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自悟·自得——《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實錄與評析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內容比較抽象,生僻的詞語和復雜的句子也比較多。一般教師會采用以講為主的方式實施教學。但是,曹老師卻堅持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著重教給自學方法,訓練學生自為研索,自行解決,從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在第一課時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曹老師精講第3自然段,教給學生劃分層次、理解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的方法;然后“扶讀”第4自然段,放手讓學生“自讀”第5和第6自然段。在她的精心組織和恰當啟發之下,學生不僅理解了難詞難句,說出了各段的主要內容,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產生對瘋狂掠奪我國文化遺產的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這節課的成功說明,只有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堅持“教”為“學”服務,小學閱讀教學才會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葉圣陶語)。因此,必須使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外熟之功彌深”。曹老師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在講讀課的開始,她不僅問學生通過預習知道了什么,還著力讓學生說出沒有讀懂的語句。在她的誘導下,學生先后說出五個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曹老師念念不忘這五個疑難問題。她運用電腦投影圖使學生明白了“眾星拱月”的樣子,通過對重點景觀的介紹和啟發式提問使學生認識到圓明園的確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這種以質疑開始、經釋疑結束的教學方式,不僅充分地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而且實事求是地選擇了教學內容,避免了“逐句講解”“一問到底”的注入式教學的種種弊端。由于教學重點突出,騰出了比較多的時間訓練學生朗讀課文,還背誦了第3自然段。在“美讀”中,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出愛國主義情感。因此,當曹老師總結全文內容,動情地說,讓我們時刻記住“勿忘國恥”時,學生立刻一齊跟著說“振興中華!”這種師生的共鳴,正是以解惑釋疑為主線的閱讀教學最佳方式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