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實錄(精選2篇)
楊氏之子教學實錄 篇1
【設計理念】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這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典語言的韻味,,在讀中體味這簡練的語言中蘊涵的情味,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根據注釋理解詞句,了解課文內容。
3、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體會楊氏之子的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重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楊氏之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聽相聲片段:牛年牛、說說牛群的話妙在哪里?師引導: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悅我們的身心,那么機智巧妙的語言呢?)
二、疏通課文
(一)初讀古文
師:(大屏幕出示《楊氏之子》一文。)
這是我們小學階段學的第一篇古文,請大家各自放開聲音讀一遍,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生談(語言簡短、難懂)
師:一起讀讀課題——楊氏之子(理解氏、之)題目的意思是姓楊人家的兒子
拓展:生結合實際說氏之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楊家小兒的故事。
請大家打開課本,誰來把他的故事讀一讀——
師:他有沒有讀正確呢,我們一起來聽一遍! 老師聲情并茂地范讀一遍課文。學生自己讀文,特別要讀準兩個多音字,再請個別學生讀,把文章讀正確,齊讀。
(二)猜讀古文
師:古文也叫文言文,古人寫的文章,我們現在的文章叫白話文,怎么說就怎么寫,說的跟寫的一樣。而在古時候,把用書面語寫在竹簡上的文章成為文言文。,為了節約紙張,寫下來的語言很簡練。這篇古文雖然只有55個字,向我們描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大概說了一個什么故事。
請2名學生猜講故事的內容。
(三)細讀古文
同學們想的到底對不對呢?有句話說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句:“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誰來說?說錯了沒關系。
生:第一句話的意思是:梁國有一個姓楊的人家有個男孩子九歲了,非常聰明。
師:你也真聰明!有個生字我們寫一下,(板書“惠”)惠就是“慧”,聰明的意思。聰慧就是——,甚就是很,非常的意思,這個小孩不是一般的聰明。(讀出很聰明)
師:——他姓什么? 生:楊——
師:接著往下說。“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生: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君平來拜訪他的父親,父親不在家,就叫他的兒子出來。
師:詣就是拜訪, “乃”就是“就”,呼就是叫,我們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開門,誰叫的?請學生學一學當時的場景。我們知道古文十分簡練,像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敘述文字,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補充。
第一種可能是媽媽見孔先生來拜訪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來的。媽媽還可能會說——哎!孩子,快出來!快出來!你孔叔叔來了,你先過來陪孔叔叔坐一坐。
第二種可能是傭人開門,譬如說,他一開門,一見孔先生忙說,對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問:“哎!他小孩在家嗎?我就喜歡那小孩。”“在在。哎!快出來!快出來!孔先生來了!”
師:再往下說。“為設果,果有楊梅”。
生:孩子為孔先生端上來一盤水果,水果里面有楊梅。
師:這里省略了很多話,是誰為誰擺出水果?
師:水果里面有楊梅。特別強調了楊梅。你看這楊梅的楊和楊氏的“楊”怎么樣?生:一樣。
師:“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先說請“示兒”,指以示兒是指著什么呢?“君家果”指的是什么?
生:楊梅
師:為什么說楊梅是君家果呢?
生:因為他們都有一個“楊”字
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
生: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小兒看,并說:“這楊梅和你一個姓,是你們家的果子。”
師:你覺得孔君平他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像孔君平那樣幽默地說一說。(學生練習說)
師:那這楊家小兒又是怎么對答的呢?讀: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先說說這句話的理解。再反復讀讀小兒的回答,細細地體會,你覺得他回答得怎么樣?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生:回答得快(應聲)、很巧妙(孔雀、孔君平、未聞)。回答得很有禮貌。
你看,一個才9歲的孩子,不光能聽出孔君平話中有話,而且能巧妙對答,對答如流,你想用什么詞語夸一夸他?怪不得文章一開頭就說——(讀出夸贊的語氣)!如果來的是李君平,毛君平、駱君平,他也能機智對答嗎?我們也能對答如流,因此我們也甚聰慧。
三、感情朗讀
文言文本來沒有標點,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加上,有些地方還需要注意停頓。現在我們要把這篇古文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來,(指導該停頓的地方)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練讀。誰先來。如果讀得好,請大家左手拍右手,向他學習,讀得不夠好,也請大家左手拍右手,給他鼓勵。
四、背誦積累
師:聰明的孩子,不光能有感情地朗讀古文,還能飛快地把文章背下來,給大家2分鐘,看誰最聰明!現在就會背了,站起來,勇敢試一試,考一考記憶力。 自信一點來。
(請3-4位學生背)
師:大家一齊來背。(生一起背)
五、說《故事新編》
師:這個故事選自《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寫的。《世說新語》記載的都是文人言談軼事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描寫言語的故事,推薦同學們讀一讀。
附:板書設計
楊氏之子 未聞 孔雀 夫子家禽
惠
孔君平 楊梅 君家果
楊氏之子教學實錄 篇2
課前交流:
師:同學們好!我知道你們是采荷一小的同學,“采荷”是怎么寫的呢?我寫寫,你們看看對不對。(板書:采和)
生紛紛說:“寫錯了!”“不對!”“‘和’錯了!”
師轉回頭,審視黑板上的字,疑惑地問:“錯了么?該是哪一個字呢? ”
生:是“荷花”的“荷”。
師:(恍然大悟狀)哦,“荷花”的“荷”。(轉身改正)
師:(自言自語地)“采荷”,多美麗的名字,讓我想到了兩句詩:接天蓮葉――
生:(齊)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無限向往的)那是一幅怎樣美麗的畫面啊,閉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一個美麗的少女劃著小船,撥開密密的荷葉,在采蓮,清脆的歌聲傳來: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個別學生小聲和著,但更多的同學在凝神傾聽。)
師:“采荷一小”,一定是一個美麗的學校,對么?
生齊:對!
師:不用看我也知道,看,你們一個個多漂亮,只有美麗的環境才能滋潤出這樣美麗的男孩女孩 。(掃視同學們)看你們笑得多甜!為什么這么開心?
生:因為我們可以在這里聽一個從很遠的地方來的老師上課。
生:因為我們是第一次見到您,所以很開心。
師:哦,我知道了,有朋――
生齊: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師:謝謝你們把我當作自己的朋友,其實我也很開心,今天能和四十多位同學一起學習,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么,在今天這節課我也會遇到多少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呢?
(滿懷期待的掃視同學,同學們的腰都挺了挺,做得更直了)
師:剛才我們的交流中,有兩句話和現在的語言不一樣,你發現了么?
(生踴躍舉手)
生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生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像這樣的語言我們給他起個名字,叫“文言”。(板書)用這樣的語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節文言文。板書:楊氏之子
讀課文,初識文言味道
師:課文讀熟了么?誰愿意來讀?
一生讀,讀得很流利。
師:真是一個會讀書的同學!同學們知道我為什么說她會讀書么?
生:她讀得聲音響亮。
生:她把每一個句子的停頓讀得都很準確.
師: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優點,讀古文能把句子斷得一點不錯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她沒有讀錯一個字。
師:是啊,正確、流利的朗讀是讀好課文最基本的要求。(對剛才讀書的同學)你是一個會讀書的同學,但是,有一點小小的問題,那就是你讀得太像現代文了。古文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的,什么味道呢?(對大家)聯系自己平時看到或聽到的古文誦讀,想想,要讀好古文需要注意什么?
生:古文要讀得慢一點。
生:古文要讀出抑揚頓挫。
師:是的,讀古文要從容,要讀出音樂感。比如可以這樣讀,
(師范讀)
梁國――楊氏子――九歲―
學生自己練習。指名讀,出現錯誤,糾正,再指名讀,齊讀。
解疑難,探究文字意思
師:知道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嗎?
生齊:知道。
師:有不懂得地方么?
生搖頭。
師:真好,同學們都讀懂了。但是,我有不懂得詞句,你們讀讀課文,猜一猜,我可能不懂哪個詞?哪句話?
(生認真讀書,批畫。交流。)
生:老師,您也許不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的意思。
師:(做苦惱狀)是啊,我的確沒有弄明白,給我講講好么?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
師:可是,這句話中沒有“沒有聽說”這兩個詞啊!
生紛紛舉手,七嘴八舌:“未”是“沒有”,“聞”是“聽說”。“未聞”是“沒有聽說”。
師:哦,原來是這么回事,但是,這句話中我還有一個詞不理解,你知道是哪一個么?
生:您不理解“禽”,就是“禽獸”的意思。
(眾生大笑,該生馬上改過來)禽是“家禽”,雞鴨鵝就是家禽,在這里也可以說成是“鳥”。
師:還有一個詞不懂呢。
(生又讀這句話,思索)
生:老師您也許不懂“夫子”的意思。
師:(驚喜地)太對了,我真的不知道“夫子”指的是誰?
生:指的是孔君平。
師:如果來的不是孔君平,是何孔君平一樣的一位男士,還能稱為夫子么?
生齊:能!
師:如果來的是一位阿姨呢?比如,武老師來了,還能稱為“夫子”么?
生紛紛舉手:不能,因為,武老師是女人,夫子只能稱呼男人。
師:哦,原來還有這講究。(生點頭,老師順勢叫起一位小男孩)他也是一位男士,能成為“夫子么”?
生(大笑):不能,因為他年齡太小,還是一個小男孩。
師:哦,要成為“夫子”還有年齡限制呢!(若有所思地)那如果來的是一位老農,年齡也不小了,就是不認識一個字,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能成為夫子么?
生:(若有所思,想了想)不能,因為他沒有文化。
師:這么說,要成為“夫子”要具備兩個條件――
生:第一要使成年男人。
生:第二要有文化。
師:你怎么知道孔君平時有文化的人呢?
生紛紛舉手。
生:因為他看到水果以后,指著楊梅對孩子說:“此是君家果”。他看到楊梅就想到楊氏子姓楊,楊梅也有一個楊字,所以,就說,楊梅是楊氏子家的水果。
師:反應快,而且聯系得這么好,有文化的人才這么聰明是么?
生:對!而且,他還用了一個“君”字,這是對人的尊稱,他對一個九歲的小孩都能這么尊重,說明他有修養,只有有文化的人才會這樣稱呼。
師: 同學們的推斷很有道理,關于孔君平的身份,我也查了一些資料,知道后來他做到一個很大的官――廷尉,相當于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學生驚呼)
師:繼續猜,我還有哪個地方不懂?
生:我覺得你可能不懂“孔君平詣其父”一句中“詣”的意思。在這里是“拜訪”的意思。
師:不會吧,我們經常用到一個詞“造詣”,說這個人書法水平高,我們就說他“書法造詣很深”,說這個人歌唱得好,就說他“音樂造詣很深”。怎么會是“拜訪”呢?你搞錯了。
(老師一臉不以為然,學生紛紛反駁。)
生:老師錯了,下面的注釋寫著呢,詣是拜訪的意思。
師:學古文還要看注釋?
生:當然,一些難懂的字注釋中已經給我們寫清楚意思了,對照著注釋能把古文讀懂。
師:(如夢方醒)真的么!那我能看著注釋能讀懂“父不在,乃呼兒出”這句話,就是“父親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對么?
生:對!
師:對照著注釋就能把古文讀懂,真是一個好方法,多些同學們提醒。還有不懂的地方呢!
生:你可能不懂“為設果,果有楊梅”這句話,不知道是誰給誰擺上水果了。
師:對呀,作者怎么就沒寫清楚呢。
生:老師,不用寫,我們對照這前文知道孔君平來到楊家,把楊氏子叫了出來招待自己,那水果一定是楊氏子給孔君平擺出來的。
生:也許是楊氏子叫家人擺出來的。
師:反正是主人擺出來招待客人的。這樣說來,古文真得很簡練,把該省的都省掉了,真是惜字如金。不過,我們聯系上下文就能把他沒寫出來的補充出來,真好,又一個讀古文的方法!
我還有一個難點沒理解呢,繼續猜。
生:我想你可能不懂“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這句話中“甚”的意思。“甚”就是“很”的意思。
師:哦,明白了,還可以說“甚”是――
生七嘴八舌:“十分”“特別”“格外”
師:(站在一個小男孩面前,欣喜地盯著他)我說他十分聰明,可以說――
生齊:甚聰明。
師:(站在一個女孩子面前)你長得真漂亮!
生齊:甚漂亮。
師:我說這個同學課文讀得非常非常非常棒!
生齊:甚棒!
師:(向著全班同學)了不起!你們竟然知道“甚”是不能重復的!
同學們,在這句話中我還有一個詞語不懂呢!你們一定知道是哪一個。
(生仔細讀這句話,一個同學舉手)
生:老師,您也許不懂“楊氏子”這個詞語的意思。(看老師點頭表示贊賞,接著說)就是這個孩子姓楊。
師:(做恍然大悟狀)噢,原來這個孩子姓楊名氏子。對么?
(生點頭,眾笑,很多學生不同意。)
生:是一個姓楊的孩子。“楊”是姓,“子”是孩子。氏……氏……,表示人的名字吧。
(又有人反對。)
生:一個姓楊的女人家的孩子。
師:怎么說是女人家的孩子呢?
生:過去女人總是叫氏。
師:你真了不起,竟然還知道過去是怎么稱呼女人的。同學們,就像他說的一樣,在過去,女人沒有地位,出嫁以后就沒有人在喊名字了,姓什么就叫什么氏,比如武老師,出嫁以后,人們就會喊我……
生:(快速接上)武氏。
(臺上臺下大笑)
師:我嫁到了周家,又有人叫我周武氏。唉,古代的女人可憐哦!不過呀,“氏”還有一種用法,一個人只知道他姓什么,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時候也可以叫氏。比如:(站在一個小男孩旁邊,問。)你姓什么?
生:姓張。
師:我知道他姓張,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們就可以叫他――
生齊:(興奮的)張氏。
師:(又走到一個男孩子面前)你姓什么?
生:姓李。
生齊:李氏。
師:所以,“楊氏子”的意思就是――
生齊:一個姓楊人家的孩子。
師:真謝謝同學們,在你們的幫助下,這篇文章我讀懂了。不過我還想考考大家,愿意么?古文本來是沒有標點的,如果把標點去掉了你們還能讀通,那說明你們真的懂了這篇文章。
(出示沒有標點的文章,生練習。朗讀。)
深思考,體會語言奧妙
師:了解了這篇文章的意思,我相信你們也認識了這個孩子,用一個詞形容形容他。
生:(異口同聲地)聰明!
(教師板書:聰明)
師:說話是要有根據的,說他聰明要在文章中找到理由。
生:孔君平來拜訪他的父親,父親不在,他出來招呼客人,還擺上了水果,說明他很懂禮貌,所以說他聰明。
生:孔君平剛說完,他“應聲答曰”,說明他沒有思考就說了出來,反應很快。聰明。
生: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他馬上反駁:“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說明他聰明。
師:這我倒有點不大明白了,這句話怎么就能說明他聰明呢?
(生無語)
看來我們還是要先搞明白孔君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孔君平說的是:楊梅是你們家的水果。
師: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因為楊氏子姓楊,楊梅也有一個楊字,所以,他說楊氏子和楊梅是一家人。
師:他的發言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語,你聽出來了么?
生:(齊)一家人。
師:是啊,站在楊氏子的角度可以說楊梅和你是一家人,站在楊梅的角度還可以怎么說呢?
(生思考,教師用手畫圈提醒)
生:可以說,楊氏子和楊梅是一類的,都是水果。
(生笑。)
師:現在我們再來想想楊氏子這句話什么意思呢?
生:沒有聽說孔雀和您是一家人。
生:沒有聽說你和孔雀一樣都是鳥啊。
師:這句話真妙,妙就妙在――
生:孔君平把楊氏子和楊梅連起來說,楊氏子也拿孔君平和孔雀連起來說。都是抓住姓來說。
生:孩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反擊孔君平。
師:聽同學們這樣一說,我就感到“聰明”這個詞已經不能表示孩子智慧的程度了,我們應該換個字――
生齊:聰惠。
師:這么聰慧的孩子人人喜歡,讀課文,讓我感受到你的喜歡。
細分辨,探究人物特點
師:同學們讀課文的時候我突然想知道,孔君平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什么表情什么語氣呢?
(生思考,然后舉手。)
生:他應該是一本正經得說的,這樣說――(生范讀)
生:我覺得他好像應該是諷刺的語氣。(范讀)
生:我覺得他是在和孩子開玩笑,笑瞇瞇地說。(范讀)
生:我以為他發現可以拿楊氏子和楊梅開玩笑,心中一定很得意,所以,是得意地說。(范讀)
師:楊氏子怎么回答的呢?
生:孩子可能生氣地回答。(范讀)
生:可能是無所謂的,笑瞇瞇的回答。(范讀)
生:可能是生硬的回答。(范讀)
師:我們不妨來演演他們的對話。(把學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孔君平,一部分為楊氏子。)
創設情景:
情景一:孔君平來到楊家,一看孩子擺上了水果,于是就一本正經地說――(齊讀)
楊氏子一聽,淡淡的反駁――(齊讀)
情景二:孔君平來到楊家,看到了楊梅,心想,都說著孩子聰明,我考考他――(齊讀)
楊氏子一聽,我好心好意給你端來水果,你卻這樣諷刺我,于是生氣的回答――(齊讀)
情景三:孔君平看到楊梅,心想,趁他的父親不在家,我諷刺一下這個孩子――(齊讀)
楊氏子一聽,大聲反駁――(齊讀)
師:這么多種假設,哪一種最合情合理呢?
生:孔君平應該是開玩笑的,不可能鄭重其事地說,更不可能諷刺孩子,因為他是來拜見他的父親的。
師:如果是諷刺顯得孔君平很不厚道的,看來,還是開玩笑比較合適他的身份和修養。
生:孩子應該是笑瞇瞇的反駁,不會生氣,否則就不能說聰慧了。
師:我們讀讀,再體會體會。(分角色讀)看來同學們的推測很有道理的。那么再猜猜,孔君平聽孩子說完以后,會怎么做?
生:一定會哈哈大笑,說: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生:會拍拍孩子的腦袋說:真是名不虛傳。
師:這么說孩子反駁完以后孔君平一定沒生氣?
生齊:沒生氣。
師:(感嘆)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孩子,既維護了自己和家庭的尊嚴,有沒有讓客人生氣,我感覺著使用聰惠這個詞又不能表達他的聰明程度了。
生:(齊)甚聰惠。(教師板書,齊讀課文)
激疑問,觸摸文化風貌
師:同學們,對他們倆的行為你有疑問么?
(生不語)
師:(出示文中插圖)孔君平和楊氏子之間有什么不同?
生:年齡不同,孔君平是大人,楊氏子才九歲,是個孩子。
生:地位不同,孔君平是當官的,楊氏子也許才上學。
生:孔君平市來拜訪孩子爸爸的,可見是長輩,楊氏子是晚輩。
師:這是輩分不同。按禮節孔君平來到這里,看到孩子擺上水果,他該怎么說話? 楊氏子呢?
(學生踴躍舉手)
發現問題了么?
生:按理說孔君平對小孩要鄭重其事的說話,孩子要恭恭敬敬地回答,但是,孔君平怎么來了以后就開玩笑?孩子也馬上反駁呢?
師:是啊,這是怎么回事呢?猜猜原因。
生:也許是兩家太熟悉了,孔君平在逗孩子玩。
生:也許孔君平就是喜歡開玩笑,見到誰都一樣。
生:我想,這么說是為了考驗孩子是不是真的甚聰惠。
師:大家說得都有道理,還有一個大的原因,武老師簡單告訴大家。《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部小說,小說紀錄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當官階層的人的言情軼事,當時,三國被滅,司馬昭建立晉朝,這個時期戰亂不斷,皇家沒有精力去用一種道德統治人的思想,對人的行為也少了很多約束,所以,這個時期是人的思想大解放,行為大自由的時期,尤其盛行辯論,有智慧的人,能言善辯的人很受大家欣賞,不管他是大人還是孩子。正是因為少了禮法的約束,所以,才有孔君平這個長者先和孩子開玩笑,而孩子寸步不讓的這個精彩的辯論。
(學生聽得很認真)
也許我說的同學們不一定懂,但是沒關系,等你上到中學,學到《中國歷史》,說不定哪一節課就會讓你豁然開朗了!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