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寫景方面,詞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臥”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在備課時我就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是會都會背嗎?是理解詞意嗎?不,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用現代語言再現詞描繪的情景,這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以詞語教學為抓手,疏通理解詞的表面意思,以小溪為線索,展現溪上、溪東、溪頭的畫面,引導學生走入詞境,最后通過“醉里吳音相媚好”兩位老人在說些什么,醉心于田園美景、醉心于相扶相守的幸福、醉心于兒子的勤勞懂事,引導學生在理解與表達訓練中進入詞境,感受詞的意境美。這個教學過程既是理解訓練,又是想象訓練,更是表達訓練。
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時,我先由眼前的畫面感受作者的高興,再補充當時的背景介紹,從而體會作者對這種寧靜,恬淡生活的向往。
《清平樂 村居》一課教學反思
大林子中心小學 常麗波
古典詩詞,音韻優美,意境深遠。傳統的教學往往只在解詞析句上兜圈子,對詩詞中紛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蘊涵的感情反而領悟不到位。新課程標準提出:“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中努力創建一種開放而有活力的氛圍。本課例中,老師深深領悟了新課程的精髓,課堂呈現一種學習創造的美!
1、真心賞識,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
走進《清平樂村居》,我的笑容會不期然地在臉上綻放。細細品味,那是師生互為尊重、賞識賦予課堂一種祥和中的律動。同學的掌聲,無疑是真摯心聲的回響;老師的贊辭,更是由衷的吟嘆;連否定他人、堅持自我的建議也是一種商議一種征詢,讓所有在座聽課的人都感覺課堂如山間的清泉,奔騰著生活的活力,又沒有凌厲的鋒芒。我想這首先要歸功于我的樂于鼓勵、善于賞識。學生主動查閱資料,一氣說了那么多詞牌名,我給予的是真誠的掌聲;學生隨手創作的散文句式,我送去的是“將來你也會是個‘詞人’”,同是贊語,,卻多了份讓人激動的向往。
2、張揚個性,鼓勵學生選擇喜歡的內容深入感悟
教育不是告訴,語文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同一篇教材,學生感興趣的點可能迥異,這時,教師給予的應是尊重。《清平樂村居》課堂中,我以“詩中有畫”,為線,讓學生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走進詞境,并在寧靜清麗的鄉景、和平安詳的人物場景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景進行深入研究。興趣是牽引學習的最佳動力,學生興致盎然地把興趣集中在一點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確實,課堂中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如詩般恬靜的畫,生動又合乎語境的表演,簡潔獨到的評點,都讓人感受到,他們真正與詞人的心一起躍動,走進了詞人文字書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