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龍的傳人》一課有感
王老師執教的課給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有幾點給人印象深刻:
(1)教師基本功扎實,整堂課教師情感充沛,感情激蕩,教師以情激情,以情動情,運用了生動的語言創設了一個有利于學生感情激發的情境,教師情、學生情、作者情形成了一個“情感場”。學生在這一“場”中學習語文,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教師在充分運用了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十分注意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首先是朗讀的指導比較到位,整堂課書聲瑯瑯,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逐步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讀為主、讀中感、讀中悟,是本堂課的一個鮮明的特點。
。3)“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王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了質疑問難,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和條件,他鼓勵學生發表與別人不同的意見。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己質疑,然后進行自學,并上網瀏覽,組織交流討論。討論時,教師加以點撥。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上網沖浪,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4)信息技術手段的合理運用成功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應為“理解龍的象征意義,體會龍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教師指導學生四次瀏覽網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加深對龍的內在精神的體味。我想這樣的感悟是立體的、豐滿的。
不言而喻,王老師執教《龍的傳人》是一堂十分精彩的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語文教學的課。但是,如果王老師在預設時,能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或許,教學會更成功。
(1)對于教材的定位應更精準。既然已經利用了網絡這一平臺進行教學,那么,網絡應該發揮出更大的效應。學生對龍的精神的內涵理解是否只能停留在文本所呈現的層面,還是應該運用網絡,進一步的拓展?這是語文教師必須思考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在朗讀課文、上網瀏覽、匯報交流過后,腦海中對課文所表達的思想、人文內涵要達到這樣一種理解的高度: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繼承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然而,在本課教學中,對“龍”的精神層面的認識并沒有加以升華。因而,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偏低的,或者說是單一的。
。2)語文味雖濃,但文化味不足。課堂上雖流淌著濃濃的語文味,但是這種語文味應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味”上,否則,課堂教學就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顯然,本堂課的課堂上只有對文本就事論事的討論,而沒有深層次的引導感悟,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這可能是教師本身對“龍文化”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度不夠。如果教學時,運用網絡,能讓學生充分感知龍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傳承,龍文化對中國人性格的塑造、龍文化對民族精神形成的作用,就能避免教學時出現的 “淺嘗即至”的現象。在教學拓展階段,筆者認為能否利用網絡,讓學生在“龍文化”層面上進行一種嘗試性或趣味的練習,比如:交流龍的傳說故事、龍的詩歌、龍的成語、龍的繪畫,本地龍文化的現象等等,這樣,就本課而言,教學更具針對性,也有利于教師及時考察學生文本的掌握程度,進一步的激發學生探究龍文化的興趣。同時,本單元圍繞“龍”這一主題有四篇課文,本文是第一課,因此教學的時候,教師還要把握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作用,本文的學習應有助于其他3篇課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