣魚的啟示》一文中有許多印刷的空白,這是有待咱們開發的“黃金地段”,咱們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寫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賞、評價。
設計理念: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交流“批注”,教師與學生對話
師:孩子們,看了你們書本上密密麻麻的閱讀批注,我知道你們的批注是“豐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嗎?
生:自由交流
師:(創設對話情景,主持對話)
設計理念:教師跟著孩子的思路走,與學生真誠對話,學生就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共享知識的甜蜜,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三、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
1.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兩天內完成)
2.摘錄文中優美詞句。(當天完成)
3.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 。(本周內完成)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簡述: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4個,正確讀寫"啟示,劇烈,小心翼翼,操縱,跳躍,掙扎,距離,紐約,抉擇,實踐,獲得"等詞語.
2,朗讀與默讀課文,體會作者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培養學生的語感.
3,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做誠實守紀的人.
二,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教學難點: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生活就像一本書,善于讀書的人,不僅會從中有所發現,得到啟示,還會為這本書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詹姆斯·蘭費蒂斯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師,他把自己生活中的發現寫成了一篇短文《釣魚的啟示》,讓老師讀了以后深有感觸.今天老師把他推薦給你們,讓我們就來學習這一篇課文.(板書:釣魚啟示)
注意:"釣"與"鉤"的區別.
2,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 請大家放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三,檢查預習:
1,指名讀課文.隨機糾正錯誤的讀音.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
3,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將"我"獲得的啟示劃出來.(第10節中)
4,讀讀這幾句話,提出疑問.
四,自讀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與"非".
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捕撈鱸魚是有時間的,因此父親要我把魚放了.(鱸魚,體長可達60多厘米,側扁,口大,下頜突出,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以魚蝦為食,生長快,肉嫩味美.棲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產卵.為了保證鱸魚的繁衍,產卵期間禁止捕撈.)(遵守規定)
2,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我"做起來卻覺得很困難呢
(二)理解道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a:體會讓"我"覺得做起來難的原因.
1,請同學們默讀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學生先默讀,自學,而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
3,匯報交流,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說理由,讀句子.
(1)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釣到的.
"過了好長時間,……濺起了不少水花."
(2)這條鱸魚很大,很美.
"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
(是呀,這么大,這么美的魚,我很難拒絕這樣的誘惑.)
(3)當他釣到魚的時候,周圍沒有人.
"到處是靜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4,魚的極大的誘惑,周圍的環境,都讓我難以下決心把魚放回湖中,但最終"我"還是作出了"放魚"的選擇.
是誰讓我作出了這樣一個正確的選擇 (爸爸)
b:體會"我"實踐的艱難過程.
1,"我"雖然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之下,無可奈何地放了魚,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非常艱難的心理斗爭.讓我們再來讀3-9自然段,邊讀邊劃,用一個詞來概括 "我"的心情是怎樣在變化.如果課文中有合適的詞就圈劃出來,如果沒有就自己選一個寫在這句話的旁邊.
2,學生自讀課文,寫體會.
3,匯報交流.哪些詞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 開始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1)"得意"讀讀句子好嗎
讀句子:"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輕輕翕動著."
(引導學生積累詞語:驚喜,喜出望外,高興,興高采烈)再讀句子.
(2)急切,不理解(讀句子)讀出急切的語氣了嗎
讀句子:"爸爸!為什么 "
(3)委屈,難受 讀讀句子.
讀句子:"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
(4)乞求(換個詞)期望
(5)無可奈何,戀戀不舍,遺憾,悲傷……
我的眼睛望著湖面,看著鱸魚消失的地方,久久不愿離去.讀"我慢慢地把魚從魚鉤上……消失在湖水中了."讀好"慢慢"和"依依不舍"這些詞.
盡管作者"我"舍不得放棄這條極具誘惑力的魚,但父親嚴格的教育絕不允許我放縱感情,必須戰勝誘惑,把大鱸魚放回到湖中.
4,你們看,"我"把魚放回湖中,經歷了一個多么艱難的心里斗爭的
過程.所以說:(引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5,分角色讀對話.
6,讀這段話,你們能體會父親要求"我"把魚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了嗎
(體會到父親要求我遵守規定,做一個誠實的人.)
(三)理解如果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1,34年前,父親的嚴格教育讓我作出了道德的選擇,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 請同學們讀最后10,11節,找出相關句子,讀讀,談談體會.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1)讀讀這句話,有問題嗎
(2)理解"誘惑人的魚",討論一下,這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
(教師點撥:金錢,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讓人喜歡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會遇到哪些誘惑人的魚,會怎樣對待這些誘惑
4,小結:正因為這樣,所以——(引讀:"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
5,可以說,當年他把魚放掉是因為父親的威嚴,是無可奈何的,但是,他現在的選擇卻是——自覺的,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因為——他已經在從小嚴格的教育中獲得了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6,讓我們再次齊讀這段話.
7,小結:同學們,積跬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河.正確對待每一件小事吧,因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歷練自己,你必將成為有道德的人,必將走向成功!
五,拓展延伸:
1,寫段:讀了這個故事,如果你是作者,會就釣魚這件事對父親說些什么 寫下來.(34年前,我不理解父親,不理解父親那嚴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親,而且每當我想起這件往事,內心總是充滿著對父親的崇敬之情.)
2,根據文章內容,寫一句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3,摘抄文中描寫月色的優美詞句.
四,板書設計:
29 釣魚的啟示
釣魚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魚 乞求
無可奈何,戀戀不舍
獲得啟示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啟示的事,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從釣魚到放魚,最后寫34年后的啟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大量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因此,我把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放在此處,著重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同時釣魚獲得的啟示,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圍繞啟示,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點.由于學生的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比較難,所以我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聯系實際來理解.整個教學設計我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之中的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1、課前,可鼓勵學生尋找、查閱關于魚類生活習性的資料。初步了解定時禁捕對保護鱸魚繁衍生長的意義!
2、基本教學思路:
可抓住三個主干問題構成教學的三大板塊,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課文。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 抓住主要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么堅決,是不講理,不愛“我”嗎?抓住描寫爸爸神態的細節和相關詞句,體會父親對“我”嚴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愛。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結合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所得到的啟示,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具體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來加深對“啟示”的理解。
3、理解“我”的心情變化時,可以抓以下重點詞句:
⑴ “得意”:
如“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輕輕翕動著!
(可引導積累詞語:驚喜、喜出望外、高興、興高采烈。)
⑵ “急切”、不理解的心情:
如“爸爸!為什么?”
⑶ 委屈、難受的心情:
如“‘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
、取 捌蚯蟆保
如“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⑸ 無可奈何、“依依不舍”、遺憾……:
如“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到湖里!
4、抓住描寫爸爸動作神態細節,體會爸爸在道德抉擇面前的態度:
“我和爸爸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 ──爸爸和我一樣喜愛這魚。
“爸爸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從情感說,爸爸也很舍不得放掉這條漂亮的好不容易釣到的大鱸魚。
“……父親平靜地說!暴ぉぐ职值恼Z氣是平靜的,但又是不容爭辯的,爸爸在道德抉擇和實踐上毫不含糊。
5、理解課文含義深刻的詞句,從中得到啟示,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
在落實這一單元重點時,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首先應基于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讀懂句子的意思,然后適度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受到真實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爸爸和“我”,用自己平凡的行動為生活這本書增添新的篇章。
6、文中有描寫美麗月夜的句子,可結合課后第三題,讀讀背背,抄抄寫寫,以幫助積累,促進運用。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培養學生的語感。
2、 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做遵守社會公德的人。
二、教學重、難點
1、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兒子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2、聯系上下文內容,體會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三、教學過程
師: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德國,有一位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畢業以后,他去德國的大公司尋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絕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絕了他,第三家公司還是拒絕了他。他一連找了20多家大公司,結果沒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憑自己的博士文憑和優異成績,找一家小公司應該沒什么問題吧。但是,誰也沒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還是拒絕了他。這位中國留學生憤怒了!他對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說:“請您告訴我,你們為什么要拒絕我?”那位老板說:“對不起,先生。我們從網上找到了一份關于您的記錄。記錄顯示,您在德國留學期間乘坐公共汽車,曾經逃過三次票!敝袊魧W生吃驚地說:“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難道我的博士文憑還抵不過三次逃票嗎?”德國老板鄭重地說:“是的!先生。我們知道您不缺文憑、不缺知識、不缺能力,但我們認為您缺了一樣東西!正是您缺的這樣東西,讓我們德國人不敢聘用您!
同學們,我們這位中國留學生缺文憑嗎?缺知識嗎?缺能力嗎?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讓我們一起到《釣魚的啟示》這里去尋找答案。
齊讀課題
生齊讀:釣魚的啟示
師:回顧昨天我們學習的內容,誰來說說這篇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詹姆斯小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鱸魚,但是還沒到釣鱸魚的時間,爸爸叫他把魚 放掉,他不情愿地把魚放了。他從這件事中受到了啟發。
師:歸納得非常完整。初讀課文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生:當時四周都沒有人,爸爸為什么不讓他把魚拿回家呢?
生:為什么他的腦中一片空白?
生:他放了這條魚后,后悔沒有?
生:為什么他為自己的父親而驕傲,也為自己而驕傲?他驕傲的是什么?
師:同學們初讀課文后,產生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時,是一邊讀一邊思考的,真能干!下面老師也有一個問題,可以幫助大家解決問題,想知道嗎?我釣到大鱸魚后,我和爸爸的態度各是什么?從文中找出根據。
生:( 默讀,思考,勾畫)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大家自學的情況。我釣到大鱸魚后,我和爸爸的態度各是什么?
生:我不情愿放魚。爸爸堅決讓我放魚。
師: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不情愿放魚?
生:“過了好長時間,……濺起了不少水花!睆倪@里看出: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才釣到的。
生:“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边@鱸魚這么大,這么美,很誘惑人。
生:“到處是靜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薄≈車鷽]有人,就是拿回家也沒有人知道的。
師:從哪兒看出爸爸一定要我把魚放掉?
生:父親看了看大魚,又看了看兒子,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得”是一定、必須的意思。從這兒看出父親非常的堅決。
師:爸爸為什么要讓我放掉好不容易釣到的大鱸魚?
生:爸爸是要我從小做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師:你喜歡這樣的爸爸嗎?為什么?
生:我喜歡這樣的爸爸,因為他是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師:詹姆斯后悔嗎?
生:他不后悔。我是從“這件事在詹姆斯的記憶中永遠是那樣清晰,他他為自己的父親而驕傲,也為自己而驕傲”看出來的。
師:為什么他為自己的父親而驕傲,也為自己而驕傲?他驕傲的是什么?
生:他為自己有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爸爸而驕傲。他還為自己自覺遵守了規則而驕傲。
師:說得非常好!一起讀讀這段。
生讀:(略)
師:“詹姆斯確實再也沒有釣到過那么大的魚,一條魚和做人的道理哪個更重要?
生:做人的道理。
師:他告訴給他的子孫后代的道理是什么?
生: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定。(板書:不管 …… 都 …… )
師:生活中哪些規定要自覺遵守,請你用上"不管 …… 都 …… "這組詞語。生:(略)
師:生活中,有許多規定,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有沒有要求,都應該自覺遵守。(板書:自覺遵守規定)
師:請給那位中國留學生寫幾句話,說說你的感受和想法。
生:(寫話)
請兩三位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寫的話。
板書設計:
釣魚的啟示
釣魚--------------------------放魚--------------------啟示 自覺遵守規定
高興
緊張 不情愿 驕傲
激動 悲哀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敘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于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里,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后“我”還是依依不舍地把魚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使“我”獲得的是終身受益的啟示──那是一份無法用金錢換取的人生財富。
課文回憶了十一歲時發生的一件事,事情按發展過程記敘的:從去釣魚寫到釣到一條罕見的大魚,從不肯放魚寫到依依不舍把魚放回湖里,最后寫34年后的感悟。課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義比較深刻,這些句子內涵豐富,承載著思想和人文內容,學生受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文在敘事過程中插入了不少細節描寫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這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抓住課文這一特點,體會文中細節,解讀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變化,能促進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學習目標:
1、能正確認讀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捕撈、魚餌、魚鉤、小心翼翼、操縱、皎潔、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能正確抄寫描寫月夜美麗景色的句子和課文的重點句。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 的誘惑的自覺性和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孟慶芬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痹陂喿x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為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
一、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么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借,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么是誘惑人的‘魚’”。在學生討論后,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于時間關系,還省去了聯系實際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帶著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應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學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節簡單,寫的又是人們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學生經過預習,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認識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多數生詞,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而對課文中“正像他的父親教誨他的那樣……”一段話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像鱸魚一樣的誘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課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前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認識生字,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給文章劃分段落,理清文章結構
3.觀察生活中有規則的事例,舉一、二件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人釣過魚嗎?誰來講一講自己的釣魚經歷呀。(請一到兩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釣魚經歷)通過剛才的講述我們知道釣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看看他是如何釣魚的?在釣魚過程中又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件事對作者有怎樣的影響。
二、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釣魚的啟示
三、學習生字
撈 餌 濺 鉤 翼 縱 啪 鰓 皎 唇 沮 誘 誡踐
四、劃分文章段落
一(1——3)“我”和父親去釣魚并釣到了一條大鱸魚
二(4——9)“我”把魚放回湖中的經過
三(10—11)這件事對“我”的啟示
五、課文分析
1.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齊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信息:文章開篇點明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
2)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信息:
a.介紹了事情發生的具體時間b.周圍環境 c.釣魚的地方景色如何?用自己的話來回答:五彩的晚霞,粼粼的湖水,初升的月亮把月光灑下湖面,就像灑下了無數細碎的銀子……在這么美的環境下釣魚,簡直是一種美的享受。d.讀課文,把這么寧靜的美的氣氛讀出來。
3)分析第三自然段
a.這條魚是不是我一下子就釣上來的?你從哪些句子中知道的?從這些句子中你能體會到什么?不是。“過了好長時間”和魚在不停的掙扎。通過對釣魚的細致描寫,明白魚來之不易及魚很可愛。
b.這魚怎么樣?這是條多么可愛,多么漂亮的大鱸魚啊。
c.此時此刻,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得意
(過度)我真得意,真興奮啊,但是爸爸的一句話讓我從快樂的云端一下子跌進無底的深淵。
2.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找出文中有關作者的語句并體會其心情
a.“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急切、不解
b.“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y受
c.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乞求
d.我慢慢的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的把它放回湖里去!酪啦簧、無可奈何
2)找出文中描寫父親的語句并體會父親的態度
a.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薄獞B度堅決
b.“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獞B度不變,仍然堅決
c.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余地的!蝗轄庌q
3)文中父與子的對話一共有幾組?兩組
a.父:“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子:“爸爸!為什么?”
b.父:“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弊樱骸翱墒遣粫灥竭@么大的魚了!
4)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同桌分角色練習并請同學展示。
5)父與子之間還會說什么呢?發揮想象力思考一下,和同學組伴表演展示。
六、課堂小結:在鱸魚捕撈開禁前的2個小時,我釣到了一條大鱸魚,卻在父親的堅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這一過程并無人看見。小時候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啟示?這些內容我們下一節課繼續學習。
七、作業布置:
1.生字本上寫本課生字
2.預習文章第三部分
板書設計:
一、釣魚 魚:大、漂亮 人:得意
(1——3)
急切 依依不舍
二、放魚 “我”的態度: —— 難受 —— 乞求 ——
(4——9) 不解 無可奈何
父的態度: 堅決 不容爭辯
三、啟示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10—11)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6
薩特曾說過這么一句話,“閱讀就是自由的夢”。也許這句話太詩意,但可以肯定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同時,學習需要有信心、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實施《釣魚的啟示》這一課文的過程中,我始終以“平等中的首席”這一角色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在本篇文章的教學中,始終做到以讀貫穿全文,“讀”占鰲頭,有整體把握之讀,有品詞析句,玩味推敲之讀,更有體情識趣,多元感悟之讀,在讀的同時,兼顧教師評價的重要作用,及時、多層次、多角度地鼓勵學生,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習興趣。下面就擷取教學中的幾個片斷以供留存與分析:
【片斷一:自由讀課文后】
師:誰愿意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生:正當湯姆想違反規定,把大鱸魚拖上岸的時候,爸爸斬釘截鐵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從爸爸的語氣中聽出一點挽回的余地也沒有了,只好把魚放掉。
師:你的記性真好,老師都沒有你記得這么多。還有不同的說法嗎?
生:正當湯姆高興地把大鱸魚釣上來的時候,爸爸堅決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睖分缓脽o可奈何地把魚放掉了。
師:無可奈何這個詞用得好。
生:湯姆釣到魚,心里樂開花的時候,爸爸語重心長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只好把魚放回了大海。
師:同學們,這三句話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一句話是起因,第二句話是經過,第三句話是結果。我們讀完一篇課文,必須想想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說主要內容的時候要說清楚文章的起因、經過、結果。
。ǔ踝x課文,是淺層意義的閱讀,但又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要想讓學生走進文本,須先使學生走近文本,觸摸文本,讓學生對文本有初步的感受和體驗,拋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的釣線,釣出的是學生潛心閱讀,主動積極思考的“大魚”,這樣的設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引導學生對交流的內容進行總結,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又明確了學習的目標。)
【片斷二:全班同學放聲讀“我”放魚的片斷】
指名一生讀第一自然段。
師:他讀得正確流利?匆幌,湯姆和爸爸在什么時候釣魚?
生:晚上。
師:你再來讀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這兩個詞特別注意一下,要把夜幕初垂,明月東升,湯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種浪漫的情調讀出來。
(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得很有感情,大有進步。)
師:你讀得真好,老師要獎勵你,獎勵你什么呢?獎勵你再讀一小節。
。ㄉχ鹧蚤_地讀第二小節。)
師:看得出你是釣魚的新手,誰再來讀這一節。
。ㄓ忠簧x,有明顯進步。)
師:現在你是釣魚能手,什么是漣漪?
生:魚餌拋下水面時,蕩出的一圈圈波紋。
。ū婓@嘆。)
師:有一句話叫醉翁之意不在酒,魚翁之意不在魚,這叫情趣,重在欣賞美景。誰能通過朗讀讓大家聽得出你是釣魚高手?
。ㄓ忠簧x,讀得更好了。)
師:你是釣魚高手,還不是釣魚專家,不僅要看到銀色的漣漪,而且要讀到心里有漣漪。
。ㄓ忠簧x,讀得更好。)
師:你讀的時候心里一定有漣漪,才會讀得這么好。心里有漣漪看不見,那叫情感的漣漪。誰還能有漣漪地往下讀?
你讀著讀著,我心里也有漣漪了。
(生讀第三小節。)
另一生讀第四小節。
師:聽了你的朗讀,讓人覺得魚很大,但還不夠大,不是最大的。誰再來讀。
。ㄓ终埩藘蓚學生讀,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哇”這個詞。學生的朗讀各不相同,有的短促,有的往上揚,但老師都肯定了學生的讀法。)
師:“哇”有不同的讀法,只要把魚的大讀出來就可以了。好,就這樣自由地讀一到四小節。
學生積極地朗讀課文一到四小節。
(通過賽讀,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熱情。)
【片斷三】
師: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湯姆是怎樣釣魚,這一節我們重點研究湯姆是怎樣放魚的。我請一個同學讀讀課文6至12小節,其他同學要注意描寫湯姆、神態、動作的句子。例如,你們看這句話:哇!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你能看出湯姆的心情嗎?
生:很驚訝。
生:欣喜若狂。
師:你們看到湯姆的心里了,真了不起。
。ㄒ簧_始讀課文,讀到爸爸話的時候,語氣沒有力量。)
師:這是一個溫柔的爸爸。
(眾笑)
。睾秃畹呐u蘊含在幽默的語言中,學生一聽,忍俊不禁,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使學生在笑聲中糾正學習的錯誤。)
師:你能再讀一次嗎?
。ㄉ诶蠋煹膯l下,把爸爸的話讀得很斬釘截鐵。讀到“為什么?”湯姆很不情愿地嚷起來。這句話時,師插話。)
師:這是第一次寫湯姆的心情。想一想,此刻,湯姆的心情是怎樣的?
。ㄉx到“慢吞吞”時,師打斷。)
師:這是寫湯姆的什么?
(動作。)
。ㄉx到“湯姆嘆了口氣時,不自覺地加了一個“哎”。師插話)
師:你為什么哎?
生:我覺得自己就是湯姆,很難過、很傷心。
生:我還補充一點,湯姆覺得很可惜。
生:如果我是湯姆,我當時肯定很恨爸爸。
生:我覺得湯姆萬念俱灰。
。ā叭f念俱灰”這個詞用得別具一格,眾驚嘆。)
師:看來大家的體驗是各不相同,很豐富,下面我們就分角色把這幾個小節讀一遍。
生分角色讀,感情投入!
【反思】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F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
在本堂課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讀、流暢地讀繼而到入情入境地讀。我是怎樣做好這一點的呢?
一、從讀入手,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閱讀教學的基點,也是閱讀教學的中國。閱讀課文,首先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了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一開始,我并沒有采用談話激趣法導入課文,也沒有從情境設置導入新課,而是走來就直奔“讀”的重點。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展開自主閱讀,從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牽出了文章的主脈。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借,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以“趣”促讀,趣中感悟
如果把課文中的文字比作一爐煤球,朗讀則是讓煤球燃燒起來,放出能量。這是在說,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去體會。而且,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長時間的單一訓練會使他們過于疲勞,而且會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讀,有自由輕聲朗讀、分角色讀、導讀、領讀、表演讀、創設不同的朗讀氣氛,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這樣,讀的形式多樣,讀的效果各異,不僅能給學生新鮮感,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能巧妙地把學生帶到現實的語言環境中去。使學生在讀中悟意、入境、動心,真正使課文中的語言“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我心”。
《釣魚的啟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7
【江蘇省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 彭金云】
〖關注學情,順學而導〗
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接受刺激,積極思維,心理結構和行為發生持之以恒的變化的過程。關注學情就是要關注學生的現有知識基礎,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因為,課堂是“生長問題”的地方,它會隨著教學內容的變換而變換,也會隨著教師的引導提示而變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態極其發展變化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對癥下藥,從學生實際出發,講學生所缺,練學生所需,讀學生所愛,要善于根據學情的變化來調整教學的宏觀思路和具體策略。有時甚至需要轉換教學機制,實行教學重組,務求每個學習者都能有效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
例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朗讀感悟這樣一個教學思路。孩子們讀文之后,我讓他們從文中找出表現父親品德高尚的語句讀給大家聽,想讓他們從中受到誠信教育。突然!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課文中的父親特別傻,兒子釣上來的鱸魚那么大,周圍又沒有人發現,為什么要把魚放了呢?就算放了別人也不知道!”教室里哄堂大笑,當時我一聽就愣住了,誰料到孩子會突然冒出這么一句呢?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在孩子的回答完全與我的教學設計背道而馳的時候,我該怎么辦呢?原有的教學設計還要不要繼續呢?我這才意識到,孩子們受家庭、社會的影響,出現這種想法完全是情有可緣的。這時候再繼續跟他們講誠信肯定是蒼白無力的!于是我靈機一動,問學生,還有哪些同學也認為這位父親很傻?還真有好幾個孩子舉手了!接下來,我便安排正反雙方就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并要求他們從課文和實際生活當中去找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激烈的辯論賽開始了,在比賽過程中,孩子們的朗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直到下課,他們還意猶未盡!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調整,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學情是動態的,是多樣的,也是可變的。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學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分析了學情,研究了學情,教學才有相應的對策,才有具體的方法,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實驗小學 林麗卿】
〖以文眼為課眼〗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詩眼,是一首詩的畫龍點睛的詞語;文眼,則是一篇文章的一兩句關鍵的話,甚至是一兩個字。文眼雖小,卻是文章的精華,是作者構思的結晶,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戶,透過這個窗口可窺見到全文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教學中如果能以文眼為課眼,就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文眼的選擇因文而異,小說的文眼經常設在高潮處,哲理性散文如《釣魚的啟示》,有關表述啟示的語句就是文眼!白髡咚加新罚衤纷R斯真!
尋找文眼作課眼,就是探尋作者思路,深入文本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