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長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重點難點:
1、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要求:通過書本、網絡等資源查找有關長征的資料(長征的起止時間、路線、經過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經歷等,搜集有關長征的小故事)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一周年,長征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有著講述不完的故事,讓我們走進長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長征路吧。
誰能說一說你知道的發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由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有關長征的小故事(如《飛奪瀘淀橋》《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等)。
長征是非常艱苦的……講解長征的起止時間、路線、行程、主要經歷等(出示紅軍長征的線路圖);
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二萬五千里長征,譜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二萬五千里長征,造就了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萬五千里長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豐富深厚的歷史內涵,又是如何濃縮到一篇只有56字的詩歌中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賞析這首詩——《七律 長征》,詩人就是三軍的統帥、偉大的領袖——毛澤東。
教師簡要介紹此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二、整體感知課文,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掃清字詞障礙;指名朗讀詩歌,師生共同評析朗讀節奏:①強調律詩聯內部、聯與聯間停頓的區別,②注意韻腳的韻律感,略點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格律較嚴,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
2、再讀思考:全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洋溢著一種怎樣的感情?該如何讀?
討論本詩的內容、感情(全詩再現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洋溢著自豪、喜悅的感情),指導學生從重音、語調等方面讀出感情。
朗讀提示:紅軍/ 不怕 / 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3、播放朗讀錄音(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 長征》)
4、學生齊讀課文。
三、理清思路,品味畫面
(一)、理清思路與結構,思考幾個問題:
1、這首詩的詩眼在哪里?表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義;“更喜”——革命樂觀主義。)
2、“紅軍不怕遠征難”,遠征究竟“難”在何處?作者在這首詩中描繪了幾幅“征難圖”?
(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3、首聯與頷聯、頸聯在結構上是怎樣的關系?首聯與尾聯在結構上又是怎樣的關系?
(總分關系,頷聯承“千山”,頸聯承“萬水” )(總起與總收,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