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清平樂 村居》教學反思
古典詩詞,音韻優美,意境深遠。傳統的教學往往只在解詞析句上兜圈子,對詩詞中紛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蘊涵的感情反而領悟不到位。新課程標準提出:“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中努力創建一種開放而有活力的氛圍,深深領悟了新課程的精髓,課堂呈現的不只是知識的傳遞,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激發和誘導!
雖然,古詩詞教學對于我們郊區小學的學生來說,很有些難度,但是,如果我能夠引導到位,找好契合點,我想,無論從什么層次上出發,總能讓學生們在詩詞的學習中,有所獲益的。
《清平月.村居》是辛棄疾的一首詞。我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入手,讓帶給學生一幅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畫面。通過音樂的感同身受,通過破陣子和清平月給人感受的不同,是學生領略了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對這堂課,我詳說三點:
一、將語言與畫面同步進行,在觀摩的畫中,學會表達;在述說的話中,想象畫面,而這巧妙的聯系在了一起。
二,圍繞“醉”字大做文章。分別從自然環境層面、人文環境層面、詞人個人經歷及近況層面、整個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層面等進行深入思考,逐層逐次地去體會這首詞,體會詞人。
三、通過作者介紹,其他不同類型的是個的對比閱讀,到最后引發讀者的感受,最后成為畫中人,說出話中人的感受,真正的身臨其境當中詩意就自然而然的現實出來了。
當然,還可以有別的思考,還課堂生成的空間,還學生去深刻體會的氛圍時間,還一個本真實在的教學情境。這才是我所追求的真正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