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解惑,還教學本真——《落花生》教學實錄及評析
賽課感言:最重要的,是“人
張玉棟
這三個月我讀許地山的文章、傳記,讀關于他的介紹、評論,還讀他父親的詩以及他為他父親的文集寫的序;我讀許許多多我找得到的這堂課的實錄,知名的、不知名的,新穎的、老套的,我統統都讀,不但讀還做筆記;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默讀朗讀誦讀,逐字逐句地讀,從讀不懂到讀明白,從沒感覺到被感動。我就這么讀啊,然后設計、實施、反思、修改,再實施、再反思、再修改。挺痛苦,挺熬人。可是,沒有之前對書籍的鐘愛,沒有之前讀的書做底子,我讀不了許地山;沒有之前自己閱讀學習的經歷,沒有之前對閱讀教學的真切認識和獨特體會,我甄別不了優劣,做不出內容和方法的選擇;甚至沒有之前養成的思考習慣和一顆敏感的心,我都無法“披文以人情”,不能真正讀懂課文、讀出感覺。
備課已是如此,上課更非一時之功。如果沒有平日里對孩子的親近、喜愛,課堂上怎么能營間民主、平等的意識,課堂上怎么能放下老師的架子,領著學生一起學?如果沒有平日里思維與表達的訓練,課堂上又怎么能恰當引導、適當啟發、適度評價?
美國作曲家科普蘭說,當我們聆聽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時應該記住,我們是在聽一個人,一個具體的人連同他特有的個性。我以為我們在聽一位老師的課時也應如此。我們當然要注意他教的內容、教的方法、教的效果,但我們更應該注意到這一切背后的那個人,而且是“具體的人連同他特有的個性”。我們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位得過特等獎或者這個獎那個獎的老師,他只需要一位好語文教師。這樣一位好語文教師,他是喜歡讀書的,沒有停止學習、思考的;他是熱愛生活的,還能夠感受、希冀的;他是親近孩子的,可以真誠地關注、傾聽的。
聽一堂課帶給我們的興奮總是有限,可如果我們能窺探到這課背后那執教的具體的人,能由此激勵自己改變,或者說找回自己的生命力,那真是善莫大焉。
是的,如果您有機會見到我,您會覺得,我不只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而已,還是一個快樂天真、從容淡定的小伙子;我也不是只會上《落花生》而已,我興許還上得好語文課,興許還是個——“好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