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課堂教學案例
(自評:體會這個“暖”“寒”,可以說是這節課的高潮,通過引導學生看、聽、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感覺,由淺到深,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體會這個“暖”“寒”。教學中,找準了切入點,通過多次、多種方法的讀文把學生引向更深、更高的層次讀得投入,讀得“通透”。)
3、“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后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4、首聯與頷聯、頸聯在結構上是怎樣的關系?首聯與尾聯在結構上又是怎樣的關系?(總分關系,頷聯承“千山”,頸聯承“萬水” )(總起與總收,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的統一)
六、播放長征歌曲,以唱帶誦。
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七、拓展閱讀
毛澤東在長征途中還寫下了許多詩。學生交流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如《清平樂•六盤山》、《憶秦娥 婁山關》等,進一步體會紅軍戰士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幻燈出示《清平樂•六盤山》)
如今,我們已不再要走二萬五千里漫漫長征路了,但新的世紀,新的挑戰,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仍然需要長征精神。讓我們踏著先人的足印,創造祖國更美好的明天!
(自評:為了達到高效的課堂效果,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重視和加強朗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我根據教學需要并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作為古詩文的教學,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地朗讀、背誦的指導更能達到很好的教學目的。)
七、作業
(一)、填空。
1.全詩是圍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的。
2.詩中寫到了紅軍經過的地方有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作者用____和 ___兩詞夸張山勢的雄險,用___和 ___兩詞比喻五嶺和烏蒙山的渺小。
(二)、判斷。
1.“萬水千山”在詩中指一萬條河,一千座山。( )
2.“等閑”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3.“五嶺逶迤騰細浪”一句的意思是五嶺山脈間翻騰著細小的浪花。( )
4、讀“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時語氣要低沉一些。( 。
[自評:以往我們的語文教學,閱讀指導和作業是分開的,這堂課就是在精講的基礎上給學生留出最后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做作業,當堂消化所學內容,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寶貴的時間進行面批面改,及時反饋,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課后反思:
《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共五十六個字。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在我做了許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