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
教材解讀:《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梁國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但它以文言文的形式第一次出現在小學教材里,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重視朗讀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質和量的保證。更何況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初步掌握讀懂文言文的方法,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教學重點:
理解句意,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教學流程:
一、出示課題,認識文言文。
1、說說這個課題的語言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有許多同學都說不太好懂。于是,我告訴他們,這是古代漢語,也叫文言文。“文言文”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2、再讀課題,理解意思(“之”相當于“的”,“楊氏之子”意思是姓楊人家的兒子。)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二、借助拼音,讀對文言文。
1、教師范讀,向學生展示文言文的節奏美。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2、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3、指名學生讀,教師著重關注以下字的讀音:惠 曰 禽 詣 為
4、師生合作讀,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抑揚頓挫。
三、理解詞句,讀好文言文。(以學定教)
1、讀了課文,你知道什么了?從哪里知道?
板塊一:楊氏子很聰明。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重點理解“甚聰惠”。
指名讀,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個字獨立表達一個意思,可以將這樣的字進行意思的擴展。例如:聰惠是聰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鳥。把字的意思經過擴展后連成一句話,就譯成了白話文。你很會學習。
板塊二:楊氏子很有禮貌。
“為設果,果有楊梅。”誰招待誰?用什么招待?你是怎么知道的?
“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但是他的父親不在,于是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出來。從這里可以看出,是這個孩子招待孔君平。
古文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較短,我們可以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
2、讀了這課文,你知道的僅是這些嗎?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板塊三: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生讀,生生讀,師生讀,讀懂意思。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