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說課稿
“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
2.體會母親掙錢的艱辛。
“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道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人,脊背彎曲者,頭湊近在縫紉機板上。”
“周圍的幾只燈泡烤著我的臉。”
“有事快說,別耽誤媽干活!”母親工作在噪聲震耳欲聾的角落,環境惡劣,卻在爭分奪秒地工作。
“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接著研讀重點句子,“背直起來了……”這段話,分四步進行:第一步,教師首先提出“通過讀句子,你一定發現了這個句子寫得很特別,特別在哪里?學生不難發現,每一句話后面都有“我的母親”,并且出現了三次。那作者為什么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自己讀,哪一句話帶給你的是慢鏡頭的感覺?為什么?這是第二步。學生能回答出課文中的原句給人以慢鏡頭的感覺,但“為什么?”這個問題,是學生認知上的難點,也是教學重點。教師這時的引導就是要給學生搭梯子,幫助學生體悟作者這種規律性語言的表達效果。第三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中想象畫面,體會慢鏡頭的表達效果,提出:(1)你看到一個怎樣的背?在我們的記憶中,母親的背曾經是怎樣的?(2)你看到了母親的臉,那是一張怎樣的一張臉?我的母親曾經擁有什么樣的臉?(3)再仔細地看,那是一雙怎樣的眼睛?記憶中的母親有著怎樣的眼睛?等”問題,引導學生讀中想象畫面,把自己的想象融進朗讀中,提出“你想通過朗讀,表達一種什么感情?”,學生通過對比朗讀和教師情境引讀,就會發現將“我的母親”倒置,并進行多次反復,所起到的表達效果是給人一種慢鏡頭的感覺,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的變化,突出了母親的辛勞,感受慈母情懷;在學生明白這一倒樁和反復的寫法之后,第四步,教師提出“文中還有一處句子也用到了反復地寫法,找出來體會體會。”有了這一習得語言表達規律的過程,學生會不難發現“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這個句子中“立刻”也多次反復。發現了其中的語言規律,通過通過教師不同節奏引讀和換詞比較讀,學生明白了“立刻”一詞的反復,則是給人一種快鏡頭的感覺,再次感受母親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使學生與作者在情感體驗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批文入情”的目的。
研讀重點句子的學習過程,教師只有深讀文本,并有發現語言規律的積極意識,才有可能開發出遠遠豐富于教參的教學目標,才能引領學生經歷由學向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這才是教學生學語文,用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