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教案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內容標準
三4.6 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
三1.6 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民族文化、繼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養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的責任感。
(二)能力:培養運用歷史、現實材料分析問題、歸納觀點的能力以及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三)知識:了解中國臺灣的歷史,知道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初步認識民族精神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教學內容分析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這一項目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全球華人是一家”這個更大的層面,引導學生認識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中華騰飛是全世界華人華僑的共同心愿,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立志為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該項目共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
第一層次“炎黃子孫一脈相承”,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全世界華人同根同祖、血脈相連,共同期望著國家統一和民族的復興,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第二層次“我與祖國共命運”,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立志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激勵學生立志為祖國建設勤奮學習,自強不息。
教育學生繼承民族精神,自覺維護國家統一,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是本課的重要價值追求,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然落腳點。
教學準備
1. 學生搜集有關中華民族起源、形成的故事、傳說和歷史知識;搜集整理中國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歷史事實;以小組為單位,上網搜集、整理有關愛國華僑的典型事跡。
2. 教師搜集有關祖國統一的詩歌、歌曲,在教學中適當運用,優化教學效果。調查了解學生對于中國臺灣有關問題的看法,了解學生對此的認識和看法。
教學活動
(一)情境展示、創設話題
活動1:欣賞歌曲、情感共鳴
多媒體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
教師:同學們,歌聲中唱道:“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為什么即使身著洋裝、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一顆火熱的中國心?
學生回答:(略)
教師:今天我們就一起談談這個話題——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板書:炎黃子孫一脈相承。
(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活動2:新聞大家談
大屏幕上顯示炎黃子孫祭祖的圖片。
XX年04月05日,千流同源,萬脈歸宗。農歷庚寅年清明節,萬余名海內外華人代表齊聚陜西黃帝陵祭祀大殿前,共同拜祭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心中的人文圣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源地,自古以來,尊祖、愛祖、祭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延續至今。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每年清明節,都有大批的中國臺灣、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專程與祖國大陸同胞一起參加祭祖盛典,共抒祖國統一的宏愿,同發民族復興之豪情。
教師:我們如何理解海內外炎黃子孫的這種民族情結?請同學們談談對這則新聞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