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品“醉”·悟情——《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由詩句聯想學過的詩句。
2.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小兒是怎么剝蓮蓬的?理解“臥”字的妙用。
【設計意圖:注意聯系已經學過詩句,融會貫通地運用。從“臥”字的妙用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通過對小兒臥剝蓮蓬和送蓮蓬時動作、語言的描述,再現小兒的天真爛漫,潛移默化地進行關愛身邊人的思想教育。】
(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比較:青草與青青草的區別。
2.(放流水聲)聽到什么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結:讓這老倆口醉的不僅僅是酒。從“茅檐低小”,你讀出了什么?生活并不富裕,可為什么老兩口還那么快樂,那么幸福呢?
【設計意圖:提供具體的句式,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加入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美麗景色,不僅讓學生更充分感受到這里的美,也能充分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融朗讀指導于其中。】
四、回顧全文、走出村居
1.理解“醉”的含義。
2.配樂齊讀。
3.背誦。
【設計意圖:對“醉”的理解,如層層剝筍,逐層深入,讓學生立體地理解文本,體會情感。拋棄了繁瑣古板的分析,在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中,融指導說話、積累于一體,感受著詩詞獨有的意境之美,將生硬的技巧指導化為無形的情感滲透,讓語言隨著感情流淌,體現了朗讀指導的有效性和層次性。】
五、拓展背景,放眼村居
1. 簡介作者寫這首詞的背景。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派的領袖和旗幟。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漢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復失地,渴望百姓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42歲時遭受奸臣打擊,被貶到遠離戰火的江西農村,一住就是18年。《清平樂·村居》就是他被貶之后寫的。
2.拓展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辛棄疾的愿望: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安居樂業)
4.再次齊背《清平樂·村居》
【設計意圖: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向往之情,對名利的淡薄,對自然真實、恬靜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其追求,經學生們的動情演繹,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學生的心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了心靈的洗滌,讓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同生共長。】
五、作業超市,張揚個性
走進辛棄疾,走進宋詞(根據星級提示和自己的興趣特長,任選一題。)
★妙筆生花:用優美的語言描述《清平樂村居》,再現清新淡雅的畫面。
★★詩詞寶庫:搜集并背誦辛棄疾的其它詩詞,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小小詞人:模仿《清平樂·村居》寫寫自己的生活。
【設計意圖:星級作業的設計,給學生自由選擇、發揮特長、張揚個性的機會,體現了教學的彈性。課內內容向課外延伸,讓課堂習得在課外的活動中實踐運用,將情感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培養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