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楊氏之子(教案)
一、教材解讀:《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課文很簡單,簡單到只有55個字;情節更簡單,簡單到只三兩句話就能把“故事”講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說”。
楊氏子聰惠在哪里?一、會聽——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楊,“楊梅”也“姓”楊,看來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嘍!二、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個小男孩還很有教養。何以見得?“為設果,果有楊梅。”是一種水果嗎?不是,至少兩種。于是我從中讀出了熱情、大方。這個小孩懂得待客之道。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從一個“未聞”中,我讀出了小孩的說話得體、懂禮貌。這樣回答,既“回敬”了孔君平,又不失禮節!多么有教養的孩子呀!對文本有了這樣的解讀,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
二、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能根據注釋理解詞句。
3、了解課文內容,感受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體會孩子的“甚惠”。
4、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故事創編,讓學生學會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語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來。還原語言文字的形象,再經加工。
三、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四、教學過程:
★課前背誦論語。
(一)談話引人:
剛才我們背的句子跟我們平常說的話一樣嗎?像這樣的語言我們給他起個名字,叫“文言”。(板書)用這樣的語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節文言文。板書:楊氏之子(大屏幕出示《楊氏之子》一文。)因為之前對古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大家會學得更快,更好!
(二)通讀課文
1、課文會讀了嗎?誰先來試試?
2、根據學生的朗讀,教師適時點評。如:你讀得很流利,很不錯,只是古文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的,什么味道呢?(對大家)聯系自己平時看到或聽到的古文誦讀,想想,要讀好古文需要注意什么?(讀得慢點,讀出抑揚頓挫。是的,讀古文要從容,要讀出音樂感。比如可以這樣讀:師范讀——
梁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 /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學生自己練習。
4、指名讀,出現錯誤,糾正,再指名讀,齊讀。
(三)了解文意
1、知道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嗎?有不懂得地方么?真好,同學們都讀懂了。但是,我有不懂得詞句,你們讀讀課文,猜一猜,我可能不懂哪個詞?哪句話?
2、學生認真讀書,同桌交流。
3、在不斷的猜測中交流中落實詞義,句義。預設: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預設1:你可能不知道:甚: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舉一反三了解“甚”的聰明。我說他十分聰明,可以說——甚慧;我說她長得真漂亮,可說—— ;我認為你讀書得非常非常棒可說——你們真了不起,知道甚字不能重復使用。在這句話中我還有一個字不懂?能猜一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