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實錄及反思
生讀完
師:請同學們看注釋,“五嶺”是指哪些山?
生:越城嶺、都旁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師:“五嶺”的是什么樣子的?
生:五嶺逶迤。
師:這五嶺逶迤在一起,給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生:磅礴、彎彎曲曲連綿不斷、很艱難。
師:是的,那你們就要帶著這種磅礴的其實把詩句讀一遍。
生讀的不好,于是我說:現在誰來把這“五嶺逶迤”畫在黑板上。(學生畫完后,師:你們覺得這“五嶺”畫的怎么樣,我們請葉祺陽把這句詩讀一遍,讀完后學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來。師:那你們也來感受一下,按照也祺陽的感覺讀一遍。)
師:葉祺陽的高度還不夠,所以不能畫的那么高,那現在老師來畫,你們讀老師畫。(生讀師畫,我把山畫的高而陡,學生在感嘆說“老師,這五嶺怎么那么高,那么陡的,那怎么可以走過去啊”。)
師:是的,山那么高那么陡,紅軍怎么走過去的呢?(學生在嘰嘰喳喳的,說什么的都有)。
其實,這逶迤的五嶺,在紅軍看來不算什么,不信的話你看這句詩的后半部分——騰細浪。(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比較細的線。)你們看,現在你們要怎么來讀這句話。
生:高大、陡峭的五嶺成細浪了,應該讀的很用勇氣、將強。
師:對,但我覺得還有不畏困難、豪邁的精神,我們帶著這些感情,把詩句再讀一遍。
生讀完后,師:我們領略完了五嶺的逶迤,現在我們看看“烏蒙”是什么樣的。
這里如果先突出“五嶺逶迤”來讀?然后換突出 “騰”來讀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磅礴的。
師:面對這磅礴的烏蒙山,作者是用什么來形容烏蒙上的。
生:走泥丸。老師,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啊。
師:走泥丸就是小泥球在腳下滾下去。
生:那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跟前面的一句一樣了,在紅軍眼里磅礴的烏蒙就跟腳下滾動的小球。
師:是呀,那讀這句詩的時候也要怎么讀呢?
生:跟前面一樣,要讀的有氣勢,很有信心。
師:好的,按照你們理解的意思讀吧。(生讀完)這千山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用詩中的一個字來說是哪個?
生:難。
師:概括到家了,對,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都是說明了長征的難。盡管是那么難,可是紅軍們還是很勇敢的去面對了。再來把這句詩讀一遍。知道了“千山”的難,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萬水”是什么樣的?讀詩,找出“萬水”有哪些。
生:金沙水,大渡河。
因為第一節課給學生講了長征的相關背景,尤其是經過的一些路線的地勢,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所以講到“萬水”的時候,學生理解的很快,但是這里有一個“暖” 字不知道改怎么跟學生講,只是草草的跟學生說:“金沙江的水勢太洶涌澎湃了,江水拍打著高聳入云的山崖,滲透著濃濃的暖意。”其實,這樣講學生一點都不會明白,上完課,這個問題仍然困惑著我。
四、對比朗讀,領悟詩情
師:這首詩是作者在長征勝利結束的時候寫的,想想長征順利結束,他們的心情如何?
生:激動、興奮。
師:是的,那就帶著這種興奮、激動朗誦這首詩。
生讀完,師給學生示范,然后讓學生再自己體會。
師:除了激動、興奮,作者還有什么樣的心情?(沒反應)長征結束了,可是在長征的路上,有多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多少人為了傷殘?這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