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成的課堂而醉──《清平樂·村居》教學片段及評析
【教學片斷】新《課標》強調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不僅要看教師“教”得如何,更要看學生“學”得怎樣。一次聽《清平樂村居》一課,教師采用的是“以讀代講,以疑促思”的教學思路,在指導學生品味詞句中“醉”字時,真正地關注課堂的生成教學,出現了以下放飛學生思維的片斷──
師: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你覺得《村居》這首詞中哪些詞兒值得細細地品一品?
生:“最喜小兒無賴”的“最”字需要品。
師:(微笑著頷首)說說你的理由。
生:我認為老兩口有勤勞能干的大兒子,心靈手巧的二兒子,這兩個兒子已經能幫著干活兒了,老人很高興,但是,他們最喜歡小兒子,原因是他既調皮又可愛。
師:有自己的理解,不錯。
生:俗話說,爺爺奶奶喜歡大孫子,爸爸媽媽喜歡小兒子。所以老人最喜歡小兒子。
師:你能引用民間俗語,有道理!
師:能通過朗讀表現老兩口最最喜愛小兒子嗎?
生練讀,師指名讀。
師:還有哪個詞兒值得品一品的?
生:我說是“醉里吳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醉”呢?
生:老人喝了些酒,醉了。
生:它是醉醺醺的意思。
師相機提示:誰醉?為什么醉?
生:老太太、老爺爺陶醉了,醉的是大兒子的勤勞,二兒子的手巧,小兒子的可愛。
生:兩位老人醉的是他們的日子雖然清苦,但是非常幸福,非常安寧。
生:我說老兩口是被周圍優美的環境陶醉了。
師: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和同桌討論討論,分角色練習表演。
生練習表演后,上臺表演。
師:說得真好,演得也好!這樣美好的環境,這樣閑適的生活,讓老人自得其樂,陶醉滿足。雖然他們喝了點兒米酒,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想一想,陶醉的僅僅是老兩口嗎?
生:詩人也陶醉了。因為他看到山村美麗的景色,聽到老兩口親昵的對話,被他們的幸福生活所感動,他醉了。
師:課前都查閱過有關辛棄疾的資料了,誰能說說詩人當時的處境?
生:辛棄疾是一位愛國詩人,一直主張抗擊金兵,可是遭到朝廷的排擠而貶職,當時隱居在江西上饒,心中有些傷感,也有些擔憂。
師:是啊!詩人他憂國憂民,雖然遭受打擊,但是心系國家和人民,見到眼前的情景,會想些什么呢?
生:金兵入侵,中原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要是沒有戰爭,那里的人們也能過上安寧的生活,那該多好!
師:你不僅讀懂了這首詞的意思,還讀懂了詩人的心聲,了不起!
生:回到家里,詩人忍不住寫下了這首詞,一遍又一遍地吟唱,他陶醉在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里。
師:此時此刻,老師也醉了。不僅被畫面上溫磐的農家生活所陶醉,而且為詩人巧妙的文筆所陶醉,更為你們精彩的發言陶醉。讓我們自由誦讀這首詞,把老兩口的沉醉、詩人的陶醉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評析】
聽完這堂課,和許多聽課者一樣,我也陶醉了,為學生入情的朗讀而醉,為孩子精彩的發言而醉,為教師巧妙的引導而醉,更為生成的課堂而醉。
古詩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關注什么。如果教師更多地關注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就會無暇顧及詩歌的文化底蘊;如果教師更多地關注共享,就會強調課堂的交流;如果教師更多地關注生成,就會想方設法尋求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