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通過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向往。教學一開始,我從課文的題目入手,要求學生和我一起書寫課題,并激情導入:圓,是圓滿,完美的意思;明,則意在聞名,這樣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園林卻被侵略者無情的毀滅了。采用這樣激情的導入,首先使學生一開始就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
一、走近圓明園
課前學生閱讀了兩篇課文,一篇是《圓明園的毀滅》,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熱情便被點燃了。“英法聯軍把金碧輝煌的圓明園搶掠一空,焚燒殆盡,真是強盜行徑。”“我讀了兩篇文章感受是兩個詞:悲憤與憤怒。”“東方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變成了斷垣殘壁,一片廢墟,讓人痛心不已。”學生在讀書中真的動了感情。
二、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畫出了一系列的關聯詞,如“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學生在讀書中掌握“眾星拱月”是怎樣的布局,“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么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畫”“奇珍異寶”又是多么珍貴。在此基礎上,再讀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學生被那“恍若月宮”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語言文字的載體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也告訴世人:“圓明園的價值在祖國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后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引導學生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
三、走出圓明園
再讀課文開頭段,學生永遠記住了這個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從這一天以后,圓明園被摧毀成一個廢墟。還有什?什么都沒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跡都擦去,稍留殘跡。)留下的是憤怒,是淚水,是嘆息,是奮發,是立志……“圓明園的毀滅是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如果歷史可以改寫,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護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對英法聯軍的暴行,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領文本的深刻內涵。)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貧窮受欺壓,落后要挨打!”當學生感知到圓明園的輝煌后,內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時,我們則設計了一個情感流露的環節:有學生想用優美的語言感情描述;有學生想當導游,更有同學把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制成了圖文并茂的風光介紹,并輔以導游解說詞,這樣學生帶著情感進入角色,感受到了圓明園美至極點的同時學生的情亦至了極點,同時更為后文名園被毀,將內心的憤怒與傷痛發泄至極點奠定情感基調。在這次教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課前資料搜集和積累運用中讀后感的材料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感情,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